小說《鍋夥》(12):托夢陡轉舵。《網路歷史》

別說讀書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嗖!漢根聽見一陣風聲直逼腦後,心知暗器飛來。

懷裡抱著兒子腿重身沉,躲閃不及被暗器打中面門。

啪!一股餿臭的粘液淌到嘴角,伸出舌頭一舔,才嘗出原來是個爛桃。

『哈哈哈哈!』水月庵門樓上響起一個女人的戲耍笑聲,一聽就知是草葉。

『師妹,佛姑!』漢根後退三步,面向門樓單腿一跪,聲音嗚咽。

『哥,你這是……』草葉為了護院臉上抹著鍋煙子,月光下兩眼卻更明亮,嘀嘀嗒嗒淚如滾豆,『哥哥,你是火燒了眉毛,還是磨扇子壓住手?

『妹子,哥哥惹下塌天大禍,犯的是死罪』漢根把兒子捧給草葉看,『我把孩子交給你存上幾天』

『嫂子呢?

『回娘家給她爹盡孝』

『你猜疑她一去不回頭?

『我更怕她被河西劉家千刀萬剮』

『你這貪生怕死的小人,怎麼不敢到河西救她的命?

『為了保住孩子,我倒剪雙臂,拿自己這條命換回玉人兒』說著,漢根把兒子放在門樓下的臺階上。

三國時代,趙子龍長坂坡救駕保主,千軍萬馬,槍林箭雨,阿鬥在子龍懷中卻不受驚擾,死狗般熟睡。

漢根的金童跟阿鬥大不相同,黑更半夜,生死關頭,竟滿臉憨笑,咿呀哼哈,自言自語,一聲也不啼哭,整個兒是一副處變不驚的大將風度。

漢根留下兒子,跑出五十步,回頭一看,草葉開門抱起金童,連連親吻兒子的臉蛋。

跑到一百步又回過頭,隻聽廟門哐啷一響,草葉已將兒子抱進庵裡觀音大士蓮座下。

兒子萬無一失。

漢根一口氣跑到大河邊,坐在岸邊喘口氣,歇歇腿,冷卻滾燙的腦瓜子,然後過河認親,或是換回玉人兒。

不想打了個盹兒,剛一睜眼,滿河月光中水花一翻,突然露出人頭。

此人抹了抹臉上水珠,左瞧右看的,神色驚慌,像一條漏網之魚。

『老磨哥!』漢根跳下來。

『兄弟快跑,逃命去吧!』石老磨爬上了岸,雙手拍著大腿,咧嘴痛哭,『河西劉家把玉人兒反綁在她家外院明柱上,等抓住了你,一塊兒砍頭、剜心、掏肝,祭奠劉老族長』

『我到縣衙門告他們去!』漢根又氣又急,摩拳擦掌冒火星,『我從小就聽說縣衙門偏向咱們口外人』

『縣太爺就在河西劉家,還在劉老族長的靈堂吊了孝,磕了頭』石老磨催趕著漢根,『官府靠不住,玉人兒命難保,你跟金童可不能有個山高水低,三長兩短,留著青山不愁沒柴』

漢根抱住岸邊一棵老龍腰河柳,不願離鄉背井,遠走口外。

隻見河西人喊馬嘶,燈籠火把,縣衙門馬快班過河抓人來了。

不是縣太爺受賄變了臉,而是他的主子西太後那拉氏玩權術變了卦。

西太後那拉氏平定了長毛之亂,並沒有感覺天下太平。

她是咸豐皇帝的小老婆,坐著花轎從旁門搭進了後宮。

咸豐是道光的兒子,道光是嘉慶的兒子,嘉慶是乾隆的兒子,算一算乾隆正是咸豐的曾祖父,也就是西太後那拉氏的曾祖公公。

一日,西太後睡午覺,乾隆爺進入她的夢境。

老爺子一會兒是滿人穿戴,跟養心殿那幅寫真畫像一模一樣,一會兒卻又穿著譚叫天的戲裝,活像甘露寺相親的劉備。

西太後是個戲迷,張大嘴瞪圓眼想聽乾隆爺開口唱一段西皮二簧,誰知老爺子陰沉著臉,怒罵道:『隻知玩得心跳,過把癮就死;卻眼看大廈將傾,不思治國之道』嚇得西太後滾下禦床,跪求老爺子指點迷津。

乾隆爺金口玉言,隻留下兩個字:『學我』便拂袖而去。

西太後驚醒,全身汗透,心跳到嗓子眼兒,不咬住牙關便蹦到地上變成蛤蟆。

她定了定神兒,喝了兩碗冰鎮果子露,又沐浴熏香,穿上全套朝服,前呼後擁來到養心殿,給乾隆爺每幅遺像都焚香禮拜,又在養心殿裡的乾隆爺軟榻上閉目沉思。

隻覺華蓋罩頂,如坐春風,似有所悟,急回寢宮。

乾隆的爹雍正,大興文字之獄,株連六親九族,殺人如草不聞聲。

乾隆即位,註重懷柔,親自制造奇聞,說自己是漢昭烈帝劉備轉世。

民間傳說他是熱河承德漢人李姓女子所生,他也默認而不追究。

為了坐實這個荒誕不經的傳奇,他又欽封禦賜關雲長為武勝帝君,尊為武聖,比孔聖人還高一等。

孔聖人不過是個文宣王,王小於帝。

乾隆還敕令省、府、州、縣、村都要修建關聖帝君廟,又叫關夫子廟。

家家的佛龕,都要供祀關雲長。

戲班唱關公戲,更要明燭高燒,演員叩拜神像。

直到1949年建立新中國,關羽像才被領袖像代替。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乾隆撒下彌天大謊,哄騙了一億四千萬漢人(乾隆時1741年的人口統計數字)。

西太後從乾隆托夢中學到三招兩式,河西漢家劉姓應運增值,口外劉家也就降價處理。

漢根沒有聞風而逃,他躲藏在青紗帳裡,還想伺機把玉人兒搶救出來,萬沒料到玉人兒竟投河自盡。

馬快班撲進四王子村,沒有抓到漢根,卻瞎貓碰見死耗子,撈著了黃狗雜兒的死屍。

馬快班頭為了冒功請賞,把黃狗雜兒的頭割下來,面目劃得血肉模糊,送到劉老族長的靈堂。

劉家惡奴正要把玉人兒押來一塊處死,玉人兒已被一位菩薩心腸兒的老媽子放走。

但是,她剛一出村,就聽過往行人哄傳,漢根已被馬快班頭砍下腦殼,祭過劉老族長就帶到縣衙門,掛籠示眾。

未完待續……

本小說寫匈奴後裔劉氏四代的生活滄桑,作者劉紹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