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考上中國進士的外國小夥,18歲來華再也沒走,李白是他朋友。《網路歷史》

『日本國民,原本是崇拜外國人的。

這種幾千年來的遺傳,一時不易改革過來。

本來,假如從日本文明中除去了歐美輸入的機器與科學、中國印度的文明與思想以外,還剩著些什麼……』

這是民國時期,軍事教育家蔣百裡分析的日本人。

《蔣百裡與其家人》

多少年過去了,他的卓見仍然顛撲不破,從明治維新到一戰二戰,乃至戰後崛起,日本『崇拜外國人』、學習強者的國民性格,從來沒有改變。

循著蔣先生的見解追溯歷史,不由讓人想到大唐盛世,日本遣唐使對中國的膜拜。

與安倍晉三頗有先祖淵源的阿倍仲麻呂,就是一個典型。

唐朝詩仙李白,對他曾傾情賦詩。

而阿倍本人,最後也終老於他熱愛的中國,成為兩國友好歷史中的一段佳話。

郭沫若說,中日兩國,『兩千年玉帛,一百載幹戈』,庶幾確當。

今天所寫阿倍一文,意正在此。

本文將簡要告訴你:阿倍的身世、來中國的背景、在唐朝做什麼官、遇到什麼人;

為何李白等唐代大詩人,對他都褒揚有加;

在中國經歷了什麼,為何會終老中國……

一、考中唐朝進士的日本第一人

日本人啥特點?

三國時就有記載: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列出了數條日本性格:

——會其同坐起,父子男女無別;

——性嗜酒;

——一夫多妻;

——婦人不淫,不妒忌;

——少訟爭;

——不盜竊

……

此時的日本,即無武士又無武士道,加上弱小落後、好學謙卑,所以彼時中國人看到的都是正面形象。

根據歷史,中日兩國,漢代即有官方來往。

到了隋煬帝時,就互遣了外交使節。

從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到唐乾寧元年,即894年,260多年裡,日本共19次遣使入唐。

日本人從中國學得大量文化,全盤照搬回日本使用,大化革新即模仿唐朝典章制度。

至晚唐,中國文化典籍傳於日本者,已是洋洋大觀。

《日本的寺廟》

日貞觀十七年,即875年,藤原氏編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就記載了日本所存的漢文圖書,達1579部、16790卷。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在日本澤被後世,此中歷史英雄人物,在今天的動漫遊戲之中,仍然傳唱不衰。

傳至日本的這些厚重漢學書籍,如何管理、整理、傳播,是一門專業的學問。

須知,日本人說的是日語,學的是漢文,中間的翻譯使用,是個技術含量極高的過程。

譬如寫漢詩、駢文,其難度,不亞於中國人用外文寫莎士比亞小說。

所以,唐朝的類書、韻書、字典、目錄學思想等漢學文化工具書,就需要專門的編纂和學習。

而這,要求人才賡續,日本人需要源源不斷的派優秀人才來中國學習。

阿倍仲麻呂,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中,作為留學生、好苗子,被派到中國長安了。

阿倍生於日本奈良時代,在日本是文武帝二年,在中國是唐中宗嗣聖十五年,即公元698年。

其父,是日本的中層官僚,正五位中務大輔,叫阿倍船守。

《日本奈良市的寺廟》

父親對漢學十分尊崇,自幼教育孩子學漢字。

而阿倍也聰敏文靜,性好讀書,家人給了他良好的教育。

所以,早早地,他就會作和歌了。

和歌,類似中國漢樂府詩歌的日本小短句。

日本元正女帝靈龜二年,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日本選派第9批遣唐使,18歲的阿倍榮幸入選。

同時,他還獲賜一筆價值不菲的財物,作為留學經費。

翌年,這批遣唐使團乘風破浪,從大阪來到長安。

使團共557人,受到中國方面的優待,在華從事不同的取經求學活動。

《遣唐使的賞賜物品》

敏而好學的阿倍,被特許進入長安國子監——唐朝中央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在太學,攻讀『經學』『諸藝學』。

不過,此時的阿倍,已經有了自己的中國名字,叫朝衡《或晁衡》,字巨卿。

太學是當時國立最高學府,在此就讀的,多是五品官僚的子弟。

《電視劇《妖貓傳》中的阿倍》

晁衡不但與貴遊同席讀書,而且學費生活費,一應開銷,皆由唐朝官府出資,可見大唐對日本的傾力幫扶力度。

在太學卒業後,晁衡參加唐朝科舉考試,金榜題名,進士及第。

這是來中國留學的第一個外國人考上進士,也是日本遣唐使團中唯一一個進士及第者。

二、唐朝皇帝挽留日本留學生

正如王維詩文所言,這個來自日本的帥哥,『負籍辭親,名成太學,問禮於老聃,學詩於子夏』。

畢業中榜後,他『慕華不肯去』,被唐府安排在司經局當校書。

司經局,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

晁衡在裡面的工作,是負責經史子集等四庫之書的校對、梳理、勘正等。

來華10年,這個日本留學生,頗得中國文人騷客的垂青。

開元進士儲光羲,作詩稱他是個大帥哥,在中國當官後,不耽誤遊山玩水,還活得逍遙愜意:

『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出入蓬山裡,逍遙伊水旁』

唐開元十五至十八年,即公元727—730年,晁衡被授『左拾遺』,與詩人王維同官,都是為皇帝決策提供建議和咨詢的。

之後,又當『左補闕』,官職再升了一級,從七品上,不過性質都差不多,管朝廷的諷諫事宜的。

《不同時期遣唐使來華的不同路線》

開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日本第10批遣唐使來華,第9批使團學成歸國。

掐指一算,晁衡來長安已經18年了,他非常想念家鄉的雙親。

而同來的使團朋友,都紛紛表示要回國。

晁衡向朝廷請歸,但唐玄宗比較喜歡他,親自挽留他。

這讓晁衡既愁又喜。

愁的是不能回國探望雙親,且日後也不知道啥時候有機會回國,這一輩子是不是都要留在他鄉做異客。

喜的是,大唐皇帝親自挽留,真是給他了十足的面子,日後怕在中國,不愁飛黃騰達。

最終,這個日本寵兒還是留了下來。

他寫詩略表感傷:

『慕義名空在,偷忠孝不全。

報恩無有日,歸國定何年?

晁衡在長安十餘年,學問與人品,得到上下認可,官職一直在升。

到天寶二年,即743年,已是從五品下的『儀王友』了。

儀王,即唐玄宗第十二皇子李遂;

儀王友,就是專門陪侍李遂遊玩、起居、讀書的陪讀,為皇子規諷道義,亦師亦友。

唐玄宗時代的長安,是一座享譽世界的詩城。

玄宗本人就喜好詩文,所以身邊常常匯集了為數眾多的文人墨客。

很多官吏,既是官僚又是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禦用詩人,就是誕生於這個大時代。

在晁衡陪讀皇太子的時日裡,恰逢李白在京城任官,當『翰林待詔』《就是專門負責為皇帝書寫詔令、表疏應答、政論文章一類的官員,隨時待詔》。

李白與晁衡得以相識。

兩人年齡相當,李白比晁衡約小3歲,彼此親切友善。

然而,李白性情恬蕩不拘,隻在長安待了一年,就因不忍宦官高力士的讒言,而再次浪跡四方。

三、李白哭晁衡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晁衡再次被擢升,擔任秘書監兼衛尉卿,從三品,掌管邦國經籍圖書和國家器械。

這一年,日本第11批遣唐使團來華。

這次是220多人,唐玄宗命晁衡負責接待、全程陪同參觀。

使團中,有在第9批中與晁衡同時來華求學的老同學,現在他已是第11批的副使了。

30多年再聚首,老同學甚歡,彼此相告身邊事,晁衡又升起思鄉之情。

當副使完成訪華使命,準備回國時,晁衡再次向朝廷提出想回日本看看的請求。

這次,唐玄宗不忍割人倫,同意了他的請求。

不過,他是把晁衡當成唐朝的官員來下令應允的,給他定的身份,也是唐朝的使官。

《日本人繪的阿倍》

這令晁衡無比激動。

此時,他已56歲。

來華時18歲,是遣唐使團成員,現在回去時已經56歲,身份是唐朝的大官,這種滄海桑田、歲月巨變的對比沖擊,令他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日本人繪的阿倍思鄉圖》

然而,在返回日本的途中,使團的船隻在琉球一帶的海面上,遭遇了暴風雨襲擊。

擱淺後,同船170餘人被土著人殺害,一行人,隻有晁衡等十餘人幸存。

歷經一年波折,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6月,晁衡等人才狼狽跋涉,九死一生回到長安。

在長安,朝廷早聽說了使團遭遇風雨、不幸落難的噩耗。

而被貶在江南的李白,獲悉晁衡遇難,不勝悲痛,揮淚寫下《哭晁卿衡》一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秋色滿蒼梧』

常言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晁衡的歸國之旅,開啟了他的華蓋運模式。

在他回到長安那一年的秋天,安祿山造反,唐玄宗西逃,晁衡隨皇帝一路逃命。

2年多後,才返回西安。

晁衡重操舊業,為皇帝整理遭遇劫難的圖書事業。

此時的日本,也換了天皇。

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日本再遣使節來唐。

這次,遣唐使奉命擬將晁衡接回日本。

然而,當他們將這一消息告訴晁衡時,或許出於上次劫難的餘悸,或許出自年事已高的考慮,這次晁衡果斷拒絕了回國要求。

或許,當他立下這一決心時,已經決定餘生終老中國了。

唐朝上元年間,約761年,晁衡任左散騎常侍,從三品;後升鎮南都護,正三品;之後又升北海郡開國公,被封食邑三千戶……

唐朝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正月,晁衡薨於長安,享年73歲。

《西安興慶公園阿倍的紀念碑》

為表彰晁衡功績,唐代宗追贈他為從二品的璐州大都督。

而日本方面,也從未虧待這個把青春奉獻給中國的日本人。

779年,日本光仁帝寶龜十年,唐朝大歷十四年,朝廷為他的日本家屬,再次恩賜絹帛等物。

50多年後,日本朝廷再次追思晁衡功績,贈其正二位官品,贊這個留學生:

『詞峰聳峻,學海楊漪,顯位斯升,英聲已播』。

《紀念碑背部是李白的詩》

1978年,日本為晁衡立碑樹傳,9月17日,他的老家奈良市,舉行了晁衡顯彰碑揭幕式。

不久,在西安晁衡的墓葬地慶興公園,也建起了一座唐柱式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之後,日本奈良市為他編寫了歷史劇目《望鄉詩》,西安也上演了中國越劇《阿倍仲麻呂》……

一人書寫一個傳奇,一人代表一個時代。

晁衡是歷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經典代表,他的意義正如郭沫若所言:『唐史續編千萬代,友情突破九重天』《完》

參考文獻:

《晁衡任唐代秘書監史績考》,張白影,《高校圖書館工作》,1987-10-01;

《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和唐代的詩人們》,卜朝暉,《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10-20

《阿部仲麻呂與中國》,劉江,《文化譯叢》,199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