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10月9日,多國在北京簽署《長江各口通商暫行章程》。
清廷藏通商章程 圖源:國家圖書館
咸豐十一年《1861》二月十五日《3 月 25 日》,中英兩國在九江簽署《長江各口通商暫訂章程》。
九月初六《10 月 9 日》,多國與清政府在北京簽署《長江各口通商暫行章程》與《通商各口通共章程》。
資料來源: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說明:因可以理解的原因,原定於 10 月 8 日發佈的文章臨時撤稿,故將 9 號的文章提前拿來填坑,敬請諒解。
1858 年,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英、法簽署了《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中國增開長江三座城市為通商口岸,英法人士可在內地遊歷及傳教,英法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這一條約的簽署,意味著繼沿海城市之後,中國的腹地向外國人開放,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見《
歷史上的今天 · 中英天津條約與九江開埠
》》。
《中英天津條約》 圖源:維基文庫
條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長江中下遊選擇三座城市作為通商口岸,其中鎮江在條約中明確,漢口也被確定。
1861 年,中英正式啟動租界開埠工作。
年初,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和海軍中將賀佈受英國公使委派,率領艦船溯江而上考察沿岸城市。
他們首先考察了九江,再到漢口,簽署了有關條約,後從漢口返回,最終敲定九江為長江內河口岸第三座開埠城市。
1861 年 3 月 25 日,中英雙方在九江簽署了《九江租地約》和《長江各口通商暫定章程》。
這兩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和章程簽訂後,標志著九江正式開埠《見《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九江開埠
》》。
首先說這兩個條約和章程為什麼是喪權辱國的,這也是清政府一直沒搞明白的問題。
首先,按照通行的國際法,除非是交戰國家,或者有特別的法律規定,否則任何政府無權禁止兩國之間的合法的商業往來。
清政府《也包括明朝》長期以來采用限制、壓縮的策略,即規定隻能由廣州的指定的商行做貿易,並對外國商人實施諸多限制。
這也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最主要的原因。
太古洋行碼頭棧橋,1906 年 圖源:《潯陽記憶》
被揍了一頓後,清政府開放了沿海五口通商,並允許外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租借土地,實施治外法權。
這已經是相當的喪權辱國了,但從通商、開放的角度,勉強還能說得過去,既然允許商業往來,總要給個地方,要讓人家有房子住,有放貨物的倉庫才是。
愚蠢的清政府又來這套,同意了開放上海等五座城市,卻又想方設法跟人過不去,引來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被揍一頓後,居然乖乖地開放了長江。
全世界任何主權國家都不能隨意開放內河航行權,要不咱們派一艘海警船進泰晤士河,停在倫敦橋旁邊賣燒餅,看看英國人會不會同意。
當年的商船也是可以帶大炮的,火力相當於現在的海警船。
既然不得不開放了九江等內河港口,就要有條約來管理外國船隻的軍械,否則倒賣軍火怎麼辦?
既然是通商,關稅誰來收?
商船運送貨物,能不能載客?
如果能做各類貨物的買賣,還能載客,那就不僅是開放兩國貿易,而是外國人到中國來搶生意了。
這就好比中國的海警船能不能在泰晤士河上白天賣燒餅,晚上隨便做做觀光夜遊服務?
《長江各口通商暫定章程》 維基文庫
中國的官員顯然沒想清楚這些事兒,英國人在《九江租地約》簽署時,拿出來一份《長江各口通商暫定章程》。
這份章程貌似對英國商船進行的諸多限制,比如商船必須持有上海領事官頒發的『江照』,隻能航行到漢口為止;商船允許攜帶自衛的兵器,但必須持有『軍照』,寫明炮、槍、刀、藥數量返回後一一核對;商船在上海到鎮江之間不允許進行貿易,必須在鎮江停泊核驗等等。
仔細讀讀這份章程,會發現挺有意思。
初看起來,英國人仿佛在自縛手腳,其實這樣規范的管理更有利於商業的健康運行。
這個章程的關鍵是,其中的第九條規定,如果在長江貿易中發生的指控事件,由『領事官扣船審斷』, 這就僭奪了原本由海關監督負責的權力。
在九江簽署的這份章程被總理衙門拒絕,而英國人堅持不讓。
後來經過磋商,英國人增加了兩個管理條款,並沒有解決爭議最大的問題,這就是 1861 年 10 月 9 日在北京簽署的《長江各口通商暫行章程》。
兩個章程的最明顯的區別是『暫定』改為了『暫行』。
《長江通商統共章程》 圖源:武漢關博物館
《暫行章程》頒佈後,受到了九江、漢口方面的堅決反對,核心是收稅問題。
經過反復磋商,1862 年 12 月 5 日,《長江通商統共章程》正式頒佈,基本達到了各方滿意的效果。
後面的這一段,以後再講。
三個通商章程制定也說明,雖然弱國無外交,但在國際規則下進行談判,合理訴求,據理力爭,也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國與國之間,打架、對抗難以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舍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