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第一個正式向中國宣戰的是哪個國家?《網路歷史》

二戰中,第一個向中國宣戰的國家?

首先肯定一點,不是日本。

要知道日本從開始侵略到最後投降,日本至始至終都沒有向中國宣戰。

那麼第一個向中國宣戰的是誰呢?

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國家《歐洲第三小國》,而且這個國家還位於歐洲南部。

說得通俗一點是一個八竿子打不著,和中國沒有一點利害關系的國家,叫聖馬力諾共和國。

題主這個問題,分成兩部分來回答。

第一部分聖馬力諾共和國為什麼會對中國宣戰,第二部分日本為什麼沒有對中國宣戰。

聖馬力諾共和國為什麼會對中國宣戰。

聖馬力諾這個國家很小,總面積隻有六十一點二平方公裡,就在意大利半島的東部。

整個國家被意大利所包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這個國家小的,自己印刷的郵票都不能在全世界流通,隻能作為紀念品銷售給來這個國家旅遊的外國人。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聖馬力諾小,再舉個例子。

整個聖馬力諾由九個自治市,聽起來不算少,但他們的首都的人口才不到五千人。

接著說。

那麼聖馬力諾最早是在公元301年的時候,由一名叫做馬力諾石匠建立起來的。

這個石匠之所以會建立這個國家,是因為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要對基督徒進行傷害,這個石匠恰好就是一名基督徒,為了躲避這才建立了聖馬力諾。

怎麼說呢?

整個聖馬力諾的建立其實是不符合法律實體的。

直到1797年的時候,拿破侖這才承認了聖馬力諾是一個國家。

到了1915年的時候,整個歐洲國家這才承認了聖馬力諾是一個主權國家。

進入1992年的時候,聖馬力諾這才成為聯合國的一個成員國。

所以從這些描述中,聖馬力諾可以說是一個時常被人忽略的一個國家。

那麼他又是因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向中國宣戰呢?

這麼說吧,聖馬力諾雖然是一個國家,但它在很多方面其實都是依靠意大利的。

而在二戰中,意大利和德國以及日本是二戰的主要發起國。

所以當二戰爆發之後,就有德軍進入到了意大利,當然了德軍作為意大利的盟友,對意大利境內的聖馬力諾也沒怎麼樣。

也就是說雙方沒有什麼矛盾。

但事情到1944年的六月二十六號的時候,發生了變化。

當時英國空軍對意大利進行了無差別轟炸,於是聖馬力諾這個國中之國就遭殃了,一天就被炸了六次,六十多個平民被當場炸死,一百多人受傷了。

這個舉動實在是把聖馬力諾的政府給氣壞了,怎麼能這樣呢?

他們不是意大利,更不是德軍。

於是為了表達他們的憤怒,在七月五號的時候,聖馬力諾的外交部長鄭重地對外宣佈,他們要對全世界宣戰。

所以聖馬力諾就成為了第一個向中國宣戰的國家。

後來又發生了什麼?

聖馬力諾這麼做,相當於同德軍宣戰了,所以德軍也不客氣到了八月十號的時候,派出第二百七十八國民擲彈兵師,進攻了聖馬力諾。

那麼這個時間點上,其實已經到了二戰後期了,到了九月十九號的時候,英國的第四步兵師就來到了聖馬力諾。

於是英國軍隊和德軍雙發在這裡開始交戰,戰鬥就打了四十分鐘,德軍就被擊退了。

於是聖馬力諾就被英軍占領,畢竟聖馬力諾向英國宣戰了,所以這就被英軍占領了兩個月。

到了十一月份的時候,聖馬力諾和英國簽署了和平協議,隨後英軍就從聖馬力諾撤了出來。

日本為什麼沒有對中國宣戰。

關於這個問題,很古怪,畢竟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傷亡人數高達三千五百萬,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平民。

而侵略中國的面積更是高達六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這可是中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二。

可是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至始至終就沒有對中國宣戰。

其實關於宣戰還是不宣戰,日本在內部也是經過一系列討論的。

討論的結果是,不對中國宣戰對日本是極其有利的。

接下來就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討論這個問題的。

日本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以後,當時的日本內閣就以對中國宣不宣戰進行了討論。

但這些討論都以意見達不成一致而沒有結果。

到了1937年的淞滬會戰爆發以後,日軍的少壯派看到在日軍的進攻下,國民黨敗退得很快,在他們看來,如果對中國宣戰,那麼日本就有理由掐斷國外對中國的貿易渠道。

所以當時的日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裡的少壯派將領,對中國宣戰的問題再一次地提出來,但剛一提出來,就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對於這次的提議,日本有些人不甘心,到了八月十四號日本內閣召開議會的時候,又有人提出了對中國宣戰的問題。

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呢?

到了八月二十五號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召開了四相會議,包括首相,陸相,海相,外相。

而四相會議也沒有討論出個所以然來,這些人也把控不了這其中日本的得與失,所以問題又被擱了起來,準備等到日本第七十二界臨時議會開始之後,讓日本的天皇用詔書的形式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件事到了九月中旬,日本首相在內閣會議上提出,宣戰是可行的。

日本首相已經有了一個答案了,於是日本首相就指示了內閣官房長官和日本軍方再一次進行了討論。

而這一次討論,出了最終的結果,日本的軍方認為不宣戰是最好的。

對於之前,日本有些人反復提到的,不宣戰的話中國就會得到國際第三方的經貿往來的問題,給出了答案。

說日本同樣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他們大部分的戰爭資源也是需要進口的,日本同樣會被掐斷和第三國的經貿往來。

那麼這個問題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並沒有,到了這一年的十月份的時候,在中國的日軍,再一次地要求日本政府宣戰。

於是在十一月份,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研究宣戰問題。

也沒用多長時間,就有了答案,還是宣戰對於日本方面是極其不利的。

當時間走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份,日軍占領了南京。

翻過年到了一月十六號的時候,日本首相近衛發佈了一個《近衛聲明》,在聲明當中,說什麼對中國民眾不敵視,不是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不需要發佈宣戰佈告。

也就是在這一天,日本命令國民黨駐日大使回中國。

至於上面這個聲明說道的一些東西,是真是假,都明白,就不多說了。

跟著後邊又發生了一件事,日本迎來了汪精衛,汪精衛做了什麼都明白,此後日本就和汪精衛組織的傀儡政府搞了一個所謂的建交。

那麼事情到這裡,日本內部就沒有再提出宣戰不宣戰的問題,達成了一致。

當時間走到1941年,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隨即,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等國家對日宣戰,也是在這個時期,國民黨才開始對日宣戰。

那麼這個時候,對於日本來說,宣不宣戰已經不重要了,於是對中國宣戰的問題依然被擱置了起來。

這是當時,日本在二戰期間對於對中國宣戰問題的一個全過程。

接下來就說一說,日本為什麼覺得,對中國宣戰弊大於利。

第一從軍事角度上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意大利一樣都是入侵者,搶奪其他國家的土地和資源的。

所以作為戰爭的發起國,這場戰爭的本身就是非正義的,那麼他們必然就會使用非正義的手段裡實施這場戰爭。

那麼在歷史上就看到了德國突襲波蘭,進攻蘇聯,甚至意大利進攻埃塞俄比亞,都是不宣而戰。

所以日本在發動盧溝橋事變,發起對中國的全面入侵,也就不宣而戰了。

這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一開始的舉措,所以日本上下對於不宣戰,就沒有異議,想法是一致的。

等到戰爭順利推進之後,日本內部就有了想要宣戰的想法,但這些想法最後認定是不可行的,宣戰的後續影響對於日本來說就是弊大於利了。

第二點,為了維護日本在中國的利益,並避免在國際上被其他國家制裁。

在說這一點,就必須先說一個關於戰爭的法律闡述。

1907年的十月份,當時海牙公約中,有這麼一條,凡是締約國在向其他國家開戰的時候,必須明確附有條件的宣言,還要附帶上宣戰的性質,這份東西相當於最後通牒,雙方才可以進行合法的戰爭。

而日本恰好就是締約國。

那麼按照國際法的慣例,一旦雙方宣戰,明確了敵對關系,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權力單方面斷絕和對方的一切關系,並廢除一切之前簽訂的條約。

說道這裡,很多人就應該明白了,只要宣戰,一方就可以廢除之前簽訂的一切條約。

這一點對日本來說是非常大的威脅。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這才強大起來的。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就開始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通過戰爭日本在中國獲得了不少的權益。

比如甲午海戰,日本逼迫當時的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後來的《辛醜條約》,甚至是日俄戰爭時期,掠奪東北的權益,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山東的權益也被日本拿走了。

如果要細算下來,各種條約有很多的,這其中不僅僅有金錢上的賠償,還有對中國土地的掠奪,以及附加的各種權益。

那麼這些東西,對於日本來說,日本如果在二戰中被打敗了,他們就可以使用沒有宣戰,所以不是合法戰爭的方法,保留下這些權益。

第三就是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本身的資源就不足以讓日本發動一場規模龐大的戰爭。

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在當時有88%的資源是從外邊進口,而且主要的進口國就是美國。

其實這個數據到了1938年的時候,就已經是92%,從1937年到1939年之間,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貿易都在兩億美元以上。

所以當時日本丟在中國土地上各種炸彈,炮彈,其實很多都是用美國的鋼鐵制造的。

而當時的美國,有一項中立法案,內容是禁止武器輸入一切交戰國,後來還包括戰略物質。

其實吧,在二戰初中期,美國不僅向同盟國出售各種物資,向軸心國也販賣了不少的物資

甚至到了二戰後期,美國在和德國交戰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美國公司和德國進行交易的。

但不管怎麼說吧,條款就在哪裡,日本不想輕易的觸動這個條款,給別的國家借口。

第四點就是,日本在占領南京之後,疲態已經開始出現了。

武漢會戰,讓日本的這種疲態更加的暴露出來,資源的各種限制,以及作戰的過程中,不再像戰爭初期那樣,輕輕松松就可以拿下大片的中國領土,傷亡一次比一次重。

所以日本初期想用武力侵略中國的想法,被收了起來,改成了分化瓦解國民黨,從而誘逼國民黨政府的屈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汪精衛傀儡政府的出現。

所以這種策略上的改變,也是日本不宣戰的一個原因。

再加上面對日本的入侵全中國老百姓都是很憤怒的,日本擔心他們宣戰,會讓這種憤怒變的更大,從而讓國民黨政府迫於這種情緒,沒有了讓國民黨政府屈服的條件。

期間日本還向國民黨政府提出所謂的中日親善,共同防共,經濟合作等等的條件,甚至還開出了可以撤銷治外法權,歸還租界的條件。

到了1941年的冬天,這些條件,每個月日本都會對國民黨政府提出一次。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日本想要美化自己,掩蓋侵略的本質。

在九一八之後,日本在對中國的每一次的軍事勝利,都極力的描述成為地區性沖突,然後建立傀儡政權,與之進行交往。

到了現如今,日本也是拿沒有對中國宣戰來說事,以此為依據,在他們的教科書裡就有了進入,占領的字眼。

在二戰時期,日本主要考慮的關系對象其實就是美國,蘇聯,英國等這樣的大國。

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和美國,英國的關系是有的,和蘇聯也是有一定的關系。

所以在日本看來,他們要是對中國宣戰的話,這就要考慮到了這些國家的反應了。

到了偷襲珍珠港之後,對於日本來說宣戰還是不宣戰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