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雙賢 兩代風流(下)
胡喬木父子與新舊方志
茆貴鳴
1924年,胡啟東聞訊寡母已日趨病重,遂立即告別豺狼當道、政以賄成的仕途,由上海返回家鄉鹽城。
從此,遠離官場的胡啟東,開始以『鄉紳』的身份密切關注家鄉的社會事業,不僅撰有《告淮南下河各縣人士論工賑書》《新洋港築壩代閘權宜救急書》《射陽河建閘問題之商榷》等時文,而且積極參加抗災救災等公益活動。
1931年,鹽城發生特大水災,蟒蛇河水位猛增,堤口失固。
胡啟東冒雨乘船過河,商請對岸張姓允將木船撐至北岸,避免了決堤危險。
胡啟東尤其偏愛地方文史,潛心致力於家鄉鹽城的文化和教育事業。
他與另一位飽學之士的鹽城鄉賢胡毓彬一起,曾為時在商務印書館的邑人印水心《原名鸞章,筆名水心,號立齋,又署雲母山樵,鹽城城廂人,一生從事教育和新聞出版事業,是教育和出版界頗具影響力的近現代知名學者,同時也是一位精通鄉土史地的學問家,一生翻譯和校刊書籍140多種》校訂過《鹽城鄉土歷史》《鹽城鄉土地理》等小學教材。
當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印水心的這套教材時,封頁上置有印水心與胡應庚和胡毓彬的三人合影,中國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題詩和署名,赫然醒目:『瀛海東環古射州,孤忠雙烈亙千秋。
而今三子崢頭角,又露文章在釣遊——右題鹽城三子圖,為印水心作 康有為』。
胡啟東為印水心校訂的小學教材《鹽城鄉土歷史》和《鹽城鄉土地理》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
次年春,日軍進犯鹽城。
鹽城縣縣長戴曰階積極組織地方軍民,奮力抵抗日軍野蠻入侵。
在一次作戰中,戴縣長因不幸落水致疾而殉難。
胡啟東親自撰寫《故鹽城縣長戴曰階哀辭》,以寄哀思。
哀辭曰:『吾鄉有人兮君千歲,靈旗翻兮射湖外,江之幹兮淮之汭,蜣為旌兮雲為蓋,靈有知兮鬼為厲,誓逐賊兮詰朝邁』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
1940年10月,新四軍先頭部隊與南下的八路軍支隊在鹽城會師,開辟了以鹽城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隨之,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很快建立。
胡啟東熱烈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正義言行,同年12月被推選為鹽城縣參議員,常與劉少奇、陳毅等商討國是並詩詞唱和,後又應陳毅邀約參加由他發起成立的湖海藝文社並成為首批社員。
陳毅《湖海社開征引》手跡
1941年夏和1943年春,日、偽軍對鹽阜區發動殘酷的大『掃蕩』。
為配合根據地反『掃蕩』鬥爭,胡啟東積極發動群眾,帶頭借糧借槍,全力支持新四軍敵後抗戰。
1946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要求各地放手發動群眾,堅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為響應中央號召,時在延安的胡喬木決定,讓妻子谷羽去華中地區參加土改,並代他回家鄉鹽城探望父母,努力做好他們的工作。
經中央同意後,谷羽帶著丈夫對家鄉的思念和囑托,從延安回到了鹽城。
鹽城縣時稱葉挺縣,鹽城時稱葉挺城《蘇皖邊區政府為紀念葉挺遇難於1946年4月25日改稱葉挺縣,1949年4月22日復為鹽城縣》,縣長胡揚,正是當年由胡喬木介紹入黨並一同創辦《海霞》和《文藝青年》的邱劍鳴。
谷羽的這次回鹽省親,是他們倆自1933年9 月分別後的第一次聯系。
行前,胡喬木讓妻子給胡揚帶了兩件禮物:一件是他出席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紀念冊,扉頁書『贈給劍鳴同志 胡鼎新 胡文新』,一件是他們三口之家的延安合影。
胡喬木與夫人谷雨
安頓下來後,谷羽急切地詢問起鹽城的土改情況。
胡揚介紹說,中央『五四指示』下發後,華中局立即發出指示,要求各地徹底解決解放區土地問題,實現耕者有其田。
鹽城縣隨即在永倉鄉試點,爾後全面鋪開。
至8月底,全縣土改工作即可告一段落。
他高興地告訴谷羽:胡啟東老先生堅決擁護黨的主張,不僅帶頭將大成莊的三百畝土地主動獻出,還親自找好友蕭羅洲談心做工作,協助政府宣傳中央的土改政策。
公公的深明大義,令未曾謀面的谷羽很感動。
翌日,在胡揚陪同下,谷羽專程回張本看望自己的公婆……
1949年10月,胡啟東應邀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之後,隨胡喬木定居北京。
此時,他身體已日漸不支,但仍在繼續致力於鹽城地方志的校補。
1957年2月1日,胡啟東在北京病逝,享年72歲,葬八寶山公墓。
友人王紹鏊為其撰寫碑銘稱:『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竭忠而行,抱義而處。
心焚內憂,眥裂外侮。
終見日月,光華吾土。
舊國重還,新㷕欣睹。
樂天無憾,遺書千古。
山高水長,永留步武』
胡啟東著作除《續修鹽城縣志》《14卷》、《鹽城續志校補》《3卷》外,另有《張榮事跡考》《鞍湖文存》《3卷》及《寓穗集》《鞍湖詩存》等地方文論和詩集。
胡啟東的《鞍湖詩文集》
『一波三折』
續修志艱難成稿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文化化人,潤物無聲。
文化的潛移默化是無形的,但卻是巨大的。
著名學者梁啟超曾說過:『最古之史,實為方志』中國的地方志,又稱『方志』,一般認為最早起源於古地理書、古國史以及古輿圖等《流傳最廣的當為『《周官》說』和『古史說』》;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志漸成雛形;宋代,方志定型;後經元明兩代的發展,至清代已達到鼎盛時期;到了民國時期,志書的體例和內容均發生很大變化,實現了方志向近代的進一步轉型。
隔代修史,盛世修志。
中華民族數千年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之所以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很大程度就是得益於地方志在這一路走來的悠久而漫長的歲月中,對自身『歷史與現狀』從未間斷的系統記載。
所以,作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優良傳統,編史修志始終為歷朝歷代重視,修志的『官職官責』遂成定律,鄉賢名流、文人雅士修志亦漸成風尚。
民國時期是個戰亂的年代。
辛亥革命的風暴,雖然卷走了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卻並沒有結束中國屈辱和苦難的歷史。
戰爭,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破壞,傳統的方志事業亦由此面臨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政權更迭、財政拮據等諸多問題。
即便如此,北洋政府依然於1914年、1916年和1917年,咨令各地編修鄉土志以作學校教材並供清史館征用,進而通令全國各地普遍纂修方志。
1929年12月,國民政府內政部專門頒佈《修志事例概要》,要求『各省應於各省會所在地設立省通志館』,『即由該館編擬志書凡例及分類綱目』上報內政部,同時對各省方志編纂的組織機構、綱目審核、取材范圍、類目設置、內容取舍、文字書寫及印刷裝訂等提出具體要求,由此推動了全國興建通志館的熱潮,形成了民國30年代修志的最盛期。
這期間,鹽城『老三縣』《鹽城、阜寧、東臺》不僅有傳統縣志的編修,還有鄉土地理、鄉土歷史等鄉土志編著,一批知名的文化界人士,繼承清代學者修志傳統,積極參與地方志編修,主動編著系列鄉土志教材。
他們既有傳統學術的深厚功底,又接受近代的科學知識和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痛心於山河破碎、國運衰微,通過地方志書的編修和鄉土志教材的編著,表達其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思考。
他們對地方志從內容到體例進行系列改革嘗試,編修編著出一批既有探索、又有新意的縣志《稿》和鄉土志教材。
這些方志成果,雖仍承襲傳統志書體例,但在繼承中註重探索、尋求創新,著意揭露帝國主義侵略,重視科學,重視民生,重視實業,著力展示推翻清王朝以後的時代精神,彰顯民國時期特有的時代特色,給方志界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
鹽城『老三縣』舊志叢書
鄉賢胡啟東,也就是在1929年至1936年這風雲際會、風雷激蕩的特殊年代,以他那滿腹經綸的學識和氣定神閑的定力,在家鄉鹽城成功地編纂了《續修鹽城縣志》。
1929年,鹽城縣縣長林懿均奉省檄議,專門設立修志局續修鹽城縣志,同時聘請陳中凡、胡啟東擔綱續修縣志總纂《時因陳中凡在南京工作,實際由胡啟東獨自總纂》。
由於時局動蕩,加之又屢遭水旱災害,時逾四年,續修縣志稿才成稿僅半。
考慮到志稿一時還難以殺青,胡啟東將續修縣志各卷已成稿,自為篇章《待輯卷,另加括註》,於1933年以《續修鹽城縣志稿第一輯》先行鉛印,以就正於各界有識之士。
據參與其事的周夢莊先生的生前回憶,當年胡啟東在編纂縣志過程中,曾發生過一段頗有影響的插曲——
當時,鹽城地方賢達有『西南派』與『中央派』之分,胡啟東屬於『西南派』。
《續修鹽城縣志稿第一輯》《下稱『《志稿第一輯》』》於當年12月份面世後,因為人物志中《趙雪傳》有『馬玉仁起鹽徒』一語,『中央派』人士便誤認為,『鹽徒』一說,實為故意毀人,於是由數人集商,很快草成《續修鹽城縣志稿第一輯攻錯錄》《下稱『《攻錯錄》』》,以『薛綜緣』具名並由馬玉仁出錢,於1935年6月在上海以鉛字正楷印行。
是年10月,胡啟東借用縣政府後廳,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攻錯錄》發表意見。
會上,胡啟東在簡單介紹了縣志稿的成稿經過後,先就《攻錯錄》詳加陳述:先印的《志稿第一輯》,有關馬玉仁的記述並無故意毀人之處。
馬玉仁13歲喪父後一直以販賣私鹽為生,後參加『青幫』並以武裝對抗官府緝私營,成為裡下河一代販賣私鹽團夥的首領,曾因打死打傷多名官府緝私鹽警遭到淮安府所屬6縣的通緝;隻是在獲得兩淮緝私營頭目、揚州『青幫』首領徐寶山赦免並吸收其入伍後,才得以在緝私營中屢建功勛,進而平步青雲。
1911年,馬玉仁隨徐寶山擁護辛亥革命,因其在攻打浦口的戰鬥中立有功勛而升任團長。
此後,馬玉仁便節節攀升:1924年,被孫傳芳委任聯軍第七軍軍長,統帥蘇北各師旅;兩年後的1926年,獲任直魯聯軍第十二軍軍長,授陸軍上將銜;1930年,又被馮玉祥委任為第十六路軍總指揮兼二十七軍軍長,參加武裝反蔣鬥爭。
誠然,後來的馬玉仁已是位高權重,但要追說其發跡前的早年,『鹽徒』之說並無過甚之處。
胡啟東表示,只要大家是在真理上的據實攻錯,他絕不自護其短。
當年,與胡啟東同為首屆國會眾議院議員並曾一同參加過討袁護法運動,後來成為中國民主促進會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愛國民主人士王紹鏊,在其撰寫的《故眾議院議員胡啟東神道碑銘》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其鄉人之長者告予曰,鹽之軍閥馬玉仁冤殺鄉人趙雪,君在人物志中直書不稍諱,雖馬《馬玉仁》以威武相脅而處之泰然,卒莫能易其一字,勇矣哉!予笑應之曰,以曹《曹錕》、齊《齊燮元》之威權,尚不能屈君,彼馬玉仁者又安足論乎?
』王紹鏊所言,指的正是胡啟東於民國修志期間這轟動一時的『插曲』。
胡啟東對入志人物臧否的鄭重,以及對志書編纂的規范和嚴謹,還不僅於此。
此後,在他的主政率領下,縣志編纂人員踵事增華,又歷三年,終於完成全志稿。
1936年6月,《續修鹽城縣志》由蘇州文新印書館承印,分元亨利貞四冊裝訂。
一波三折,《續修鹽城縣志》終於問世。
『三位一體』
傳世的民國佳志
民國《續修鹽城縣志》《14卷、首1卷》,1936年6月由蘇州文新印書館以元、亨、利、貞4冊印行,林懿均等6人監修,胡啟東、陳中凡總纂,左榘、季龍圖、宋潤、吳紹仲、張延壽等23人參訂,張瓚、張祉等96人采編。
鹽城同鄉會輯印的《續修鹽城縣志》
林懿均《1881—1951》,字立山、力山,江蘇丹陽人,1902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因『言論過激』被勒令退學後,赴滬加入愛國學社,繼與柳亞子組織同裡支部和自治學社。
1904年赴日留學並加入同盟會。
1909年當選為江蘇咨議局議員,任勸學所總董兼縣視學,同年加入南社。
此後,歷任丹陽軍政長、金壇和揚中縣長、丹陽縣視學、江蘇省視學、省立第三中學校長,省教育廳、農礦廳、實業廳、民政廳等部門科長、秘書長及宿遷、鹽城、如皋縣縣長。
抗戰期間,先任丹陽抗敵後援會副主任,繼經武漢赴貴陽,任貴州農工學院中文教授、行政法院評事、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委員。
抗戰勝利後返回故裡,被推選為丹陽縣參議會議員。
蘇州文新印書館承印的《續修鹽城縣志》
陳中凡《1888—1982》,原名鐘凡,字斠玄,號覺元,鹽城《今建湖縣》人,著名學者,中國古典文學家、紅學家、文史教育家。
1921年,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後為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南京大學教授,江蘇文史館館長,與胡小石、汪辟疆並稱南京大學中文系『三老』。
一生著述盛豐,主要代表作有《中國文學批評史》《書目舉要補正》《古書讀校法》《諸子書目》《經學通論》《諸子通誼》《中國韻文通論》《周秦文學》《漢魏六朝文選》《兩宋思想述評》《中國民主思想發展史》《民主與教育》等,其中《中國文學批評史》是中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史。
同為縣志總纂的鄉賢陳中凡
正式印行的《續修鹽城縣志》,與此前印發的《志稿第一輯》有諸多修補完善。
卷首《《志稿第一輯》註『待輯』》,置張延壽題簽、陳中凡序《刪《志稿第一輯》胡啟東弁言》、續修鹽城縣志題名、目錄、凡例,以及鹽城縣境簡明全圖、鹽城縣城廂圖等《刪《志稿第一輯》縣治圖、水道圖、交通圖》,體例沿用前志,並『以江蘇通志局新擬定者為最進步,惟標目過繁其事或前志已經記載……之類,茲擇其重要者歸納類進各門之中,不再多立名目』[ 林懿均等監修,胡應庚、陳中凡總纂:《民國》《續修鹽城縣志·凡例》,首一卷。
茆貴鳴主編:《鹽城舊志》叢書,廣陵書社2019年12月版,影印線裝。
]。
正文,全志設14卷:卷一輿地志,設總述、自治分區沿革表、名跡、園林、樓觀、宅第、塚墓、橋梁、古建置考《刪《志稿第一輯》『鄉鎮』》;卷二水利志,設古水道說、今水道說、水利述;卷三民俗志,設戶口、宗教《《志稿第一輯》註『待輯』》、風俗《《志稿第一輯》註『待輯』》、方言、方音、謠諺《增補》;卷四產殖志,設物產、農墾、工藝、商市、鹽灶、漁航、勞動、經濟、糧食;卷五賦稅志,設田賦、場課、關榷、雜稅、雜捐附《《志稿第一輯》原為『地方雜捐』並刪『臨時派款』『鹽課』》;卷六政制志《《志稿第一輯》為『經制志』並註『待輯』》,設行政、司法、地方自治、黨部、公團;卷七教育志《《志稿第一輯》註『待輯』》,設總述、學校沿革表、書院及已廢學校、社會教育事業、教育行政、學產;卷八交通志《《志稿第一輯》註『待輯』》,設郵遞、電信、輸運、公路、海港;卷九警衛志《《志稿第一輯》為『公安志』》,設公安行政《《志稿第一輯》為『公安局、警察隊』》、保甲《《志稿第一輯》為『保衛團』》、保安隊《增補》、水上公安隊;卷十公益志《《志稿第一輯》註『待輯』》,設市政、荒政、救濟事業、文化事業《刪《志稿第一輯》擬輯『地方禁令』『公產公款』》;卷十一職官志《《志稿第一輯》為『公職志』》,列職官表《刪《志稿第一輯》中的『各級議會選舉表』『縣黨部職員表』『各公團職員表』》;卷十二人物志,設列傳、科貢、流寓、列女《《志稿第一輯》註『待輯』》;卷十三藝文志,列書目;卷十四雜類志,設紀事《《志稿第一輯》註『待輯』》、拾遺、考證、勘誤。
卷末,附薛綜緣輯《攻錯錄》《1935年6月上海印行》。
同為該志總纂的鹽城鄉賢、大學者陳中凡,在其卷首序中謹慎推介:『綜觀全書,旨在賡續,大體因仍舊貫,而微有變通,其所增益,如民俗、產殖諸篇,於人群精神的物質的生活,固已稍稍有所發抒矣』事實上,該志不僅在體例和內容上較前志有諸多創新,而且屬文繁簡適度,語言通俗流暢;一事之出,一典之來,必力求翔實,對人物的臧否尤為鄭重,表現出編纂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其結構形式及許多篇章內容深得方志學者賞識,被譽為民國方志之佳作。
世人為謹志胡啟東的修志功績,親切地將其稱為『胡志』。
然而,著述嚴謹、追求完美的胡啟東,對已印行的志書並不十分滿意,幾次『私自復視,瑕釁迭見』,故又著手對『胡志』進行校補,惜因戰事頻仍,竟未能脫稿。
1949年,老先生在參加完新中國開國大典並隨次子胡喬木定居北京之後,又翻出當年的縣志校補稿,全身心地繼續致力於縣志校補的完善工作。
1951年3月,由胡啟東帶病完成的《續修鹽城縣志校補》《3卷》,終於在北京以全一冊印行。
由此看來,嚴格意義上講,《續修鹽城縣志》理應包含先期的《續修鹽城縣志稿第一輯》,以及後期的《鹽城續志校補》,三位一體、相輔相成,互為照應、方成體系。
《志稿第一輯》,內容較前志詳盡,如輿地志之總述,述前志建置沿革及疆域形勢所未盡,並對前志未經考證之處盡可能加以疏證;水利志之古水道說,對伍佑和新興兩鹽場水道詳加記述,而水利述所錄前志未載的有關舊籍記述本縣水利及近人的水利計劃等,則為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十分寶貴。
正式版卷末所附《攻錯錄》,則是對《志稿第一輯》的糾謬,編纂者嚴謹的『史德』由此也可窺見一斑。
重要的,還在於此後的《鹽城續志校補》:前有胡啟東的自序,主體內容共設為三卷,卷一為校補《主要校補續志卷一輿地志總述、卷二水利志今水道說、卷三民俗志戶口、卷四產殖志物產、卷八交通志電信、卷十三藝文志,以及卷十四雜類志拾遺等》,卷二為附錄,卷三為勘誤。
據胡啟東在自序中介紹,此前《志稿第一輯》因經水旱戰亂,載筆者不能專心盡力,志稿中不乏缺漏舛誤;正式印行後,經審視披覽,依然存有差錯,遂決定予以校補,惜因時局動蕩,直至建國初才整理而成。
他謙稱:『炳燭餘光,黽勉整理,厘為三卷,用質當世,將以贖既往率爾之愆,而開後來商榷之徑,……區區之私,收拾叢殘,期於完成原書之結構而已。
若夫時局劇變,學理革新,以今昔觀點之不同,致取舍立場之各異,舊史謬誤,一切有待糾正,方志亦不例外。
不佞衰病餘生於此蓋無能為役,世有作者,當觀其成焉』《胡啟東:《續修鹽城縣志校補·序》》
鹽城市志辦編印的線裝版《鹽城舊志》叢書
該書的貢獻:其一,為續志糾錯。
如卷一校補,改續志『親往延至永寧闡法十四年』為『親往延至永寧闡法五年』;改續志『並天童下平陽派廣利院禪律兼修亦稱平陽派』為『廣利院並天童下平陽派廣利院兼修律宗』;改續志『無線電臺』為『無線電報』;改續志『於署內裝設短波無線電臺』為『購置無線電收發機,於署內成立無線電報辦公室』等。
其二,為續志增補。
如卷一校補,增補續志未載的『藝文』7條、『拾遺』10條;卷二附錄,增續志未載人物傳若幹。
其三,為續志勘誤。
如卷三勘誤,指出『續志卷首縣境圖新洋港口附近之廣墩』為『廣廟誤』,『卷三第七頁四行伍佑場』為『伍佑誤』等。
該書的印行,因最大限度彌補了此前續志的不足與差錯,實可視之為續志不可多得的『副本』。
總之,由胡啟東領銜並總纂的這部《續修鹽城縣志》,是鹽城地區現存舊志中編纂比較嚴謹、質量比較上乘的一部『斷代體』續修志書,堪稱『民國佳志』。
全志雖不足20萬字,內容卻銜接光緒《鹽城縣志》至1931年前後鹽城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為研究這一時期鹽城經濟社會發展變遷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全文完》
作者附言:本文是研究鄉賢『二喬』《胡喬木、喬冠華》和鹽城舊志之餘的『副產品』。
首輪《鹽城市志》編纂期間的20世紀80年代末,我為人物志寫成的《胡啟東》經胡喬木修改後定稿,載《鹽城人物志》第198—20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前期回顧
來源:『新越絕書』微信公眾號
作者:茆貴鳴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
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