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載優老之禮事
優老制
對需要贍養老人的子孫法外開恩
中國官方優老禮制,可追溯到夏代,當時按年齡級別給老人以尊貴地位,類似做法在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有所傳承。
清代官方曾頒佈了一系列尊老敬老優老的法令,成為了歷代官方優老政策的集大成者。
《大清會典》中這樣規定:百歲老民賜銀30兩,建坊裡門題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婦人,則題『貞壽之門』四字,逾百歲者加賞銀10兩內府幣;一百有十歲者,倍之;百二十歲以上者,請旌加賞不拘成例。
不僅對待長壽老人有這樣禮遇,對孝子賢孫們也同樣會給予表彰。
京師及各地都建有節孝祠和大坊,凡是孝順父母及祖父母的人,均由各地官員報告禮部予以褒揚並賞給銀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孝順的子女會受到嚴重的懲罰。
同時,清代官方對需要贍養老人的子孫法外開恩。
在處理刑事案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留養承嗣』:年老父母尚在,對其子孫後代要『慎刑』,如果死刑犯是獨子,其祖父母、父母年老無人奉養,可免其一死以便侍奉老人,改判重杖一頓並枷號示眾三個月。
不僅有律例上的規定,還有一些『特事特辦』也體現出了優老之策。
清宮檔案中有一份乾隆朝的上諭檔,將優老政策和會試舉子們聯系起來,檔案記載稱當年會試多士雲集,發現其中『龐眉皓首』者不乏其人,雖然有的都已過耄耋之年,依然趕來會試,於是下旨將本年會試舉子中90歲以上的郭毓麟著加恩賞給國子監司業職銜;80歲以上的魯道傳、鄭兆球兩人俱著加恩賞給翰林院檢討職銜;還有70歲以上的五位舉子也都加賞了職銜。
面對這些已經年邁仍孜孜不倦的士子們,乾隆帝施以恩澤,寬慰他們的『寒聰績學之志』。
對於身邊的老臣,乾隆帝亦是非常敬重,曾有一位80歲的老臣申請退休回家休養,乾隆帝特發諭旨:『聽其自為酌量,如一二年後,精神清健,仍可來京辦事,以昭優老念舊之意』
飲酒禮
古代最為隆重的敬老活動
鄉飲酒禮制源於周代,延續至清代,是古代最為隆重的敬老活動,意在『正齒位,序人倫』,舉『長幼之序』為綱,以倡揚『敬老尊賢、兄友弟恭、內睦親族、外和鄉黨』的美德。
清代重視鄉飲酒禮,相關制度經過不斷發展最終成型。
以京師《順天府》鄉飲酒禮為例:順治二年《1645年》『定京府每歲於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舉行鄉飲酒禮,設賓介、主人、眾賓之席,以府尹為主人』,『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序長幼之節』。
順天府尹作為京師鄉飲酒禮的主人《主持》,在行鄉飲酒禮之前負責各項籌備工作,每逢鄉飲酒禮之期,順天府尹須預先選舉賓介,『訪紳士之年高德劭者一人為大賓,次為介賓,又次為眾賓,皆由州縣詳報府尹核定舉行』,『每歲由順天府具題,將所舉賓介等姓名、履歷呈部存案』。
清初,在京旗人並不參加鄉飲酒禮,康熙九年《1670年》起滿漢一體參加京師鄉飲酒禮。
為保障鄉飲酒禮能夠切實有效地舉辦,雍正元年《1723年》特命禮部堂官前往監禮,遂成定制。
地方的鄉飲酒典禮也大致相同,由各地方官在學宮親自主持,儀式按老齡齒序,設主賓、介賓等席位,儀式上地方官和主賓間相互揖拜。
此外,鄉飲酒禮上還會特別邀請鄉居顯宦觀禮,令當地生員案前行揖拜禮,又召集不盡孝道和品行不端者前來聽律令,『以申戒尤』。
敬老節
祭祀之外還要演出應景劇目
重陽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當時人們主要是為了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地、祭祖,後成為歷代相承的傳統節日。
因為『九』是單數中的最大數,又諧音『久』,重陽節逐漸具有了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敬老寓意,具有了『敬老節』的內涵。
在清代皇宮中,也有重九節的祭祀活動。
據《大清會典》記載:凡立春端陽重陽等節,於奉先殿後殿陳香鐙每神位前,設酒脯果實,畢內監啟神龕,內務府掌儀司司官一人具補服,上香行禮。
重陽日,掌儀司郎中一員,在各神位前貢香三次,行三跪九叩頭禮,若郎中有事,員外郎行禮。
其供獻之物,俱由奉先殿飯房、茶房預備;至祭獻帛、酒,令侍衛供獻。
清宮的重陽節,依然離不開敬老的主題。
比如這日的承應戲中,就有《九華品菊》《眾美飛霞》兩出與『祝壽』相關的劇目。
《九華品菊》說的是九華先生令催花禦史在眾香國挑選花仙18人《數字寓意重九》,貢入神京為宮中的皇太後獻舞祝壽之事;《眾美飛霞》說的是眾花仙在朱儒子、康風子兩位仙人前試演為皇太後的祝壽歌舞一事。
兩出劇的情節緊密銜接,場面熱鬧,烘托出了重陽節敬老、喜慶的氣氛。
清代檔案裡記錄和反映的敬老傳統,蘊含著長輩慈愛、子女孝順、家庭和睦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文並供圖/鯤帝
編輯/韓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