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九叔 圖 / 來源網絡
本文系國學文刊原創,轉載請註明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這本著作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
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袁了凡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財得財,求子得子,萬事如意。
書中短短4句箴言,足以讓人改變命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身處五代十國的馮道先後效力於十一位皇帝,始終身居高位,被後世稱為『官場不倒翁』。
在後代許多史學家看來,『一臣不事二主』,才叫忠君愛國,因此對馮道這種『朝秦暮楚、改換門庭』的行為也便大為不齒——
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斥責他是『奸臣之尤』。
但他的一生,卻是做好自己的最好詮釋。
他不貪財,不好色,有才幹,不結黨,不樹敵,有容人之量,知進退,關心民生疾苦。
在官場上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溜須拍馬、兩面三刀,而是『從道不從君』的堅定立場,和真材實料的才幹。
換言之,他有足夠的努力與堅持,砥礪耕耘,而收獲自見。
心胸,就是財富
古代聖賢范蠡,三次富可敵國,又三次散盡家產,三聚三散,傳為美談。
擁有財富的時候,范蠡沒有興奮;散盡家產的時候,范蠡也沒有沮喪。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沒有被沖昏頭腦
——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對越國構不成威脅,他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於是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
可見,范蠡的度量是真的大,有行止於知的睿智。
隻有志存高遠,胸襟曠達,才不會為私信雜念所困、被功名利祿所累。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分別是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的魚。
其中,一個人要了魚,另一個人則要了魚竿。
得到魚的人原地搭起篝火煮魚,將魚吃個精光,沒過多久,他就餓死在了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帶著魚竿繼續挨餓,艱難地走向海邊,可惜快要到海邊時,他花光力氣了,隻能遺憾地離開人間。
同樣的,另外兩個饑餓的人,分別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
他們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共同去尋找大海。
他們一起來到海邊,捕魚為生,幾年後,他們蓋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兒女,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倘若一個人隻看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今後,那麼必然會嘗到苦果。
要考慮得遠一點,一切就會變得很容易。
知恥而後勇
做人不能喪失恥辱心,最終能成聖賢,如果一旦喪失了,那就淪為禽獸了。
人為何要知恥,是因為失敗,在失敗後深刻吸取教訓,知道敗在哪裡,才能再鼓勇氣,戰而勝之。
越王勾踐在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對方才對他消除戒心,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
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
他晚上睡覺隻鋪些柴草,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使越國強大起來,並最終找準時機,滅掉了吳國。
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生活需要拿出知恥而後勇的信念,再加一把勁,再努一點力,往往會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成功!
《了凡四訓》是以袁了凡個人經歷現身說法訓示子孫的家訓,該書對人影響重大,曾國藩讀後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並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在《了凡四訓》中,只要能讀懂讀透以上短短4句箴言,那麼,未來將有無限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