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在紫禁城給太後建了哪些『敬老建築』?《網路歷史》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楊征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敬老節日,今年國慶假期恰逢重陽,適合陪伴老人登高望遠。

數千年來,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老人的敬意。

明清時期,貴為天子的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順之心,則會在紫禁城裡為皇太後修建休養之所。

如今,遊覽故宮時,人們看到的慈寧宮、壽康宮等建築,就是當年皇帝為太後營建的宮殿。

慈寧宮

明初太後宮不固定

紫禁城在肇建之初並沒有規劃太後宮,這不是因為皇帝的疏忽。

朱元璋在南京修建宮城時,他的母親已經過世。

永樂皇帝在北京仿照南京的宮城修建紫禁城時,也沒有修建太後宮,因為彼時永樂皇帝的母親也已過世。

後來直到他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北京紫禁城才迎來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太後,即仁宗皇帝的張皇後。

由於皇宮裡面並沒有預先為她營建宮室,因此宣宗便將自己的一處便殿——仁壽宮讓出來給母親居住。

仁壽宮的位置如今已經不可考,但從史籍中記載嘉靖年間在仁壽宮故址上『撤大善殿』,興建慈寧宮來看,仁壽宮有可能是今日的慈寧宮周邊區域。

宣宗在位十年駕崩後,他的兒子即位為正統皇帝,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此時宣宗的皇後孫氏升格為皇太後,仁宗的張皇後則晉升為太皇太後。

這給英宗出了個難題:太皇太後住在仁壽宮,皇太後不能也住在那裡。

於是暫時將孫太後安置在故宮的外東路——清寧宮。

此處宮院是紫禁城設計之初的太子宮,當時處於閑置狀態。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後張氏駕崩,此時孫太後也未遷出清寧宮,於是仁壽宮短時期內便閑置下來。

不久英宗便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即位,即景泰皇帝。

此時英宗的皇後錢氏要給景泰皇帝新冊立的皇後汪氏讓位置,因此,錢氏被遷出坤寧宮,住在空下來的仁壽宮裡,在這座宮院裡,錢皇後日夜為自己的夫君祈禱。

第二年,英宗被送回北京城,錢皇後和英宗一起被遷居到紫禁城東南的『南內』中。

七年後英宗復辟,錢氏得以重返坤寧宮。

又過了七年,英宗去世,錢氏再次以皇太後的身份遷居仁壽宮,而新皇帝憲宗的生母周氏則被安排住在了清寧宮內。

由此看來,明代早期皇太後和太皇太後的居所並不固定,屬於『隨機分配』的方式,這其實與紫禁城營建之初在規劃上缺少太後宮有著直接的關系。

問題真正得以解決是在嘉靖朝,彼時明朝宮廷內有兩位皇太後,一位是孝宗的皇後張氏,即嘉靖帝的皇伯母,另一位則是嘉靖帝的生母蔣氏,即原來的興獻王妃。

張太後的居所在仁壽宮,而蔣氏入宮時則住在清寧宮。

按照檔案記載,清寧宮『宮殿平矮,內裡暗黑,純陰無配』,嘉靖帝一心想著為自己的生母營造一座宏偉的宮殿。

嘉靖四年《1525年》仁壽宮大火,一個新的規劃在他的心裡慢慢形成了。

不過彼時他的心思還用在『大禮議』上,因此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開始實施這個方案:『擬將清寧宮存儲居之地後即半,作太皇太後宮一區;仁壽宮故址並除釋殿之地,作皇太後宮一區』也就是說,將清寧宮後面的一半區域,用以興建新的宮殿,即慈慶宮,以供太皇太後居住。

紫禁城西路的仁壽殿故址,則與原有的大善殿一起改造為供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

慈慶宮具體區域已無可考,筆者認為,慈慶宮極有可能是如今的寧壽宮區域。

孝莊太後不愛住慈寧宮

自嘉靖皇帝興建慈寧宮後,這裡基本上就作為太後或太妃、太嬪們的居所。

清代入主紫禁城後,這裡也自然成為了順治皇帝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後的住所。

不過這位太後卻決定把這座恢弘的宮殿用來供佛,因此,慈寧宮的前殿保留了原有的朝儀功能,而原有的後寢殿則改造為佛堂,孝莊文皇後則遷居到了慈寧宮院落的東南圍房居住。

從慈寧門看慈寧宮

康熙即位後,他感覺祖母的居住條件實在是太差,便在慈寧宮東側興建了一座新的大殿,但孝莊並沒有居住太久便去世了,於是在康熙的授意下,這座新建成不久的大殿被整體遷建到了清東陵,作為太皇太後棺槨的『暫安奉殿』使用,直到雍正年間,才在這座大殿的周邊修建了陵寢的配套設施,並將暫安奉殿更名為『昭西陵』。

如今從故宮遷建過去的大殿已經無存,但從老照片可以看出,整個大殿為重簷廡殿頂的樣式,屬於古代建築中最高的等級。

康熙對祖母孝莊文皇後的孝敬之心見諸眾多史料。

康熙繼位兩年後,生母佟佳氏病逝。

雖然康熙的童年沒有從父母那裡受到多少疼愛,但幸運的是,康熙得到了祖母孝莊文皇後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教導。

康熙繼位後,對祖母非常尊敬,『居則視膳與寢門,出則親扶於雕輦』,每天要去看望孝莊。

每逢出巡,康熙還常派人將一些特產快馬送入宮中,請祖母嘗嘗鮮。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莊文皇後病危,康熙晝夜守候在祖母病榻前,『衣不解帶,廢寢忘食』,孝莊讓他回宮休息一下,但康熙執意不肯。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還有一位孝惠皇太後,她是順治皇帝的繼後博爾濟吉特氏。

論輩分,她應該是順治帝的侄女,也就是孝莊文皇後的侄孫女。

康熙年間,孝惠皇太後被尊為皇太後,起初居住的場所不是很明確,但自康熙二十八年起,便居住在紫禁城東部的寧壽宮。

她在太後位上一共五十七年,也算得上是清代做皇太後時間最長的一位了。

由此也可以推斷,慈寧宮由於後寢殿已經改造為佛堂,並不適宜居住,因此孝惠皇太後也就沒有居住於此。

乾隆時壽康宮裡生活氣息濃

雍正皇帝即位後不久,其生母德妃便去世了,因此並沒有入主太後宮。

乾隆皇帝即位後,為其生母崇慶皇太後鈕祜祿氏選擇一處居住的場所,便迫在眉睫了。

然而慈寧宮和寧壽宮兩處太後太妃的宮院似乎都不適合這位新晉升的太後居住:慈寧宮中的寢宮部分已經改建為佛堂,其附屬的東三宮和北三宮從規格上來說不夠等級,而寧壽宮此時則居住著康熙皇帝的遺孀們。

於是,乾隆皇帝在經過反復斟酌後決定在慈寧宮的西側興建一座新的宮殿,即壽康宮,作為奉養東朝之所。

壽康宮

如今來到壽康宮參觀,能看到乾隆皇帝當年在設計這座太後宮時的諸多巧思。

首先是整個小院看起來和東西六宮的院落非常類似,和旁邊的氣勢恢宏的慈寧宮比較起來,這裡生活氣息更加濃鬱。

有意思的是,這個小院裡竟然修造了三處凈房,也就是三個衛生間。

其中一個在壽康宮的寢殿旁,方便老太後日常起居使用,第二處則在壽康宮的北圍房,這裡在崇慶皇太後居住時被設計為看戲的場所,這處凈房方便看戲時使用。

而第三處則是乾隆皇帝為自己設計的,它在壽康宮的東配殿後。

這座東配殿也是乾隆皇帝向太後問安或行禮時的臨時落腳點,皇帝來時,太後可能在看戲、用膳或者休息,這時作為兒子的乾隆皇帝,就會在這裡等候。

壽康宮內陳設

崇慶皇太後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這一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寫下了一首紀念母親的詩句,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今夕復除夕,明朝慶歲朝。

殿詩寧可闕,即景亦無聊。

西望難堪處,壽康鎖寂寥』此後,乾隆皇帝便把這裡改造為專門紀念自己母後崇慶皇太後的場所。

直到他在去世前,才又恢復了壽康宮作為太後宮的做法,允許後世的太後們入住。

壽康宮以北的區域目前沒有開放,包括壽安宮和英華殿。

壽安宮在明代名為『咸安宮』,據史料記載天啟年間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曾經在此居住過。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此宮都沒有出現在史料之中,直到康熙年間太子胤礽被廢之後曾經與家眷一起被囚禁於此。

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了給皇太後慶祝六十歲壽辰,皇帝將此處改造為專門為皇太後祝壽的場所,這裡也更名為壽安宮,並且為了萬壽慶典臨時在院落的核心區搭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戲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了給皇太後籌備七十歲的壽辰,壽安宮一帶又添建一座戲臺,這處大戲臺的工程一直延續到次年才告完工。

乾隆建寧壽宮為自己養老所用

故宮博物院內有兩個院落需要單獨購買門票的景點,一個是鐘表館,它位於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奉先殿,另一處則是珍寶館,它是清代寧壽宮區域,即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後營建的『太上皇宮』。

寧壽宮當年是嘉靖皇帝營造的慈慶宮所在地。

寧壽宮前半部分核心建築群的結構和配置與慈寧宮《嘉靖時建造》高度類似。

寧壽宮建築群的起點是九龍壁。

這塊九龍壁和北海的九龍壁有些許不同,首先因為寧壽宮是隨墻式的影壁,故而隻有北側有龍。

另外,位於九龍壁中央的一條龍正視著北側的宮殿建築群。

寧壽宮九龍壁

從第一道琉璃磚門皇極門開始,經過寧壽門、皇極殿、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最終到達最後一進建築景祺閣,剛好是九座,與九龍壁上的九條龍暗合。

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

寧壽宮是乾隆皇帝對自己一生事業的總結,同時他也把自己最為滿意和鐘情的建築『照搬』到了這裡。

在皇極殿,能看到乾清宮和太和殿的『結合』;養性殿則是養心殿的翻版;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裡的符望閣是建福宮花園延春閣的『姊妹篇』。

樂壽堂更是結合了清漪園《今頤和園》和圓明園長春園的雙重特色。

樂壽堂西朵殿三友軒和圓明園裡長春園的淳化軒,都設置有圍廊,圍廊上有書法石刻,淳化軒刻的是《欽定重刻淳化閣帖》,樂壽堂前則為《敬勝齋法帖》。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還為自己在寧壽宮中興建了暢音閣大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