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中國已經有四大著名燒酒區
2022-09-04 10:00·莊之酒
中國燒酒發展到明清時期,在更大范圍推廣起來,形成了幾個大的區域。
京城燒酒
明清時期,燒酒一直追求高酒度,而京城所燒,尤為辣烈,所以人們喜歡稱燒酒為『燒刀』。
《五雜俎》就記載:『京師之燒刀,輿隸之純綿也,然其性兇憯,不啻無刃之斧斤』
京城燒酒,舊有麥燒、高粱燒之分,均以原料區分酒品。
《光緒順天府志·物產》記載說:『燒酒,按皆麥燒,本土造酒家,稱為大酒缸』
品質好的燒酒,多為高粱燒。
謝墉《食味雜詠註》就說:『凡五谷之米,皆可蒸燒,……他省所燒,不如京城。
以各處多以大麥,而京城則以高粱,麥不如高粱之甘也』可見高粱燒酒最受歡迎。
京華地區的燒酒作坊通稱『燒鍋』,按區域劃分,京東通州一帶稱『東路燒鍋』。
《鏡花緣》96回所列舉的『直隸東路酒』,即指東路燒鍋出產的燒酒。
西直門以及京西一帶稱『西路燒鍋』。
大興縣一帶稱『南路燒鍋』。
各路燒鍋都有精品問世,如今傳世的北京二鍋頭,便是各路燒鍋的精華遺存。
汾州燒酒
汾州出產燒酒,當地人最早稱其為『火酒』,入清之後,汾州燒酒的名氣扶搖直上,產量增多,銷路漸廣。
這時,人們開始通稱汾州燒酒為『汾酒』。
於是,『汾酒』也成了酒界稱呼的一個響亮品牌。
乾隆七年,護理山西巡撫嚴瑞龍在奏折中這樣說:『晉省燒鍋,惟汾州府屬為最,四遠馳名,所謂汾酒是也。
且該屬秋收豐稔,糧食充裕,民間燒造,視同世業』
凡是酒產量偏少的地區,在購買外地燒酒的時候,大都選擇汾酒。
乾隆初年的甘肅巡撫德沛就說當地:『通行市賣之酒,俱來自山西,名曰汾酒。
因來路甚遙,價亦昂貴,惟饒裕之家,始能沽飲』
就是在酒業發達的地區,汾酒仍然是人們最喜愛的外來酒,走遍全國,汾酒處處可見。
我們翻閱各省地方志,時常見到汾酒的蹤影。
從銷售方面來看,汾酒長期保持中國燒酒最高銷量的記錄。
南方燒酒
明清時期,受燒酒釀制風氣的影響,江南各地也開始大批量生產燒酒,並且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蒸餾技術。
由於江南出產的谷物以稻、麥為多,因而當地主要生產米燒、麥燒和糟燒,高粱燒相對少一些。
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說:『燒酒以米為之,曰米燒;以麥為之,曰麥燒。
又有自酷酒糯糟中蒸出,謂之糟燒。
其高粱、蕎麥、綠豆均可蒸,亦各以其谷名為名。
城外村莊中人善為之。
城內之燒酒,大抵俱來自城外,驢駝車載,絡繹不絕』
單就燒酒而言,米、麥所蒸,不如北方高粱作物那樣鬱烈,所以江南出產的燒酒,在質量上一直無法與北方燒酒相抗衡,乾嘉時代的林蘇門《堆花燒酒》詩註中就直接承認:『徐州高粱、山西汾酒皆燒酒也。
揚州或用大麥,則曰麥燒,或用糯米,則曰米燒。
其不敵高粱、汾酒者遠矣。
方其蒸調之時,一清如水,及貯入壇中,則酒面閃閃有花,市肆零沽,美名曰堆花燒酒』從銷售方面來看,江南地區出產的燒酒一般在本地銷售,很難打入北方市場。
然而,江南燒酒亦有其獨家特色,除講究成酒『堆花』外,還特別註重糟燒。
所謂糟燒,是指用蒸餾法從白糟中蒸出燒酒,使之重復出酒。
糟燒利用黃酒糟粕再度蒸餾取酒,這種模式在江南甚為流行。
清朝時,江南燒酒雖然在品質上仍沒有太大的突破,但在產量上卻扶搖直升,其燒鍋作坊之多,足以比擬北方。
乾隆五年時,僅蘇州木瀆一鎮,『燒鍋者已二千餘家。
每戶於二更時起火,至日出而息,可燒米五石有奇,合計日耗米萬石』。
差不多同時期,『鎮江槽戶,工役不下萬餘人』,專門生產燒酒。
有清一代,江南地區的燒酒消費量與日俱增,在酒類市場上漸與南酒(指黃酒)頡頏比翼。
貴州燒酒
入清之後,貴州釀酒業空前高漲,一躍而進入中國名酒行列,實現了歷史性的突變。
尤其是烈性燒酒的釀造,開創了中國醬香型燒酒的一大流派。
自清初以來,外地酒工多下黔中,紛紛看重貴州的地理環境,他們與當地人相配合,改良釀酒工藝,生產出了舉世所矚的貴州燒酒。
清代中期以後,這裡的燒酒展示出了全新面貌。
談及貴州燒酒,首屈一指者,必屬『茅臺』無疑。
茅臺酒最初釀成於仁懷城西的茅臺村,名曰『茅臺燒』,又稱『茅臺春』。
吳振棫《黔語》有最早的記載說:『濱河土人,善釀茅臺春,極清冽』
道光《遵義府志》卷一七《物產志》記載:『黔人又通稱大曲酒,—曰茅臺燒』茅臺村濱臨赤水河畔,占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微生物種群十分活躍,為孕育茅臺酒提供了天然場所。
道光《遵義府志》記載:『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茅臺酒的用曲量多於原料量。
用曲多,發酵期長,酒質也就相對提高。
民國《續遵義府志》介紹茅臺酒工藝時說:『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沙,指用於酒料的糧食,生沙是指生糧,加沙意為加料,回沙則是再次進行發酵和蒸餾。
近代釀造茅臺酒,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進,然而多次下曲、多次蒸餾的原有模型卻始終保留下來,構成茅臺酒的固定風格。
茅臺酒起初由村民釀制,後來出現了一批專業性的釀酒作坊,才使得茅臺酒逐步優化,而且產量也大幅度提高。
道光以前,茅臺鎮約有燒坊20家,嘉慶年間的『大和燒坊』、同治年間的『成義酒坊』、『榮太和燒坊』,都曾穩執牛耳。
這些酒坊在發展茅臺酒的歷史過程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楊文瑩《幸草堂詩鈔》卷上載有他光緒年間寫的《黔陽雜詠》,其中詠及茅臺酒:『茅臺釀冠牂牁國,甘少辛多入口遲。
一任人誇渝酒好,各性其是不相師』自註:『茅臺,仁懷村名』晚清以降,茅臺酒在中國燒酒行業中,越來越顯示出強勁的升力。
除茅臺酒外,清朝時已經聲名顯赫的貴州燒酒還有『回沙雷泉酒』。
在遵義城西六十裡處,有古鎮天旺裡,又名『鴨溪鎮』,地靠雷家坡山,其山有佳泉,人稱『雷泉沙水』。
大約乾隆末年,鴨溪鎮出現了一座『賴氏酒坊』,釀造出『回沙雷泉大曲』,頓時轟動貴州。
晚清時,鴨溪鎮的酒坊逐漸增多,雷泉酒的氣勢也越來越興旺,為貴州燒酒釀造增添了一支生力軍。
關注【莊酒】,了解更多中國白酒、醬香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