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功臣,一代戰神功勛卓著,軍功緊隨徐達、常遇春之後,位列武將第三,授曹國公。
李景隆是個官二代,紈絝子弟,胸無文墨,素不知兵。
朱允炆讓一位草包當統帥,結果可想而知。
朱棣聽聞朝廷換李景隆為中軍主帥,頓時大喜。
在他眼裡,李景隆就是建文帝送給他的一個碩大的經驗包,讓他能在打野中快速升級,壯大實力。
朱棣認為李景隆有五個必敗理由:
其一、軍紀不整,上下異心;
其二、北地寒冷,南兵裘褐不足,不能力戰;
其三、孤軍深入,建功心切;
其四、好諛小人,專任邪佞;
其五、剛愎自用,仁勇俱無。
整整兩個月,朱棣帶著主力部隊機動在外作戰,北平城隻有世子朱高熾駐守,李景隆愣是沒有抓住機會。
李景隆號令不嚴,指揮不當,幾次進攻北平城,皆被擊敗。
都督瞿能率千餘精銳騎兵,攻破張掖門,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最佳時機。
燕軍因此得到喘息時間,連夜往城墻上澆水,天氣寒冷,迅速結冰,等到第二日,明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
建文元年《1399年》10月19日,朱棣大軍在會州《今河北平泉》整編,分為中、前、左、右、後五軍。
11月5日,燕軍渡過白河,擊敗了李景隆的前鋒陳暉部萬餘人。
同日,他與李景隆的部隊在鄭村壩作戰。
燕軍左右進攻,攻破明軍七座大營,李景隆大敗。
當晚,李景隆見戰況不利,下令鄭村壩全軍輕撤。
幾十萬人的糧草,全都留給了燕軍。
鄭村壩位於今天北京市朝陽區五環外,李景隆撤退時,沒有通知二環外的攻城部隊,燕軍便輕松擊潰了北平城下的數萬大軍。
李景隆率軍退回德州,鄭村壩之戰結束,明軍十萬餘人在此戰中喪生。
黃子澄隱瞞了李景瓏的敗績,向建文帝匯報,說李景隆打贏了幾場小仗,天氣嚴寒,他率部回到德州休整。
由於李景隆計劃次年春再向北進攻燕軍,朱棣決定進攻山西大同,大同是代王的封地,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他。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軍到達蔚州,明軍守衛王忠、李遠投降燕軍。
農歷二月初二,燕軍攻打大同。
李景隆出紫荊關後,燕軍從居庸關返回北平。
明軍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損失大量兵力、糧草,士氣嚴重受損。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約定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統兵60萬大軍,分兵兩路,再次北伐。
兩軍在距北平城不遠的白溝河交戰。
明軍一開始占了上風,因為前鋒平安長期跟隨朱棣行軍打仗,非常熟悉朱棣的用兵戰術。
此前差點攻破北平彰義門的都督瞿能也一同配合攻打燕軍,燕兵敗退。
郭英又及時率部趕到,封堵朱棣大軍撤退。
朱棣先後換了三匹馬,射完了三筒箭,差點被平安、瞿能所傷。
朱棣跑到河堤上,揚起馬鞭,假裝招引援兵,李景隆見狀頓時生疑,叫停了攻勢。
朱棣次子朱高煦此時率部馳援來救,戰事暫時緩和。
兩軍休整後,瞿能再次率領眾人開戰,明軍高呼口號:『滅燕!滅燕!』士氣大振,局勢再次對燕軍不利。
就在戰事危急之際,一陣旋風吹來,將李景隆帥旗旗桿被吹斷,明軍一片混亂。
朱棣趁機繞到李景隆大軍之後放火,並率軍沖殺,明軍大敗,投降十萬餘人。
瞿能父子被朱高煦斬首,郭英率部向西撤退,李景隆則向南撤退到德州。
四月二十七日,燕軍攻打德州。
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到濟南。
燕軍進入德州,獲得了大量糧草輜重。
五月十五日,燕軍攻濟南,李景隆餘下的十萬大軍被徹底擊潰。
李景隆逃回南京。
李景隆將六十萬大軍全部葬送。
朱元璋留下的野戰部隊幾乎被斷送殆盡。
黃子澄後悔推薦李景隆,和練子寧、葉希賢上奏,要求斬殺李景隆。
建文帝不聽,又埋下了隱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