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隻是換了身衣服,為啥就強大了起來。《網路歷史》

對於戰國時期那場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這場中國古代史上最有名的改革,不但入選了我們的歷史課本。

而且在語文課本上,也有相關的課文。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胡服騎射改革,指的是戰國時期,戰國的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發現傳統的中原服飾,並不適合打仗,尤其是不適合騎馬打仗。

所以,接下來趙武靈王就宣佈,全國所有服飾,一律向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靠攏。

這樣一來,不但大家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而且還能像北方遊牧民族一樣,直接騎馬打仗了。

而趙武靈王的這項改革推行開之後,很快,趙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軍事力量迅速提升,國家迅速強大起來,趙國也得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胡服騎射’改革。

但是,不知道大家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歷史上的改革,基本上都很困難。

比如說同時代秦國的商鞅變法,或者後來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改革,基本上都是無數聰明人參與其中,又投入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最後還不保證一定能成功。

為啥當時趙國隻是改良了一下穿衣服的方式,國家就改革成功了呢?

既然穿衣服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國家,沒有效法趙國,進行同樣的改革呢?

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胡服騎射改革,其實遠不是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歷史課本是因為篇幅有限,隻記載了這場改革的方式和結果,並沒有記載整場改革的時代背景,以及相關的過程。

而這些,其實才是這場改革真正的核心。

想要更好地理解趙國的這場改革,我們得把視角回退一下,回退到這場改革的一百年以前,也就是趙國剛剛開國的時候。

公元前403年,已經徹底掏空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正式向周王室提交申請,請求周王室冊封自己為諸侯。

這事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歷史標志。

因為這標志著,自此之後,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徹底解體了。

而且,從這時開始,歷史正式從春秋時期,步入了戰國時期。

這一年,距離趙武靈王主持那場胡服騎射改革,中間還有97年,整整五代人的時間。

而周王室這邊,最初收到三家申請的時候,其實是不想批準的,因為這不符合周王室自己訂立的規則。

以往的時代,隻有對周王室立下大功,才有可能被立為諸侯。

而如今,三家隻是靠著自身的強大,就想成為諸侯。

這個先例要是開了,以後豈不是誰強大了都能做諸侯,那周王室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啊?

但問題是,當時周王室已經衰落到了極其弱小的程度,根本就奈何不了三家。

得知周王室不打算冊封之後,三家幹脆直接帶著自己的人馬,跑到周王室的直轄領地,常駐了下來。

三家這一招有點像耍流氓,他們直接把周王室當成了一家飯館。

我也不欺負你,我也不打你,我就隻是單純在你家白吃飯,然後我就不走了。

面對三家的逼迫,周王室最後也無可奈何,隻能認慫了。

此後,周王室不得不正式冊封三家的家主為諸侯。

而當時趙家得到冊封的這位家主,就是趙武靈王的爺爺的爺爺,名叫趙籍。

當然,在後來的史書上,我們更多還是稱呼他為趙烈侯。

得到周王室的冊封之後,韓趙魏三國就算是徹底開國了。

再之後,三家算是心滿意足了,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才打道回府,回了自己的地盤。

不過,得到冊封之後的趙烈侯,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興。

當然,當時他確實是很高興,因為這是他們老趙家奮鬥了好幾代人的目標。

如今終於實現了,能不高興嗎?

但同時,在高興之餘,趙烈侯卻又有一些隱憂。

之前的幾十年裡,三家唯一的目標,就是瓜分了整個晉國,然後成立自己的國家。

如今這個目標實現了,接下來,趙家就要以一個國家的形式存在了。

而以一個國家形式存在的趙國,接下來要怎麼發展呢?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是一般的人,可能會一拍腦門,瞬間就給出答案:這還不簡單?

先發展經濟,組建強大的軍隊,提升戰鬥力,然後對外擴張啊!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所有國家不都是這麼玩的嗎?

道理是這樣的沒錯。

但實際操作起來,有點不太現實。

作為趙家或者說趙國的當家人,趙籍比任何人都清楚,趙國的實際情況。

在之前瓜分晉國的過程當中,因為很多復雜的原因,導致趙家分到的地盤,比較靠北。

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趙國需要直接面對草原遊牧民族的襲擾。

與此同時,隨著晉國徹底分裂,昔日那幾個和晉國爭霸的春秋大國,比如秦國和楚國,勢必也要再次進攻。

一個分裂的晉國,肯定是不如完整的晉國。

這些挑戰,都勢必會給新生的趙國,帶來很大的困擾。

光是抵擋這些外部勢力的進攻,就足以花掉趙國的大部分財政收入。

想要穩定發展經濟,然後再猥瑣發育自己的軍事力量,這對趙國來說,實在是太困難了。

與此同時,在外部環境惡劣的同時,趙國當時還面臨著一個隱形的大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冶鐵技術的成熟。

戰國初期,冶鐵技術的成熟,不光對趙國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對其他國家其實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一個小小的冶鐵技術,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呢?

這裡,我們得稍稍做一下解釋。

在戰國時代以前,以往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及春秋時代,大家主要用的基本上都是青銅器。

那個時代,也被稱之為青銅時代。

對於人類來說,青銅幾乎是世界上所有文明,首先開始掌握的金屬,沒有例外。

因為青銅的鍛造溫度比較低,鍛造起來也比較容易。

而且,銅礦一般都在地表,開采起來比較容易。

但同時,青銅器的硬度和耐磨程度,都遠不如後來的鐵器。

如此一來,用青銅制造的農具,就非常容易損壞。

而在戰國時代以前,因為農具質量不太行,大家耕種的生產力也比較低,想要開荒的話,那就更難了。

在這種情況下,隻有那些占據了大量資源的奴隸主,才有能力大范圍進行開荒。

而開荒之後所得的土地,自然也都歸他們自己所有,再去讓那些平民和奴隸耕種。

多出來的生產力,就可以繼續去開荒,周而復始。

至於平民,想要自己開荒?

不好意思,真的很難!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一個數口之家,想要開墾出足夠供養自己家庭的荒地,至少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行。

在開荒的過程當中,這個家庭是沒有任何收入的。

也就是說,隻有當一個家庭有三到五年的糧食,而且還有足夠的生產工具,這期間還不能出任何意外。

在春秋時代,能達到這個水平,有這個家底的,已經算是小型奴隸主了,那絕對是貴族之後。

一般的平民和奴隸,經過剝削之後,根本就不可能攢下這麼多的家底。

所以,在春秋時代以前,平民和奴隸,靠著自己開荒種地養活自己,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如此一來,之前的人們,自然就隻能接受那些奴隸主貴族的剝削,這也是奴隸制社會存在的基礎之一。

但是,隨著鐵器鍛造技術的成熟,這一切都變了。

有了鐵制農具之後,大家開荒的難度驟減,生產力也大幅提升。

原來想要開荒,或許需要一大家子人奮鬥三五年,甚至十多年的時間。

但是現在,可能隻需要一個家庭出一半的人,然後努力一兩年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大家自然爭先恐後去開荒,誰都不願意再種奴隸主和國家的土地了。

這就導致昔日的井田制,徹底崩潰了。

而土地制度崩潰之後,奴隸主和國家都收不上來稅了,沒有了稅,國家財政收入暴跌,養軍隊養官員養貴族,那就更困難了。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這個問題,幾乎是擺在所有國家高層面前的一個共同難題。

對於這個難題,在春秋末期的時候,各國高層其實想過各種解決辦法。

比如說搶奪老百姓開荒的土地,比如說設置各種政策,提高開荒難度……但這些辦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正所謂堵不如疏,這些辦法,都是在阻礙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在這個春秋戰國交替的時代,幾乎所有聰明的統治者,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隻有改變以往的社會制度,讓社會制度更適合目前的狀況,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這也就是所謂的變法了。

不過,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並不意味著馬上就能解決問題。

因為此時擺在大家面前的,至少有兩個難題。

第一,只要變法,就一定會觸及以往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越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國內的利益關系就越盤根錯節,變法的阻力就越大。

第二,變法說起來很容易,但到底該怎麼變呢?

要知道,剛剛進入戰國時期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進行過變法。

所以,變法這件事,隻是存在於理論上可行。

到底該怎麼操作,誰都不知道,大家隻能試錯。

當然,對於新生的韓趙魏三國來說,第一個問題要稍小一些。

因為這三個國家是新國家,國內反對變法的阻力沒有那麼大。

所以相對來說,當時韓趙魏三國想要進行變法,阻力要比秦國或者楚國這種老牌國家,要稍微容易一些。

這些東西,對於趙烈侯來說,自然是都能想到的。

所以趙烈侯很清楚,趙國如果想要強大起來,就必須利用自己新生的優勢,先改革再說。

如果能完成改革的話,後面很多事情就容易了。

所以,趙國開國之後,趙烈侯首先開始著手解決國內的內部問題,開始推行所謂的變法新政。

說到這裡,大家其實可以先跳出趙國的故事,先想一個問題。

請問趙國剛開國的時候,進行的這場變法,叫什麼變法?

這個問題,就算是先秦歷史的愛好者,恐怕也是十個有九個都答不上來。

因為這場改革或者說變法,我們的歷史書上,基本就沒提過。

戰國時期各國似乎都有比較有名的變法,秦國是商鞅變法,魏國是李悝變法,楚國是吳起變法,韓國是申不害變法。

至於趙國,大家所熟悉的,似乎隻有後來那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

實際上,趙國剛剛開國的時候,也有一場改革,這場改革,叫做公仲連改革。

簡單來說,就是趙國開國之後,趙烈侯任用相國公仲連,對趙國進行各種改革。

後來,公仲連改善了吏治,在以往貴族擔任官員的制度上,又為趙國招攬人才,註重官員的能力選拔,同時改善財政情況,削減不必要的政府開支。

客觀來說,公仲連所做的這些事情,確實也讓趙國得到了很多好處,讓趙國變得更強大了一些。

但從公仲連改革的那些內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內容,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趙國的體制。

趙國的老底子,還是抄當年晉國的體制。

而這種體制,已經不適合戰國初期的情況了,要不然後來大家也不會爭相要變法。

所以,趙國開國之初進行的這場變法,其實是一場治標不治本的變法。

或者說,趙國在變法的道路上,付出了試錯的代價,他們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與此同時,在趙國這邊進行改革的時候,同為三晉國家的魏國,也開始進行對內變法。

魏國這邊,其實和趙國一樣,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不過,相對來說,魏國這邊的變法,可就要比趙國這邊成功多了。

魏國這邊,進行的就是歷史上那場著名的李悝變法。

經過李悝變法之後,魏國逐漸從一個奴隸制國家,變成了一個封建制國家。

這種體制的進步,讓魏國的國力開始迅速飆升。

此後的二十年裡,魏國不但逐漸成為三晉之中最強大的國家,後來更是成為了中原地區所有諸侯國當中,最強大的一個。

當然,在趙烈侯在位期間,魏國那邊變法的動靜,還那麼大。

而且,當時三家剛剛瓜分晉國,為了抵禦外敵,三晉之間屬於是背靠背的關系,組成了一個三晉聯盟。

因為當年晉國留下來的家底實在是太厚,此時三晉也確實是真心實意的聯手。

所以,戰國初期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三晉聯盟橫行天下的狀態。

那些老牌國家,比如齊國、秦國、楚國之類的,基本上都不是三晉聯盟的對手。

如此一來,趙國這邊的變法,雖然並不徹底,但是這也給了趙國人一種錯覺:似乎我們的道路是選對了,要不然我們怎麼能這麼強呢?

這種錯覺,直接影響了接下來趙國上百年的歷史。

趙烈侯任用公仲連進行改革之後,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從他正式被立為諸侯開始,一共在位也就隻有九年而已。

而趙烈侯去世之後,因為他兒子比較年幼,所以他的弟弟首先上位,這就是趙武公。

趙武公在位13年,這期間趙國在史書上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

準確來說,應該說是實在沒啥可說的。

不過他在位的這十三年當中,魏國卻是徹底崛起了,成了三晉之中的老大。

而趙武公去世之後,接下來,大家又擁立了之前趙烈侯的兒子,也就是趙武侯的兒子。

畢竟,這位趙烈侯當年所立的太子,才是趙國的正統繼承人,這就是趙敬侯。

趙敬侯在位期間,趙國終於有點動靜了。

首先,趙敬侯為了強化國家統治,直接把趙國首都遷到了邯鄲。

與此同時,魏國徹底壯大起來。

此時的魏國,開始不滿足於做三晉之中的老大,而是想要逐漸吞並韓魏兩國,重現當年的晉國。

所以,從趙敬侯時代開始,之前牢不可破的三晉聯盟,徹底散架了。

除此之外,就在趙敬侯登基的同時,魏國內部出現了點小矛盾。

魏國的大將吳起,因為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引起了魏國王室的忌憚。

在這之後,吳起不得不離開魏國,遠赴楚國。

到了楚國之後,吳起直接把魏國變法的成功經驗,全面復制到了楚國。

在吳起的幫助下,楚國迅速強大了起來,成了列國之中第二個變法的大國。

經過變法之後,楚國一改往日的衰敗,開始積極對外擴張,並且可以正面和魏國對打了。

楚國的成功,讓大家進一步意識到,變法這件事的重要性。

所以接下來,各國都開始爭相準備變法,或者把變法這件事提上議程了。

而趙國這邊,情況則是有點詭異。

一方面,趙敬侯本人貪圖享樂,但是治國能力卻還算不錯。

他在位期間,趙國的外交手段非常靈活,有時候聯合魏國打齊國,有時候聯合齊國打魏國。

總之,他在位期間,趙國在戰場上沒吃過大虧。

而且,他還遷都邯鄲,這為後來趙國向北方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趙敬侯本人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依然誤以為,趙國的變法是成功的,接下來不需要再做任何改動了。

所以說,弱小不是罪,傲慢才是。

就是趙敬侯在位的這十多年裡,趙國的傲慢,讓趙國錯過了很多機會。

這也為後來趙國的衰落,埋下了一個大雷。

趙敬侯在位12年之後去世,接下來他的兒子趙成侯即位,這就是趙武靈王的爺爺了。

趙成侯依然延續了他爹的思想,認為趙國沒啥毛病。

所以趙成侯在位二十多年期間,到了趙成侯在位後期的時候,趙國已經徹底不是魏國的對手了。

這個時候,魏國就曾經率兵進攻趙國,一口氣打到了邯鄲。

後來,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出田忌和孫臏,直接進攻魏國首都,然後魏國主帥龐涓,被迫迅速率兵回撤,最後被齊國擊敗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後來留下了一個‘圍魏救趙’的成語。

對於圍魏救趙這個成語,估計大家都聽說過。

但是大家在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注意力估計基本上都在齊國和魏國身上。

因為在這個故事裡面,孫臏和龐涓才是主角。

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場戰爭,對趙國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這場圍魏救趙的戰場,可以說一下子把趙國給打懵了。

在趙國人眼裡,自己原本和魏國同時出現,又同時開始改革。

雖然後來發展不如魏國,但是整體上雙方實力也不應該差那麼大才對。

然而雙方真正開戰之後,趙國才發現,在強大的魏國面前,自己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

那場桂陵之戰,最後雖然是以齊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魏國的老底子依然還在,很容易恢復。

而且,在齊國前來救援之前,魏國不但占領了趙國大片的土地,甚至就連趙國首都邯鄲,也給打下來了。

直到桂陵之戰結束兩年之後,魏國和趙國才正式在邯鄲城外簽訂和約,正式把邯鄲還給了趙國。

這對趙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恥辱。

更恥辱的是,魏國剛撤退不久之後,秦國又打過來了,又占了趙國大片的土地。

這些事情,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基本上都沒寫過。

連續被魏國和秦國打擊之後,當時在位的趙成侯,也就是趙武靈王的爺爺,終於開始反省了:趙國到底是哪做錯了呢?

為什麼連之前衰敗不堪的秦國,此時都能輕易重創趙國了呢?

這個問題,趙成侯或許一直到死,都沒想明白。

因為在秦國入侵之後不久,他就去世了。

而他在位的這二十五年裡,趙國之前留下的那些歷史問題,開始全面爆發,趙國開始逐漸落後於其他國家。

這二十五年當中,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齊國進行了鄒忌變法,甚至連最弱小的韓國,都進行了申不害變法。

此時的趙國,不光是國力落後於其他國家,連制度都比其他國家落後了。

當然,這個問題,估計趙成侯一直也沒想明白,就去世了。

而趙成侯去世之後,趙國內部又爆發了短暫的王位爭奪戰。

此後,趙成侯的太子即位,這就是趙肅侯,也就是趙武靈王他爹。

說起來,這位趙肅侯倒是個挺厲害的人,他即位之後,雖然也沒搞清楚情況,但是卻抓住了時代給他的機會。

趙肅侯登基之後,沒過幾年,齊國就在馬陵之戰當中大獲全勝。

在戰國歷史上,馬陵之戰絕對是相當重要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除了是孫臏和龐涓這對師兄弟的生死局之外,同時更是決定魏國國運的一戰。

這一戰之後,因為龐涓戰敗,導致當時龐涓帶去的魏武卒精銳,幾乎全部被打光了。

魏國的魏武卒,曾經是戰國初期最精銳的軍隊,還是當年吳起在魏國的時候,一手訓練出來的。

而吳起離開之後,魏國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大才,所以馬陵之戰以後,因為魏武卒的老底子都打光了,魏國又沒有吳起這樣的牛人,所以這之後的魏國,就很難再重建魏武卒了。

所以,馬陵之戰結束以後,魏國的軍事力量暴跌。

沒有了強大的軍力,魏國的人口和地盤,就成了其他國家眼裡的肥肉。

再加上之前魏國四處開戰,確實也惹了不少仇家。

所以,此戰之後,魏國幾乎同時被秦國、齊國、楚國一起圍毆,瞬間就衰落下去了。

在這場魏國衰落的盛宴當中,趙國自然也不甘落後。

當時在位的趙肅侯,覺得終於等到了替趙國一雪前恥的機會。

所以他在位期間,多次對魏國開戰,奪回了不少當年被魏國奪走的地盤,也算是稍稍洗刷了一下趙國的恥辱。

但同時,這位常年親自領兵征戰的趙王,依然沒能意識到,趙國在制度上存在的問題。

所以,他在位期間,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這些成果,除了進一步消耗趙國國力之外,並沒能從根本上改變趙國的情況。

趙國在制度上,依然還是落後於其他國家。

如此,趙肅侯在位二十多年之後,因病去世了。

而趙肅侯去世之後,接下來,就是趙武靈王登基了。

從趙肅侯去世的那天開始,趙國就開始面臨一場巨大的危機。

因為對趙國來說,趙肅侯雖然更像是一位政治強人,靠自己的手腕和軍功壓制住整個國家。

但不可否認,他的存在,確實讓趙國可以在對外戰爭方面,保持高度統一,保證軍事上的強大。

而趙肅侯去世之後,趙武靈王剛即位的時候,隻有十五歲而已。

所以當時的趙國內部,也懷疑對趙武靈王的能力充滿了懷疑。

與此同時,其他幾個強國,也紛紛開始打起了趙國的注意。

要知道,魏國衰落之後,三晉之中就數趙國的個頭最大。

所以,不管是魏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想看到趙國徹底崛起。

都想趁著趙肅侯去世,趙國主少國疑的機會,趁機打擊一下趙國。

所以,趙肅侯去世之後,魏、楚、秦、燕、齊五大強國,每個國家都派人前來吊唁。

五國使臣前來吊唁的時候,還各自帶了一萬精銳,擺明了就是想對趙國圖摸不軌。

關鍵時刻,年少的趙武靈王,倒是表現的異常強硬,並且展現出了超出他年齡的政治智慧。

接下來,趙武靈王剛剛即位,就下令讓全國一級戒備,所有趙國軍隊,隨時準備開戰。

同時,趙武靈王還在外交層面,聯合其他國家。

比如說聯合韓國和宋國,牽制住齊國和魏國;聯合北邊的中山和樓煩,牽制燕國。

就這樣,經過趙武靈王的牽制之後,幾個國家都很難全力針對趙國。

隻有秦國威脅比較大,但秦國和趙國接壤並不算多。

單靠趙國的兵力,也能守得住。

就這樣,憑借著自己過人的手腕,趙武靈王終於是度過了登基之初的這段時間,徹底穩住了趙國的局勢。

這一年,趙武靈王才僅僅隻有十五歲而已。

而接下來,趙國眼前的難處,雖然是解決了,但根本上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所以年少的趙武靈王,就開始和下面的大臣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改變趙國的現狀。

這個時候,趙國就有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這個人,叫肥義。

肥義這個人,在歷史書上同樣也沒提過。

但是在正史上,他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

他是之前趙肅侯最信任的一個大臣,同時也是趙肅侯留給趙武靈王最得力的助手。

之前趙武靈王剛剛登基,就能展現出那麼成熟的手腕,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肥義的計策。

相比剛剛登基的趙武靈王,肥義自然是更了解趙國的情況。

當時趙國高層其實已經逐漸意識到,趙國或許是體制上出了問題,急需改革。

但以肥義為首的少數高層卻知道,此時的趙國,根本沒辦法進行變法,至少沒辦法進行秦國商鞅變法那類的變法。

因為其他國家,不會給趙國時間。

戰國幾大強國,最合適的變法時間,其實就是商鞅變法的那段時間。

因為那段時間裡,已經有了之前魏國成功變法的經驗,可以避免很多彎路,而且各國之間的戰爭也不算特別頻繁。

但是等到商鞅變法結束之後,這時候齊國、韓國等其他國家,也紛紛進行了變法。

所以,等到幾個大國全都進行了變法之後,戰爭就開始頻繁了起來。

到了趙武靈王登基的時候,這時候歷史的主線,已經從變法,變成了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橫,常年打仗。

這種情況下,趙國想要安安穩穩的變法,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唯一能選擇的,其實就隻剩下另一條道路了,也就是有些歷史學家所說的‘古典軍事主義’。

簡單來說,既然國家無法先改體制再改兵制,那就幹脆放棄改體制,把所有資源和技能點,都點到軍事方面。

如此一來,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強大起來,並且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

而且,通過戰爭勝利掠奪的資源,也能填補國家的虧空,以戰養戰,最終完成改革的目標。

這條道路,其實也不失為一個選擇,但是風險卻比一般的變法,要大太多了。

因為在對外戰爭過程當中,只要有一次大規模戰敗,國家財政就會出現大問題,接下來整個國家都會崩潰。

所以,走上這條路之後,趙國不但要勝利,而且還要經常勝利,並且是速勝,時間拖長了都不行。

同時代選擇這條路的,其實也不止趙國一個,還有東南的越國。

越國本是春秋後期最強的一個國家,但是進入戰國時代後,常年內戰,所以就持續衰落。

大概在趙武靈王登基數年之前,越國也曾經想要通過對外戰爭,解決內部矛盾。

但是接下來,越國和楚國開戰之後,因為越國打敗了,所以越國一下子就沒了。

當時的趙國,顯然也是這種情況,隻能勝,不能敗,敗了國家就沒了。

而如果不這樣選的話,趙國就不可能真正改變,未來還是必死無疑。

兩者之間,趙武靈王最終還是選擇了對外戰爭。

此後的十多年裡,趙武靈王先是對中山國開戰,拿下了不少地盤;然後娶了韓國國君的女兒,和韓國組成同盟關系。

再之後,趙武靈王又趁機向北發展,一邊向草原地區擴張,一邊向和其他國家交好,比如幫燕國平定內亂,又和秦國交好。

趙武靈王所有的這些做法,看似有點不沾邊,但究其根本的話,其核心目的其實都隻有一個!那就是暫時保證其他方向的和平與安全,全力向北發展。

因為趙武靈王很清楚,他選的這條擴張道路,是不允許失敗的。

而趙國周圍,其他方向都是強敵。

不管選哪一個,都很難速勝。

只要不能速勝,趙國接下來多半都是和越國一樣的下場,會被其他國家瓜分。

唯有北方,當時北方還沒有特別強大的政權。

雖然匈奴人已經在草原上生活了很多年的,但是並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權。

另外,請注意,這些事情,都是在趙武靈王發起胡服騎射改革之前的事情。

而接下來,等到這些事情都做完了之後,趙武靈王就逐漸發現,北方遊牧民族服飾的優點了。

當時的中原百姓,穿的衣服都是那種長袖長袍的衣服。

而對於當時的中原各國來說,因為歷史的原因,大家對於服裝這件事,比較重視服裝代表的文化,而不太註重實用性。

但是趙武靈王在向北方擴張的時候,卻發現,如果改革服飾的話,可以讓其他國家趙國的士兵,更適合騎馬作戰,學習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

這顯然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因為在這之前,中國歷史上其實沒有後來我們印象中的那種騎兵軍團。

雖然大家都比較重視馬,但是大家對馬的使用,還是僅局限於運輸工具方面,而不是直接騎馬打仗。

這主要是因為,在先秦時期,沒有馬鐙這種東西,所以大家騎馬打仗很困難。

這導致大家使用馬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馬拉著戰車,或者直接用馬作為載具,而不是直接組建後世那種重裝騎兵。

但是,常年對遊牧民族開戰的趙武靈王,卻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

所以,在這之後,趙武靈王才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運動,讓趙國的士兵,更適應大規模騎兵作戰。

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之後,趙國開始逐漸組建起強大的騎兵軍隊。

這在中國歷史上,還屬於首創。

當然,趙國的騎兵軍隊,和後來的騎兵軍隊,還是不太一樣。

當時趙國的騎兵軍團,很難直接以重裝騎兵的身份去沖擊敵方大陣,更多的還是承擔側面襲擾的任務。

但即便如此,這次改良,還是讓趙國獲得了超乎想象的收獲。

此戰之後,趙國軍事力量迅速暴增。

而且,這種新生的戰鬥方式,直接超過了其他國家一個時代。

所以,在這之後,趙國通過這場‘胡服騎射’運動,順利強大了起來。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趙武靈王主持的這場胡服騎射改革,是不是隻是單純變了服飾,並沒有變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其他方面呢?

沒錯!歷史上真實的胡服騎射改革,就是如此,這場改革,根本就是一場不完整的改革。

這種改革,或許能讓趙國一時間強大起來,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問題。

趙武靈王想得很好,他想先通過軍事改革,讓趙國表面上看起來強大一些,然後再慢慢改革其他方面。

但沒想到的是,後來趙武靈王因為傳位問題,英年早逝。

趙國後續的改革,也就戛然而止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趙國先天不足。

打長平之戰的時候,才會因為後勤之類的問題,被迫和秦國決戰,最後敗給了秦國。

至於說其他國家,為何不學胡服騎射。

其實很簡單!因為沒必要!其他國家比如秦國,改革更加徹底,最關鍵的是,其他國家沒有草原,馬匹不夠,改了也是白改,根本沒法組建強大的騎兵軍團。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胡服騎射改革。

說到底,這其實是一場不徹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