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和:天上王城(一個古老傳說,一個真實存在,一段歷史謎團)。《網路歷史》

一個古老傳說,一個真實存在,一段歷史謎團

『天上王城』紀王崮

張慶和 / 文

一隊凌亂的人馬,行色匆匆,甚至有些慌張。

怎麼能不慌張呢?

他們剛剛擺脫齊軍的追殺,宛若逃出虎口的羔羊,求生的本能告訴他們,隻有飛步疾行,遠遷高徙,才是唯一的出路。

穿山涉水,披荊斬棘,不知趕了多遠的路,也不知到了何處何境,一片渺無人煙的荒山野地橫在了他們眼前。

人困,馬乏,實在走不動了,那就趁機歇歇腳吧。

有臣子來報:此處真乃神境。

說山不像山,言峰不是峰,頂上平坦寬闊,周邊崖險石峻,上有清泉噴吐,足下沃土可耕,莫不是上天賜予大王的安身之地?

這大王不是別人,正是春秋時代紀國末代君主紀哀侯。

這處『神境』,相傳便是山東省沂水縣泉莊鎮的紀王崮。

聽了臣子的報告,紀哀侯註視著眼前被莽林野荊覆蓋的陌生之地,又望望身後遠離的故國城邑,懷念與感嘆,無奈與悲涼,亂雲般縈繞上他的心頭。

是呀,紀國曾是商朝東方的諸侯國,一直延續到西周再到春秋。

而現在呢,國都陷落,那片面朝大海、水肥土美的領地被齊軍奪走,剩下的隻有自己和這群落荒而奔的殘兵敗將與老少遺民。

想到這些,紀哀侯不由哀嘆:紀國位鄰於齊,疆域不亞於齊魯兩國,當初是何等輝煌。

隻因周夷王年間,言傳祖上有人進讒,致使夷王烹殺齊哀公,齊紀結仇。

此後,齊國一直伺機吞並紀國,報仇是一個原因,而滅紀更是齊國擴張的必選之策。

紀國曾經試圖交好魯國,借齊魯兩強的矛盾而自保,魯國也力圖保存紀國,以抑制齊國擴張。

這場『三國演義』一直持續到紀哀侯時期。

在齊軍的強力攻勢下,紀國終於頂不住了,加上內部出現分裂,哀侯之弟紀季力主降齊,無心抵抗。

無奈的紀哀侯隻好放棄國都,餘域任由紀季處置,自己則攜帶一行人馬棄城而去。

紀哀侯究竟去了哪裡,無人知曉,也無一文半字記載,隻留下崮鄉人祖祖輩輩的口口相傳:這裡是紀王崮,相傳是古代一位諸侯王落敗時的棲身之地。

因山崮高達570多米,當地人又稱其為『天上王城』。

就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被人們世代猜測著、遐想著、口口傳續著,直到清康熙、道光年間的《沂水縣志》,方載有紀王崮為『紀哀侯去國居此』一說。

如果說兩段方志記載是對當地傳說的認可,那麼2012年山東省文物局宣佈在紀王崮頂發現春秋時期國君級別的一座墓葬,則佐證了《沂水縣志》的記載或非虛言。

盡管一時還沒有確定這座墓葬到底是不是紀哀侯墓,但紀哀侯逃離時踏出的那條曲曲彎彎的路徑,卻宛若一個長長的問號,一直橫亙在關注者面前。

所謂崮,其實就是四周陡峭、頂部平坦的山。

這樣的山在沂水縣境內有72座,泉莊鎮獨占50多座,其中便包括山體高大、平頂寬闊的紀王崮。

千百年來,泉莊人以身居崮鄉為榮,世代敬重祖先,守望歷史,努力保護著紀王崮。

如今,依山就崖築起的數丈高巨石城墻仍巍然屹立,向世人宣示著一個王國的存在。

那一夫當關千軍難入的堞口石門,仍聲聲訴說著曾經的崢嶸歲月。

崮上的點將臺、崮下的攔馬墻,還有王宮大殿前深50厘米、直徑40厘米,相傳曾經安插過紀氏旗桿的左右兩個石窩,讓走近它的人們心生驚喜,遐想聯翩。

在紀王崮出土的春秋時期國君級別墓葬內,人們隻發現了殉人、殉狗、車馬,以及男用青銅器和女性陪嫁媵器等,此外並未發現其他骨骸。

所以考古專家們認定,此處雖屬國君級墓葬,紀哀侯卻並未安葬在這裡。

紀哀侯究竟去了哪裡,沒有記載,無從查考。

有的說,他領悟了百姓求安寧、天下謀統一的大勢,隻在紀王崮住了20多年,便再一次棄城而去,獨自遊走他鄉;也有的說,他自知勢單力薄,難與強齊抗衡,為求善終,便自行遣散眾人,王室後代則以紀為姓氏,以此祭奠自己的祖國。

《原載: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