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網路歷史》

【『孔子曰:‘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

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其無過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士失之,友得之。

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

’』】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孔子曰:‘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

’』 『藥酒』在通行本寫作『良藥』。

藥酒苦口難咽,卻有利於治病;正直勸諫的忠言聽起來不順耳,卻有利於自我提升。

湯王和周武王因為廣納直言勸諫而國運昌隆;夏桀、商紂因為喜歡唯唯諾諾、恭順的話而國破身亡。

夏桀王整日荒淫無度,不理朝政,臣子關龍逄直言勸諫,站在他的身邊不走,結果夏桀王很生氣,就把他關起來,沒過幾天被處死了。

因為夏桀任用的全是奸佞之臣,犯顏直諫的臣子廢棄不用,結果夏朝很快就滅亡了。

商紂王也是如此。

《史記》記載,商紂王整天喝酒享樂,沉迷於靡靡之音,喜歡和女子飲酒取樂。

他的手下忠臣也不少,例如他任用的三公是鄂侯、九侯和西伯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很美麗,九侯就把她進獻給商紂王。

但是紂王整天過度淫欲,九侯的女兒卻不喜歡淫欲,商紂王就很生氣,把她給殺死了。

不僅如此,把九侯也殺死,並且做成肉醬。

鄂侯看到了就勸諫紂王,但是紂王不聽,把鄂侯也殺死了,把他做成肉幹。

西伯昌聽到這件事,不免暗暗嘆氣,結果被商紂王知道了,就把他關在了羑裡。

後來西伯昌的幾個臣子為商紂王進獻一些美女、寶馬、珠玉,才把西伯昌放了出來。

紂王身邊還有三個賢臣,微子、比幹和箕子。

微子三番五次地進諫紂王,結果紂王不聽,於是微子就逃走了。

比幹是商紂王的叔父,他犯顏直諫,結果商紂王很生氣。

他說:『我聽說聖人,他的心有三竅,我要看一看比幹的心是不是和凡人的不一樣』。

於是他下令殺了比幹,並且剖視其心。

箕子看到紂王這樣荒淫無道,非常害怕,知道自己去勸諫也沒有用,就裝作癲狂,淪為奴隸。

但是紂王還是不放過他,把他關了起來。

結果沒有人再敢去進諫,商朝也很快滅亡了。

周武王吊民伐罪,商紂王穿著寶玉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殺身亡。

這些典故提醒後人,但凡荒淫無道而且不願意聽人進諫的君主,下場都不是很好。

因為自己的錯誤一天一天的嚴重,貢高我慢的心也是越來越強烈,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最後就導致滅亡的結果。

因此,孔子在這裡提醒,雖然藥酒難以下咽,或者說是良藥苦口,但有利於解除病患。

雖然忠言難以接受,聽起來不順耳,卻有利於自我境界的提升。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又沒有善友在旁提醒,就可能一錯再錯。

最後錯得很離譜了,自己還不知道。

特別是人當了領導之後,都喜歡被贊嘆、表揚、肯定。

隨著自己地位的提升,有求於自己的人也越來越多,自以為是的傲慢之心不知不覺就增長。

當自己已經習慣於聽諂媚、巴結、奉承的話,突然有人當面來指正過失,自己就很難接受,甚至還與對方產生對立。

這樣就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

《群書治要·政要論》中記載,作為君主、領導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被人蒙蔽。

而不被人蒙蔽的關鍵,就在於使下面的言論都能夠傳到君主的耳朵裡。

『為人君之務在於決壅,決壅之務在於進下,進下之道在於博聽』能夠使下面的言論傳達到君主這裡的關鍵,就是能廣泛地聽從眾人的意見。

『博聽之義,無貴賤同異,隸豎牧圉,皆得達焉』而真正能夠做到廣泛的聽取眾人的意見,關鍵就在於做到無論是貧富貴賤,都一視同仁。

使得奴役、僮仆乃至於放牧、養馬之人,都能使他們的意見傳達給君主。

這樣就使君主所聞、所聽、所見非常廣博。

那麼臣子『雖欲求壅,弗得也』。

即使有臣子想蒙蔽他,也做不到。

如果君主喜歡偏聽偏信,而寵愛的都是諂媚、巴結、順情說好話之人,就很容易被蒙蔽。

而被人蒙蔽的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心不夠清凈,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這樣久而久之,問題就越積越多,才導致國家的敗亡。

『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其無過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士失之,友得之。

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

『爭』,是作『諍』,諫諍。

如果君王沒有直言勸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勸諫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勸諫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勸諫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

所以君主有過失,臣子可以勸諫;父親有過失,兒子可以勸諫;兄長有過失,弟弟可以勸諫;士人有過失,朋友可以勸諫。

這樣,國家才沒有出現危亡的可能,家庭也不至於出現悖逆的惡行,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凡是人沒有成為聖賢都免不了有習氣、犯錯誤,所以總是需要有人在旁邊提醒、進諫。

特別是作為君主而言,高高在上,就需要有一定的約束、監督和勸諫的機制。

中國古代史書記載,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左、右史官在旁邊,把君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記載下來,這也是一種很獨特的監督機制。

因為君主知道,史官在記錄自己的言行,那麼說話、做事也都會非常的小心謹慎。

除此之外,還有諫議制度,設立專門的諫官,能夠直言不諱地指正君王的過失。

諫官的職位很低,但是對高級官員都可以進行諫議,而且一旦他所指出的問題被證明是對的,就可以迅速地得以提升。

這樣也是鼓勵人有所作為,敢於犯顏直諫。

由此可見,做君主、父母、兄長,做士、讀書人,都需要有臣子、兒女、弟兄,還有朋友在旁勸諫。

能夠有人在旁邊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人是最寶貴的朋友。

就像自己臉上有一個黑點,有人告訴你:『哎,你臉上有一個黑點』你就會很感謝他,不會因為自己臉上有一個黑點被人看到了,受人嘲笑。

如果做人、做事上有問題,沒有人給指正過來,那麼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貽笑大方,就更令人可笑了。

所以對於這樣的朋友要非常重視,非常珍惜。

中國古人從小學習聖賢教誨,對於能夠指正自己過失的人十分珍惜。

《弟子規》上說『自己有過失,別人能夠指正,自己還能夠接受,那麼就會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願意指正你過失的朋友來接近你。

反之,自己有過失,別人指正過來,自己不高興,隻喜歡聽諂媚巴結的話,那麼這些直言勸諫的朋友就會離你遠去,感召的都是順情說好話的人』這樣就會有過失,也不容易發現,過失就會積累的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