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文化名人|南匯首任知縣做了一件大事,百姓為他立下九座生祠。《網路歷史》

雍正三年,浦東南匯建縣。

欽璉作為雍正元年進士被遴選委任為首任知縣,立下了『厚民俗,遂民生,蘇民力,去民害』的從政座右銘。

雍正十一年,欽璉再任南匯知縣。

任職期間,欽璉親率民眾修築海塘,後人將其稱之為『欽公塘』。

「裹糧載筆」

南匯地處海疆,設縣之初可謂『斥鹵之區、土瘠民貧』。

欽璉上任之後,著手出臺墾荒地等新政,以改善民生;還積極向朝廷請命,申請緩征課稅,解民苦難。

為改變南匯『學宮未建,弦詠聲稀』的狀況,欽璉積極興學,修建南匯學宮——蕓香書院。

書院坐落在縣城東南隅《現南匯中學內》,占地20餘畝,後續擴建為由孔廟、明倫堂、儒學署、惠南書院、文昌宮、魁星閣等組成的建築群。

明倫堂東側設儒學署《又名訓導署》,是當時的教育行政主管機構。

由於戰亂、年久失修等原因,除孔廟外,南匯學宮建築群基本被毀。

作為首任知縣,欽璉為盡快熟悉情況、有為治理,還積極調查走訪,廣泛了解縣情民情。

地處海疆的南匯『風氣淳樸,士女敦實,行務本業,弗事炫耀』,且『水道、兵賦、風土、人物之屬』與其他地域有別。

欽璉走訪後提出,有必要著手編撰縣志。

編撰縣志,首要的是收集《松江府志》《上海縣志》等相關資料,以及南匯新場朱之屏撰的《鶴沙志》、蔣思永編的《分建南匯縣志稿》等方志資料。

同時,聘請有識之士主持修志。

起初,欽璉選擇禮聘本地較有名望的翰林院編修顧成天。

不料,顧成天受聘後不久,即奉命調去京城。

欽璉隻好改聘當地進士葉承為主筆。

然而,葉承也同樣奉調入京。

之後,欽璉因故被罷官,修志之事被迫暫停。

不過,欽璉仍心念修志之事,堅持把志稿帶在身邊。

沒有官場羈絆的他,決心親自擔起修志大任。

史書記載,他邀約老友『裹糧載筆』,重返南匯,『遍詢父老,印征稿本,蕪者刪,缺者補,正錯誤,核事實』。

在欽璉的不懈努力之下,南匯的第一部縣志——《分建南匯縣志》終於完成。

全書共十六卷,附圖十份,成為今天研究南匯地區的珍貴史料。

「潮不為惡」

就任南匯知縣期間,欽璉最讓百姓稱道的政績就是修築『欽公塘』。

『欽公塘』的前身是外捍海塘,於萬歷十二年由上海知縣顏洪范修築而成。

由於海潮不斷侵蝕、暴溢,外捍海塘不斷受損。

尤其是萬歷十九年農歷七月十八的大海潮,讓海塘嚴重受損,致使上海縣一團至九團《明代鹽場下設團、灶》淹沒房舍千餘戶,受災居民萬餘人。

重新加固修築海塘,是當地百姓急切盼望的大事。

故欽璉上任伊始,便重點考察海塘危情,又多次上書朝廷,提議『保民生、固地利』,加固修築海塘。

雍正十年七月十六日夜,颶風驟起,海潮怒湧,內塘之東竟成一片汪洋。

『民死十之六七,五畜無存,廬舍盡為瓦礫場,竟不辨井裡。

及水稍退,內塘東屍棺塞河,流水盡黑,脂膏浮水面,味腥臭,魚盡死,禾稼盡爛』

『傳聞父老最銷魂,雍正十年大海潮;一夜颶風雷樣吼,十萬生靈作鳧飄』這場災害震動了朝廷,故急召欽璉重新到任,負責修築外捍海塘。

面對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滿目瘡痍的村落,再次赴任南匯知縣的欽璉深情感言:『微軀拾暫偷生,茲塘不築終魚鰲』隨即,他全身心投入救災、安撫民生,著力紓解民怨。

翌年正月,在欽璉主持之下,重築外捍海塘工程正式動工。

作為總指揮,欽璉直接駐紮在工地上,甚至上塘親自搬送泥塊。

在他的帶領和組織下,南匯『萬民踴躍、鄰裡合力』,甚至出現了年老婦女『以衣兜土』、齊心築堤的感人場面。

為找準海塘的最佳位置、確保堤防安全,欽璉多方謀劃協商,最終采用在沿海岸線倒入礱糠《稻殼》的方法,追蹤其運動軌跡,然後把波浪沖擊力最小的地方,也就是礱糠停滯處的一線確定為堤址。

經過7個月的艱苦奮戰,長15320丈的海塘築成。

新築的『欽公塘』不僅延長了,而且整體加高、加固。

它始於高橋的黃家灣,經合慶、蔡路、江鎮、施灣,最終向南進入奉賢。

從此,南匯『潮不為惡』,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近代《川沙縣志》是這般記載欽璉之功的:『厥功甚鉅,民感其德』在民間,百姓還在海塘沿線九個團為欽璉設立生祠紀念。

如今,隨著海岸線向東推移,『欽公塘』已成為川南奉公路的路基。

曾經設立的九座祠堂,如今僅存一座:位於曹路鎮的龍王廟。

但是,盛行於民間的歌謠『壓住蛟龍氣不驕,危塘堅築勢嶢岧;村中多少閑香火,隻合欽公廟中燒』傳唱至今。

《作者: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