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攝影師Petr Lovigin:『北野武是我最喜愛的導演。
我做了一百個他的面具,然後去我的小學母校,把面具發給孩子們讓他們戴上,我再來拍攝。
面具是成年人的大小,戴在了孩子們的身上,就覺得特別怪誕。
』
北野武先生有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真正的友誼是『你有難的時候,我一定會去幫你;但是我有難的時候,我一定不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在我看來,這觀點與其說針對友誼,倒不如說是針對他理想中的自己:在世人面前永遠是那樣強大慷慨,而落難的時候就像一匹獨狼似的自己療傷,搞不定的話寧可默默死掉。
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設確實夠得上帥氣。
但問題在於,人生漫長,誰能夠耍一輩子帥而從不破功?
就拿我們的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來說,在《史記》的《魏公子列傳》中,他的人生可謂酣暢淋漓;直到最後被君王猜忌,壯志難伸,『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這樣的謝幕也堪稱華麗。
但是就連魏公子這樣的爽文男,人生中也難免尷尬局促的時刻:比如在《范雎蔡澤列傳》中,他作為配角的登場。
那是范雎在秦國飛黃騰達之後,惦記起了當年凌辱過自己的仇人——魏國的重臣魏齊。
范雎揚言:『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如此囂張,不愧是『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的主角。
魏齊就怕了,從魏國逃亡到趙國,投奔了平原君。
這事兒當然完不了。
秦昭王親自寫信請平原君到秦國喝酒,席間問平原君要人。
平原君還是有骨氣的,不願出賣朋友,於是就被扣留了。
然後秦昭王寫信給趙王,說要是不交出魏齊的話,不僅平原君別想回國,秦國還會出動大軍伐趙。
趙王隻好發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家。
魏齊被逼無奈再次出逃,投奔另一位老朋友——在趙國當相國的虞卿。
虞卿認為趙王是指望不上了,就果斷地解下相印,陪著魏齊一起逃亡。
這回他們的計劃,就是投奔大名鼎鼎的魏公子,然後借助魏公子的力量偷渡到楚國——可見魏公子還是一位『disappearer』,可以幫助人實現人間蒸發。
於是這二位趕往大梁。
可這回是秦國在大張旗鼓地要人,魏公子也不能不掂量一下,就問周圍:『大家說說,這虞卿是個怎樣的人?
』當時在魏公子身邊的,正是那位好不容易結交到的、著名的門房間高人侯嬴先生。
侯嬴慢條斯理地說:『我覺著吧,要了解一個人真不容易。
這位虞卿先生,當年一介佈衣,個人能力之外資本等於零,竟能在趙國獲得相印,被封萬戶侯,名震天下;遇到朋友魏齊走投無路來投奔,這虞卿根本不把高官厚祿放在眼裡,把朋友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來求見公子您。
這樣一個人,公子您還在問‘這虞卿是個怎樣的人’,可見啊,要了解一個人真不容易』聽了這話,魏公子深感慚愧,就趕緊駕起車馬迎接二人;可惜為時已晚。
這魏齊聽說了魏公子的為難,覺得自己身為七尺男兒,到處求人,弱小不堪的樣子實在有傷自尊,就橫劍自殺了。
最後趙王得到了魏齊的人頭送往秦國,秦昭王才放平原君回國。
由此可見,耍帥要耍得到位,光幫助朋友是不夠的,還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為難。
不然就會傷到朋友的自尊心;要是因為這個把事情辦砸,自己強大慷慨的人設也會受損。
比如這位虞卿先生,當他面對走投無路的魏齊,應該是一拍大腿,說:『哎呀,你來得好!這個什麼破相國,我早就當得不耐煩了。
好兄弟,我們一起走了罷。
紅塵做伴活得瀟瀟灑灑!』——得做到這個地步,才算不辜負北野武式的人設和審美吧。
當然,這樣一個側影,依然無損魏公子的優秀。
從他本人的列傳中我們知道漢高祖劉邦是魏公子的迷弟。
而從《張耳陳馀列傳》,我們可以看出這樣一條傳承線索:張耳曾經追隨過魏公子,而劉邦追隨過張耳。
劉邦在『漫遊時代』實現的自我教育,魏公子的偶像力肯定是來源之一。
不過,從偶像汲取學養和人生經驗是一回事,模仿偶像的人設、試圖『復制』偶像的成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後面這條道路,即便有成功的案例,也屬於『一將功成萬骨枯』。
下面要說的陳豨,就是萬千枯骨中的一員。
陳豨這個名字,讀者諸君如果還有印象,那多半是因為著名軍事家韓信。
沒錯,韓信最終被捕殺,據說就是因為牽連進了陳豨的謀反。
這且不提。
陳豨這個人的傳是附在《韓信盧綰列傳》《這位是韓王信,和前面那位淮陰侯韓信不同》中的。
他早年的事跡已經不可考,在史書中亮相的時間,是漢高祖七年。
當時陳豨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代國的邊防部隊,這一帶戍衛邊疆的軍隊統歸他管轄,也算身居要職。
陳豨養了數千賓客,而且他對待賓客總是謙卑恭敬,把自己當成平民百姓和大家交朋友。
這是不是令人想起魏公子的『不恥下交』?
結果,就因為這個事,同事在劉邦面前打了小報告:陳豨獨掌重兵還結交眾多賓客,疑似圖謀不軌啊!於是劉邦就派人來盤查陳豨的賓客,查出賓客在財物方面各種違法亂紀的事。
一來二去,估計搞得陳豨是既怕且煩:怕是怕早晚牽連到自己;煩是煩自己不僅連賓客都罩不住,還不由自主地整天擔心受牽連,真是弱小猥瑣到讓自己都不忍直視啊!人設既崩,心態也就hold不住,反了反了罷!他的結局,當然是兵敗身死了。
司馬遷在末尾評論說:『陳豨梁人,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
及將軍守邊,招致賓客而下士,名聲過實』所以,陳豨算不算是被魏公子的偶像力給害了?
『名聲過實』,意思是在那個年代,以陳豨的生態位,本就沒有仿效魏公子的資格。
說白了就是,他想要耍的帥超過了他自己的真實定位,所以難免付出代價。
從少年時傾慕偶像到成年後找到自己的真實定位,這是一個『成長』問題。
隻是有時候,『成長』真的很殘酷——『如何才體會成長?
不過是將自由親手埋藏』
且讓歷史的車輪繼續滾動,前往漢武帝的時代。
漢武帝劉徹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兄弟,河間獻王劉德。
這劉德是一位學問家,《漢書》中說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他喜歡從民間收集各種書籍。
得到有價值的好書就派人抄寫一份還給原主人,並重加賞賜,然後把原版本收藏進王宮。
就這樣,河間獻王成了中國古籍整理史上繞不開的人物。
學問大了、名氣響了,一時也是『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
在《史記三家註》的《五宗世家》中,有一條裴駰的『集解』提到,某次河間獻王朝見漢武帝,漢武帝問以天下大事,獻王對答如流。
漢武帝就不高興了,說:
湯以七十裡,文王百裡,王其勉之!
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
當年商湯的地盤隻有七十裡,文王的地盤隻有百裡,他們後來都得到了天下。
大兄弟,你要加油啊!
聽到這話,河間獻王劉德估計是脊背發涼:我隻不過就是書讀得多了點,怎麼竟然被聯想到『覬覦天下』上了?
當然,讀書多的人有一點好,就是非常善於汲取歷史教訓。
河間獻王『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
就這樣,一位不想耍帥、隻愛讀書、『實事求是』的王爺,兜兜轉轉地,居然落到了和前輩大佬魏公子相似的結局。
不知這位當事人作何感想,多少還是會有不甘的吧。
畢竟,『逃避可恥但有用』這句很有道理的話,誕生至今還不滿三年呢。
計劃中的下一個系列,是關於古龍的《絕代雙驕》。
何時開更,未知。
開更下一個系列之前,本號將不定期地經常更新一些雜文,可能和古龍相關,也可能和古龍不相關。
【小李飛刀讀古龍】作者:李探花,哲學博士。
專業讀書,愛好圍棋。
古龍是我的哲學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