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打出『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朱棣在控制北平城後不到一個月,迅速平定了北平周邊地區。
農歷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投降;七月初八,滅薊州,遵化、密雲投降;七月初十一,攻占居庸關;七月十六,大破懷來,捉殺敵將宋忠; 七月十八,兼並永平府。
七月二十七日,他以反奸計,使松亭關內亂,將守將卜萬捉拿。
如此迅捷的行軍攻伐,充分說明朱棣謀劃起兵已久。
但他的綜合實力有限,這已經是他提前謀劃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了,而他現在手中的兵力也不過一萬多。
將時間調到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秋天,靖難之役,燕軍打了3年多,僅僅控制了北平周邊的永平、保定等地,連當時天津地區的三衛,都長期控制在建文帝的中央軍隊手中。
讓任何人觀看當時的戰局形勢圖,估計依然沒有多少人會對燕王朱棣未來的奪權之路持樂觀態度。
朱棣以三郡兵馬對抗朝廷,不論在土地人口、兵馬糧草、錢財稅賦等方面,都處於完全的劣勢,建文帝畢竟是名正言順的正統皇帝,他能夠調動了全國的資源。
事實上,朱允炆曾有多次機會可以一舉蕩平朱棣叛軍,平定叛亂,然而,歷史的走向並不按照設想的劇本行進。
01大戰在即,朝廷竟無大將可堪重用
建文帝常被後人描繪成文弱書生形象,身邊親近的都是黃子澄、方孝孺、齊泰等文官。
整個靖難戰爭期間,中央軍嚴格執行以文馭武的方針,大大提高了文官的地位,沒有召集其他諸侯王舉兵。
遼王原本頗有實力,但離開了北疆,便無法施展拳腳。
經過洪武一朝,開國功臣和統兵將帥,被喪心病狂的太祖誅殺殆盡。
建文帝環顧四周,悵然若失,可用的將帥寥寥無幾,大多是一些年輕的武將,缺乏實戰經驗,不堪大用。
朱允炆隻能起用年近古稀、碩果僅存的開國老將長興侯耿炳文,拜其為大將軍,封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起兵十三萬,北伐燕軍。
耿炳文率軍於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今河北正定》,並分兵於鄚州、河間、雄縣,互為犄角之勢。
同時傳檄河南、山東、山西三省供給糧草。
在經過斥候探報後,八月十五日中秋夜,燕軍乘中央軍飲酒作樂之際,攻克雄縣。
繼而伏擊了鄚州的援兵,遂拿下鄚州,收編剩餘部隊。
真定之戰,朱棣通過樵夫提供情報,親自率領數十名輕騎兵繞城西,率先攻破耿炳文二營。
當時,耿炳文去城外送客,護城河上的吊橋沒有收起,吊橋繩索被燕軍輕騎兵切斷。
耿炳文在最後一刻沖入城內,城門立即關閉。
之後,耿炳文出城應戰,排兵佈陣。
兩軍交戰膠著不下時,朱棣率領輕騎,沿城墻繞到中央軍後方。
一陣沖殺,直接把中央軍陣型沖亂,士兵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慌亂中,爭相往城內逃竄。
燕軍聲勢大振,愈戰愈勇,奮勇殺敵。
這一戰,燕軍斬殺了三萬多,俘虜數萬,繳獲馬匹2萬多,獲得大勝。
耿炳文聚攏殘兵,堅守不出,力求以逸待勞,等待戰機。
當戰敗的消息傳到南京時,朝廷震動。
大軍直抵真定,距離朱棣的根據地如此之近,朱允炆是希望通過一場大戰,一次性打垮燕軍,一舉蕩平敵寇,一勞永逸。
朱棣這次戰役的勝利,僅僅是鞏固了自己僅有的三郡根據地。
然而,建文帝卻被這次戰役失敗所刺激,決心要換帥。
黃子澄說曹國公李景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強烈推薦。
齊泰反對,說他無將帥之才,不堪重用,建文帝不理會,拜李景隆為大將,北上統兵,並召回耿炳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