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初釀
元和乙未歲,與故人柳子厚臨湘水為別,柳浮舟適柳州,餘登陸赴連州,後五年,餘從故道出桂嶺,至前別處,而君沒於南中,因賦詩以投吊。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
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
馬嘶循古道,帆滅如流電。
千裡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重至衡陽傷柳儀曹》
元和十四年冬,劉禹錫年近九十歲的老母去世,他扶柩返洛陽守喪。
途徑衡陽時,突然變天,湘江上波濤逛湧,風雪交加。
衡陽地處南方,很少下雪,這種狂風驟雪更是罕見。
劉禹錫不覺心驚,難道是要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
果然,他們剛靠岸,風雪中就匆匆走來兩個人。
他們走到劉禹錫面前,雙手呈上一封書信,聲淚俱下地說道:『柳刺史死了,這是他的遺書』
劉禹錫聽聞驚愕不已,二十多年的老友,怎麼轉眼就陰陽兩隔了。
想起曾經在一起賦詩撰文,一起為改革日夜憂思,那時他以為他們倆可以永遠這麼相互扶持、相互鼓勵著走下去。
可是,手中的書信卻打破了他所有的夢。
就像席慕蓉說的: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你以為明天一定可以再見到面的,你以為昨天、今天和明天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轉身的一剎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變了,太陽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從此和你永訣了。
貞元九年,劉禹錫來長安參加科考,因為囊中羞澀,他住到一個偏僻的小旅店。
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了同樣風流倜儻,也同樣貧寒的柳宗元。
兩個人一見如故,在談論詩文之餘,他們還縱論時政,相約上書謀求變革。
也是在這一年,他們一同進士及第。
此時,劉禹錫二十一歲,柳宗元二十歲,兩個年輕的心很快就融到了一起。
貞元十二年,劉禹錫任太子校書時,他的父親劉緒因病卒於揚州。
劉禹錫將父親歸葬於故鄉滎陽,在家丁憂。
柳宗元聽說後,就從京城給他寄來一方疊石硯,以示慰問。
這方石硯,觸碰時會發出如寒玉般清脆的聲音,外形又如碧雲重疊,韻味無窮,可謂是一件珍品。
如此精心挑選的禮物,足見柳宗元對這份友誼的珍視。
劉禹錫、柳宗元志趣相投,政治觀點也相同,都主張除弊革新,因此他們一同投身於王叔文的改革隊伍中。
王叔文曾擔任太子侍讀,太子李誦即位後,對王叔文很是信任,於是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開始了。
然而,順宗身體孱弱,加上藩鎮、宦官勢力根深蒂固,很難撼動。
在各方勢力的逼迫下,順宗不得不禪位給太子李純,即唐憲宗,這場革新運動也以慘敗告終。
參與革新的主力王叔文、王伾及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全部被貶出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劉禹錫、柳宗元分別被貶朗州和永州。
劉、柳在貶謫之地生活了將近十年,終於在元和九年的冬天,他們同時收到了回京的詔書。
經過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們再不是往日的陽光少年,可友情卻依然如故。
他們相約同行,分別從朗州和永州出發,在襄陽宜城相聚。
到了襄陽,他們又一起投宿善謔驛,並同去拜謁了淳於髡墓。
淳於髡,戰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
身材矮小,卻滑稽多辯。
齊威王八年時,楚國伐齊,淳於髡入趙借兵,他不辱使命,借來趙軍十萬,楚國聞之連夜撤兵。
他還多次勸誡齊王,使齊王勵精圖治,齊國國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拜謁淳於髡墓後,劉禹錫題詩一首:
生為齊贅婿,死為楚先賢。
應從客卿葬,故臨官道邊。
寓言本多興,放意能合權。
我有一石酒,置君墳樹前。
——《題淳於髡墓》
淳於髡為人戲謔,聰明機智,善於托物以諷,勸諫君王,劉禹錫自感欠缺,故此他十分羨慕淳於髡的恣意而行,離經而不叛道,灑脫任性的天性。
最後,他用淳於髡的『一石酒』典故結束全詩。
柳宗元讀過後,馬上和詩一首:
水上鵠已去,亭中鳥又鳴。
辭因使楚重,名為救齊成。
荒壟遽千古,羽觴難再傾。
劉伶今日意,異代是同聲。
——《善謔驛和劉夢得酹淳於先生》
柳宗元則以『一鳴驚人』的典故起筆 ,以亭中鳥鳴引出淳於髡以鵠為喻,勸戒齊王的故事。
出使楚國時,面對楚王的蔑視,他無所畏懼,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使楚』和『救齊』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也讓他成為後人敬仰的古聖先賢。
兩個人從不同的視角,不用的側面,反映出一個共同的心聲。
他們希望能有一個像淳於髡那樣可以用詼諧之語,在談笑間就能勸諫君王的人。
他們深深感到大唐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卻又無能為力。
淳於髡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勇氣,讓齊國振興與繁榮,誰又能讓大唐恢復往日的輝煌呢?
他們對此次回京報以很大的希望,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就在他們回京後的第一個春天,看著滿樹桃花盛開,劉禹錫一句『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再次刺痛了當權者的心。
於是,他再次被貶,柳宗元也同時被貶。
這一次,唐憲宗將他貶至更為偏遠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地區。
那時的遵義遠在邊疆,蠻荒偏僻,非人所能居住之地。
一個中土長大的文弱書生,到那個窮山惡水之處,如何生存?
況且他還有年過八旬的老母,三個嗷嗷待哺的幼兒,這讓劉禹錫心中難過,忍不住悵然淚下。
正在這時,柳宗元前來看望他。
柳宗元此次被貶柳州,雖然也不是繁華之地,但比起播州還是好了很多。
柳宗元沒有家庭拖累,就想著和劉禹錫調換貶地,以解劉家之困。
於是,柳宗元請求皇帝開恩,讓自己和劉禹錫調換,前去播州。
別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句話: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頭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相互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
柳宗元就是,他盡自己所能為朋友分擔。
雖然,他們最終沒有調換貶謫地,但在幾個朋友的奔走之下,皇帝還是將劉禹錫換到離京城相對較近的連州。
元和十年三月,劉禹錫與柳宗元又一次相約踏上了貶謫之旅。
春花爛漫,他們的心卻是一片淒涼。
還好有老友同行,沖淡了一些憂傷。
一路跋山涉水,這一日來到衡陽。
在這裡,他們就要相互別過,朝著不同的方向進發了。
望著前路雲霧迷茫,再見不知是何時,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悲涼。
柳宗元隨口吟誦到: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劉禹錫看到柳宗元的詩也感慨萬千,忍不住也和詩一首: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裡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誰也沒有想到,衡陽一別就是永別。
四年後,柳宗元病逝於柳州,年僅47歲。
臨終前托人帶信給劉禹錫,希望他能替自己照顧幼子、編輯書稿。
捧著厚厚的書稿,再看看那兩個剛剛兩三歲的孩子,劉禹錫心中無比悲痛。
隨即寫下《祭柳員外文》,文中寫到:
途次衡陽,雲有柳使。
謂復前約,忽承訃書,驚號大哭,如得狂病。
良久問故,百哀攻中。
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伸紙窮竟,得君遺書。
絕弦之音,淒慘徹骨。
聲聲泣血,字字含情。
劉禹錫將柳宗元的兩個遺孤接到身邊,悉心教導,又耗時近三年,將柳宗元留下的文稿進行編輯,於是就有了《柳河東集》的問世。
即便如此,他還是常常想起他們在一起的情景。
多年後,他又寫了《傷愚溪三首》來寄托自己對友人的追思:
溪水悠悠春自來,草堂無主燕飛回。
隔簾惟見中庭草,一樹山榴依舊開。
草聖數行留壞壁,木奴千樹屬鄰家。
唯見裡門通德榜,殘陽寂寞出樵車。
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縱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
那個曾在愚溪結廬而居的柳宗元,一直藏在劉禹錫內心的最深處,直到他也走到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