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身上有著雙重標簽,一個是迂腐至極,仗都還沒開始打,就在大講仁義;另一個是有著君子之風,因為他在努力實踐著仁義君子的準則。
但是,在我看來,宋襄公並不懂什麼是仁義。
宋國是殷商遺民建立的,是被推翻的前朝舊人,所以在他們心裡,多少有些膈應、有些自卑。
因此,幾百年來,他們都在努力踐行著周王室制定的禮樂制度、仁義規范,一直都小心翼翼地延續著他們的國家。
在施行仁政方面,除了被周天子授予特權的魯國之外,宋國應該都是最積極的那一批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所以,仁義之風在宋國其實已經延續了數百年了。
宋襄公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而長大的。
也許他受到的教育告訴了他,這輩子一定要做個仁義的君子。
但是,什麼是仁義呢?
他其實並沒有搞懂,他隻知道,效法先人的仁義之舉就是仁義。
可以說,他隻是學到了形,而沒有學到神。
這樣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他會有那些讓人感到矛盾的做事方式了。
我們來看看宋襄公有哪些矛盾之舉。
第一件,是在當繼承人的事情上。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二兒子,卻是太子,因為他是嫡子,老大目夷是個庶子。
宋桓公病重的時候,宋襄公向他的哥哥表示謙讓,願意讓位給自己的哥哥。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在宋襄公看來,讓賢就是君子之風。
所以,只要這樣做就行了。
但是,他不明白讓賢的本質是什麼?
讓賢的目的,是要選出一個更適合管理這個國家的人,這樣才能把國家帶上更好的發展之路。
而不是認為只要有讓賢這樣的舉動能夠成為君子,就去做了。
更何況,在宋襄公的心底裡,並沒有真正把自己的哥哥目夷當成是一個賢人來看。
所以,後來他雖然以目夷為相,但是目夷提出的很多建議,他其實都沒有采納。
比如,齊桓公去世之後,宋襄公想當霸主,就召集諸侯會盟。
目夷說:『小國爭盟,禍也』宋襄公沒聽。
再比如,泓水之戰的時候,目夷多次勸他,應該趁楚軍還沒準備好就去攻擊他們,結果宋襄公卻說我們是仁義之軍,不能這麼做,同樣沒有采納目夷的建議。
最後宋國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二件,會盟殺人。
齊桓公稱霸天下,是以武力威懾加上對諸侯國施以援手的雙重措施來進行的。
簡單地說,就是蘿卜加大棒的方式。
但是,齊桓公去世之後,一直以君子自居的宋襄公卻好像忽然忘了仁義一樣,手中隻剩下大棒,而沒有了蘿卜。
他第一次主持會盟的時候,就是扣押了藤宣公,逼他會盟的。
然後,還把遲到的鄫國國君當做會盟的祭品而殺掉。
他覺得自己這麼做也是跟齊桓公學的,目的就是要震懾諸侯國。
但是,齊桓公震懾諸侯國靠的是強大的國力,而不是通過陰謀扣押、殺害他國國君。
宋襄公一直以君子自居,但是他卻不知道,這是小人行徑。
當他扣押、殺害他國國君的時候,性質就已經變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三件,爭霸天下。
第一次會盟,在宋襄公看來,是非常成功的。
因為那幾個國家都對他服服帖帖的,沒有人敢說不。
但實際上,這幾個國家有幾個是真正臣服的,估計一個都沒有。
那幾個國君如果不是害怕莫名其妙被殺,可能當場就都甩臉走人了。
在他們看來,宋襄公就是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二愣子。
會盟結束之後,盲目自信的宋襄公便準備以這個會盟為班底,向更多的諸侯國發起會盟活動。
當時,秦國遠在西邊,不容易過來。
晉國的晉惠公被秦穆公打得服服帖帖的,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當時的大國也就隻有齊國和楚國應邀而來。
會盟的時候,宋襄公以盟主自居,覺得他們既然會來,那就是來當小弟的。
對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尊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為什麼呢?
當初,齊桓公去世,齊國陷入內亂,是宋襄公護送太子昭回國即位,幫助齊國平定了叛亂。
所以,在宋襄公看來,就連齊國這個曾經的霸主都需要自己幫忙了,那自己的地位肯定在他們之上了。
至於楚國,一直都被稱為南蠻之國,爵位也隻是子爵而已,宋襄公那可是公爵,自然看不上他們。
宋襄公的邏輯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他一個小國卻在兩個大國面前指手畫腳、搞一言堂。
齊國欠他一個人情,忍一忍也就算了,但是楚國能忍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所以,當宋襄公自作主張地安排了下一次會盟的時候,楚國就提前派兵埋伏下來,直接在盟會上把宋襄公給抓走了。
隻可惜,回來之後的宋襄公卻還看不清局勢,聽說鄭國支持楚國做霸主,就帶兵去攻打鄭國。
這一次就引出了前來救援的楚軍,爆發了大家都熟悉的泓水之戰。
宋襄公高舉『仁義』大旗,不但要等楚軍排列整齊了再打仗,還規定對方的軍隊中如果有傷兵和頭發斑白的老兵,也不能對他們動手。
結果,宋國軍隊大敗,宋襄公卻還在強詞奪理,說這是有仁德之心的君子該做的。
但是,他卻沒有想想,如果他真的有仁德之心,又怎麼會以小國去爭霸天下,損耗宋國國力?
又怎麼會在會盟時,以遲到為借口殺害他國國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實際上,他隻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君子而已。
他的那些君子之行隻不過是對君子的模仿而已,可他卻幼稚得把這種模仿當成了真理。
他並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君子,什麼是真正的仁義。
他隻知道別人那樣做了,會得到仁義的名聲,所以他也就跟著那樣做就行了。
但實際上,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環境下,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就拿打仗來說,西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更像是一場君子之間的決鬥,雙方擺好陣勢,互相廝殺,然後點到為止。
戰爭結束後,雙方再進行戰後談判。
可是,到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就不再那麼有風度了。
勝利才是硬道理。
隻不過,這個道理宋襄公不明白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宋襄公一直都活在自己所以為的君子世界裡,而這個世界跟現實是格格不入的。
為了連接好這兩個世界,他演了一輩子的君子大戲,但也隻是欺騙了自己、感動了自己而已,留在世人眼中的不過是個笑話。
不過,他在晉文公流落到宋國的時候,仁義的他還是伸出了援助之手,而這一舉動剛好在日後救了宋國一次。
也許,這是他對宋國最後的補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