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戰軍的騎兵,都因這個老匪上了高原。《網路歷史》

1952年6月,毛主席對西南軍區賀龍司令員說:今年全國的軍事任務,抗美援朝第一,進軍西藏第二,黑水剿匪第三。

黑水當時被國民黨傅秉勛殘部所盤踞,號稱『陸上臺灣』。

臺灣報紙報導說『短短幾個月,四方義士風聚雲湧,已擁兵十萬,且多為國軍正規軍人…』這當然是吹牛,剿滅傅秉勛匪部,實際殲滅數量是3600多。

但是,解放軍卻使用了近20萬兵力,並且全程出動空軍配合。

原因就在於地理位置,黑水是藏區,傅部挑唆當地藏族頭人,躲進偏僻的山區據險與解放軍對抗。

川西北地域遼闊,民族問題非常復雜,交通極為不便。

此前,川西軍區曾三進懋功,還是讓傅秉勛跑到了黑水繼續作亂,剿匪比和國民黨軍進行大兵團作戰更難。

傅秉勛覆沒了,但經過他的手,卻讓另一股政治土匪和臺灣接上了頭,這就是由甘肅臨夏竄入甘南的馬良股匪,甘南與川西北毗鄰,馬良從傅秉勛這裡得到了臺灣空投的電臺,立即和保密局毛人鳳開始聯系。

解放軍西北軍區和西南軍區配合,連續進行了黑水戰役和草地戰役,這兩次剿匪屬同一場重大作戰行動。

馬良是馬步芳的堂叔,1952年因對抗土改跑進新政權還未建立的甘南,在藏區內招降納叛,得到臺灣的8次空投,通信有電臺及空投的報務人員,僅美制輕重兩用機槍就得到46挺,此後迅速集匪兩千餘眾,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青馬殘部,他們公然與甘南的地方部隊對峙,氣焰非常囂張。

甘、青、川邊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當地雪山遍佈,草原遼闊,森林茂密,僅靠當地駐軍無法剿滅這股騎匪。

當時駐臨夏的部隊就是4軍11師。

是全軍整編後,一野4軍保留的唯一野戰師。

馬良股匪的存在,在解放初全國大剿匪中非常惹眼,因為到1953年,各地匪患已經基本平息,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開始了。

1952年底,軍委決定動用騎兵第一師。

建國初,解放軍的騎兵集中於內蒙和察哈爾地區。

騎兵第一師的前身是中央軍委騎兵團和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抗戰時是大青山騎兵支隊和綏蒙騎兵旅,後來又編入了察北騎兵發展而來的騎兵第三師、第二野戰軍騎兵團、第四野戰軍司令部警衛團騎兵營等部。

除了已下馬的三野騎兵團,可以說凝聚了各大野戰軍的騎兵精華。

當時南下的各大野戰軍把騎兵都留在了長江以北,騎兵在江南水網地區作用有限。

另外一支著名的騎兵部隊是抗戰後建立的內蒙古騎兵,是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平綏線作戰中的一支騎兵勁旅。

西北軍區剿滅馬良的部署是以騎兵為主力,調集5個騎兵團,2個步兵團,1個工兵團,由彭紹輝、廖漢生指揮,分三路分進合擊,大舉南下。

騎兵追剿,步兵駐剿,殲滅股匪主力後,轉入全面清剿。

西南軍區則調集6個步兵團,2個騎兵團,在川西北進行堵截。

空13師出動運輸機,為剿匪部隊空投給養和馬料。

此時的騎1師已經參加了包括開國大典在內的四次大閱兵。

接到命令後緊急從山西大同登車,經北同蒲、正太、隴海線到達甘肅隴西,下車換馬,直驅黃河彎曲部。

在唐克山,騎1師與叛匪主力相遇,馬良以為來的還是甘南的地方部隊,是自己的『手下敗將』,結果被騎一師兜頭猛打,大部被殲,馬良僅帶數十人跑進了拉勒山,不久就被搜山部隊活捉,全國最後一股政治土匪被徹底消滅。

這一段歷史,在步兵8師、11師的軍戰史中均有詳細記載。

今天寫這一段,還是為了戳穿一個陳年老謠:重機槍的出現,騎兵就消失了。

還有解放軍騎兵是什麼『騎馬步兵』。

馬良股匪總共不過2000來人,當裝備精良,僅美制輕重兩用機槍就有46挺,卡賓槍276支和大量的沖鋒槍,彈藥14萬發。

擋住解放軍騎兵了?

拿抗美援朝的火力水平來說,四野13兵團入朝時,各軍的裝備是經過統一調整和補充的,主力38軍一個師的重機槍數量也不過如此。

騎兵與步兵一樣,只要是戰鬥,當然都有進攻和防禦,但騎兵在西北剿匪中的任務不是防禦,而是追剿,是進攻,守著重機槍等叛匪來攻,那是你剿匪還是匪剿你?

西北草原戈壁溝壑那麼大的面積,找叛匪還經常找不到,這才使用大兵力圍擊堵剿,在沒有公路的情況下,汽車上不去,為此不惜用飛機給騎兵投馬料,這是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這也根本不是一句『中國落後,所以還保留騎兵』能掩飾的,哪個軍隊來了,那時也得用馬,除非你先修路網,土匪看著你修?

事實上,是公路基礎設施發展完善後,部隊逐步走向摩托化和機械化,騎兵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直到六七十年代,早已完成機械化的蘇軍還在新疆中蘇邊境騎馬巡邏,解放軍邊防部隊更是長期有騎兵營。

甘南到現在還保留著一個騎兵連。

至於說解放軍的騎兵是騎馬步兵,更是笑話。

解放軍歷來騎兵是騎兵,步兵是步兵,訓練、編制、裝備各方面完全是兩個兵種。

至於騎兵下馬實行徒步戰,從北洋時期就是騎兵的兩種基本作戰方式之一,從來就不是給騎兵分類的依據。

《步兵練這個幹什麼?

還是剿滅馬良的作戰中,時任11師參謀的楊興龍回憶,在追擊馬虎山股匪時,他本來是負責測繪,不會騎馬,隨11師騎兵偵察連追擊100多叛匪骨幹,他因戰馬性子烈騎上去就被摔下來,他隻好牽馬在後跟隨。

叛匪利用一道土梁,剛把輕重兩用機槍架起來,偵察連即乘馬沖到,揮刀劈砍,以付出20多人傷亡的代價,把叛匪賴以頑抗的11挺輕重兩用機槍打掉,迅速將叛匪分割打散。

偵察連一個班緊緊咬著叛匪不放,叛匪回頭發現解放軍人少,轉頭又沖過來,這時候機槍手陳德山為掩護全班後撤,下馬用機槍射擊,負傷後利用平時與軍馬練習嫻熟的戰場救護技術,召喚戰馬臥下爬上馬背,追上全班撤回山梁。

這一仗幸虧騎兵偵察連咬住了馬虎山,直到最後將這個著名匪首擊斃。

馬虎山就是橫行一時的西北五馬之一『尕司令』馬仲英的姐夫,馬仲英去蘇聯後,馬虎山為禍新疆多年,後經印度跑回青海,投奔了馬步芳。

騎馬的不都是騎兵,但能乘馬斬劈、乘馬射擊的一定是騎兵。

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步兵團以上指揮員都配有騾馬,但那是要配飼養員的,國民黨軍隊叫馬夫。

而騎兵每天自己必須遛馬、喂馬、刷馬,是必須掌握的騎兵技能,稱為馬事勤務或軍馬勤務。

乘馬射擊、乘馬斬劈、乘馬越障更是基礎訓練科目。

解放軍就沒有騎馬步兵這麼個兵種,也從來沒有這樣的稱呼。

到了1958年西藏平叛,全軍騎兵幾乎全部匯聚甘青南和藏北,連蒙騎縮編後保留的13、14團都上了高原,在平叛中步騎協同聯合作戰,貫穿於三年平叛的始終。

歷史發明家們敢說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族戰士是騎馬步兵?

誰是騎兵?

大西北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一,解放軍騎兵在解放西北和維護國土統一中功勛卓著。

別拿國外的概念和歷史代替我們自己的歷史,中國有自己的地理地貌,有自己的戰場形態,更不缺長期戰爭形成的、能完整準確表達的騎兵軍語。

其實這種錯誤概念,很大部分來自電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