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死的雖不算冤,但其通倭罪行卻疑點重重。《網路歷史》

張廷玉曾言:『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

必其竊弄威柄、構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者,始加以惡名而不敢辭。

有明一代,巨奸大惡,多出於寺人內豎,求之外廷諸臣,蓋亦鮮矣。

當太祖開國之初,胡惟庸兇狡自肆,竟坐叛逆誅死』,胡惟庸為相7年是壞事做盡,挾勢弄權、貪污受賄、屠害忠良、禍亂朝政等奸臣所具備的特性,胡惟庸都具備,他就是一個奸臣。

『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

自楊憲被誅殺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相才,因此朝中大權悉數交由胡惟庸一人做主。

但胡惟庸這人私欲太重,有了權力不是先想著為國家辦事,而是先為自己做事,他借著獨攬朝政的便利,將內外諸司送達朱元璋的奏章全部先行扣留,對自己不利的奏章就扣下不上呈。

『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

因他獨攬朝政,所以很多熱衷於功名的,以及失去了職位的罪臣,是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不可勝計的金帛、名馬,以及古玩,而胡惟庸是一一照收,並也同時將這些本來就是貪官污吏的人員給一一安排進朝廷的各個崗位。

單單看這兩件事,胡惟庸的死就不冤。

蒙蔽聖聽,企圖架空朱元璋,讓朱元璋隻知於他有利的事情,不知於他無利的事情,這般作為與秦時之趙高有何區別?

與此同時,胡惟庸還將那些賄賂他的人員一一安排進明廷的各個角落。

想想看,這些靠賄賂上位的官員,他們要想繼續升官,得靠誰?

當然是胡惟庸,由此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成為胡黨一員,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官員結黨營私,一旦朝堂上有黨派出現,則皇權勢必就會受到威脅,因此歷代結黨營私的權臣都不會有啥好下場。

如此,在那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胡惟庸必死。

胡惟庸

當然,胡惟庸雖死的的確是不算冤枉。

但朱元璋為了殺胡惟庸,給他安上的那些罪名,卻多多少少是有些冤枉他了。

以『胡惟庸通倭』為例。

《明史·胡惟庸列傳》載:『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

洪武十九年《1386年》,寧波衛指揮使林賢供出已被處死七年的胡惟庸曾經欲聯合日本一起暗殺朱元璋。

據他所說:『居三年,惟庸暗差私往日本取回,就借日本國王兵,假作進貢來朝,意在作亂。

其來者正使如瑤藏主、左副使左門尉、右副使右門尉,率精兵倭人帶甲者四百餘名,倭僧在外。

比至,胡惟庸已被誅戮,其日本精兵,就發雲南守禦』這些在《明史》中隻是一帶而過,具體記載還是在《大誥三編》裡。

以上就是林賢在被告發後,所揭露的胡惟庸通倭事件的全部經過。

而這件有關胡惟庸通倭之事以及刺殺計劃的事件,也被明明白白地記載在官方史書中,似乎是一件鐵證如山,讓人不容置疑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們去詳加探查的話,就會發生,這件事情是處處透露著詭異之處,可謂是疑點重重:

朱元璋

第一、林賢通倭時間模糊不清。

無論是《大誥三編》,還是《明實錄》、《明史》等史書,都未曾明確地給出林賢通倭事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時間,甚至是連年份都沒有,林賢到底是何時打劫日本使節歸廷用品的,是何時被貶日本的,又是何時被胡惟庸通過上奏朱元璋將其召回的?

胡惟庸又是何時讓心腹前往日本聯系林賢的?

這些重要事件的時間,史書從未有過任何的記載,不說具體的時間,就連年份都沒有,這不免讓人有些懷疑。

第二、林賢為何要被貶日本?

明初,明廷卻有將本國的一些罪人流放到與自己關系親密的藩屬國中,如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就曾將陳友諒之子陳理、明玉珍之子明升流放到高麗。

但是,我們要知道被流放到藩屬國的罪人皆是早年間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起義軍首領的子嗣,朱元璋之所以會將他們流放到藩屬國,是因為害怕這些人的舊部會利用故主的兒子行造反之事,因此才將他們流放到異國。

可是,林賢根本就不是什麼早年間爭奪天下的起義軍首領的兒子,他隻是朱元璋麾下的將領,試問朱元璋有何必要將他流放日本?

再者,朱元璋在位期間可是反復下詔禁止臣民與海外交通,如此,他怎會自己打自己的臉,將自己的將領流放到孤懸海外的日本呢?

同時,要知道明初的中日關系,絕非明朝與高麗的關系可比的,就在日本使節歸廷用回國所持的詔書中,朱元璋還在斥責倭寇,警告日本政府:『今方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止五日夜耳。

王務修仁政,以格天心,以免國中之內禍』。

由此,可以看出,在洪武朝中日兩國的關系是不和睦的,日本不但沒有臣服於明朝,更是時常侵擾明朝沿海地區。

如此,試問就是這樣對明朝不臣服的日本,朱元璋會將自己的臣子流放到日本嗎?

而且,要知道林賢可是海防將領,他的主要職責就是防范倭寇,試問朱元璋是糊塗了,還是發瘋了?

把自己防范倭寇的海防將領給流放到日本,這不是在說『我朱元璋認輸了,這對你們不敬的防倭將領,我交給你們處理了』?

這置大明威嚴於何地呢?

置朱元璋臉面於何在?

第三、如瑤率使團入南京朝貢,欲行刺之事本身就是問題重重。

首先,據《明實錄》所載:『洪武十四年七月戊戌,日本國王懷良遣僧如瑤等貢方物及馬十匹,上命卻其貢,仍命禮部移書責其國王』,由此可知如瑤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南京朝貢的《這是如瑤唯一一次出使明朝》。

若真按《大誥》所說,如瑤使團入南京朝貢,是因與胡惟庸密謀好的要一起刺殺朱元璋的,那為何要在胡惟庸死後才入京行刺呢?

想想看,胡惟庸都死了,日本使團又何必冒著被滅國的風險去刺殺朱元璋呢?

當然,有人會說,當時信息閉塞,所以日本使團在入京後才知道胡惟庸已死,也才放棄了刺殺的機會。

但是,實際上,就算當時信息如何的閉塞,日本方面在入南京朝貢前,也絕對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已死的消息,因為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日本國王懷良還曾派僧慶有來明朝貢,而依據洪武二年《1369年》,明廷所定的朝貢禮儀,當時來京朝貢的外國使節,他們除要拜見皇帝外,還要去朝拜皇太子、中書省丞相以及其他部門長官,因此良懷的使臣慶有肯定知道胡惟庸已死的消息。

如此,在明知盟友胡惟庸已死的情況下,日本又有什麼必要再去冒險刺殺朱元璋呢?

這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

當然,即使日本為了自己,想讓中國內亂,從而在胡惟庸死後,還在準備刺殺朱元璋,他也不會那麼傻地將兵器藏在大蠟燭中啊!要知道先不說在面見朱元璋時,日本使團的貢品並不直接呈給朱元璋,而是由禮部的官員負責接收,因此這些兵器到最後,日本使團的成員根本就接觸不到,而且更別說,明廷在接受這些貢品前,都會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查,這點對於經常來朝貢的日本來說,他們絕對是知道的。

如此,試問他們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嗎?

第四、日本國王懷良根本就沒有幫助胡惟庸刺殺朱元璋的必要。

400兵士對於中國來說,實在不算什麼,但對於懷良來說,卻是保命的存在。

因為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前後,懷良自己都朝不保夕,被北朝打得四處逃竄,他怎麼可能派400兵士去明朝幫助胡惟庸刺殺朱元璋?

再者,即使懷良忍痛派遣400兵士去,但這對懷良有何好處?

根本就沒有任何好處,想讓明朝內亂?

但明朝內亂跟日本沒啥關系,日本得不到任何好處,且一旦讓明朝知道刺殺朱元璋與懷良有關,明朝必定大怒,一定會發兵攻打南朝,即使不攻打,也會扶持北朝,這樣南朝隻會加速滅亡,這絕對是懷良所不能承受的。

綜上所述,可以說,從種種跡象表明,胡惟庸通倭一事絕對是朱元璋強加給胡惟庸的罪名,根本就是莫須有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朱元璋要給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而且所選的倭寇對象是懷良和如瑤呢?

首先,朱元璋給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其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讓自己殺胡惟庸更加的名正言順,更是想讓他遺臭萬年。

眾所周知,明初,明朝面臨的外患無非就是北元和倭寇,因此當時朱元璋不但給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還有通北元的罪名,而朱元璋這麼做,不言而喻,就是要讓天下百姓知道,胡惟庸不但有罪於君,而且還裡通外國,也有罪於民,有罪於國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罪不可赦的賣國賊。

再者,朱元璋為何會選擇懷良來作為胡惟庸聯系的對象,這個原因更簡單,因為當時日本都是以『日本國王懷良』前來明朝朝貢的。

而朱元璋為何要選擇如瑤所率領的這個使團來作為『刺殺』的執行者呢?

究其原因就在於如瑤曾經惹怒過朱元璋。

洪武十四年《1381年》,如瑤入京朝貢,此時朱元璋質問他,為何倭寇還始終侵襲大明疆土,而後日本征夷將軍又對大明出言不遜,可這時如瑤不但沒有向大明道歉,反而是為本國極力開脫,如此,朱元璋對這位極其不上道的如瑤自然是恨之入骨。

因此,這也就不難理解,朱元璋為何要選擇如瑤所率領的朝貢使團來作為『行刺』的執行者啦,純屬泄恨而已。

總的說,胡惟庸死得不冤枉,但朱元璋給他安的多數罪名都是莫須有的事情,這對於胡惟庸來說,卻是有些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