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稱帝後定都長安並重修,但重修的大興並未對地形合理利用。《網路歷史》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長期分裂動亂之後,仍把都城設在長安。

但居住在已經破敗不堪的長安城中使他感到狹促窘迫,因此很想修建一座新的都城來展示他的帝王氣象。

同時,長安城歷時既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致生活用水多遭受污染,成為咸鹵。

這樣一座殘破的城市,修復起來並不比另建新都容易,況且龍首原北的漢長安城址附近又不夠開闊,也難以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所以在客觀上也很有必要另擇新址重建皇都。

這次重建新都隻是由漢長安城本身的不足引起的,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系,灞西、渭南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

漢長安城建在龍首原的北側,而龍首原的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足以興建一座大的都邑,所以隋的新都就選在了這裡。

建造的過程與基本佈局

隋新都是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詔動工修建的,工程的具體設計和督造人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愷。

整個工程的進展速度很快,至當年年底,已大多基本完工。

由於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

所以這時他就命名新都為大興城。

同時也把宮城命名為大興宮,宮城正殿命名為大興殿,大興殿外正門命名為大興門。

新都所在的萬年縣改名為大興縣,新設禁苑命名為大興苑,城中又有寺院命名為大興善寺。

這樣到處都用『大興』來命名,除了其紀念意義之外,大概隋文帝還希望藉此表征隋運永興不衰。

第二年三月,正式遷入新都大興城。

宇文愷

大興城的建設是宇文愷完全按照預先的總體規劃設計施工的。

宇文愷是一位十分傑出的建築設計家,他把都城平面佈局規劃得十分規整。

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

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

城周長35.5公裡。

由於城墻過長,整個新都的修建時間又比較倉促,所以完工初期的大興城城墻還不是很高,以後又陸續增築過多次,見於記載的就有隋大業九年《613年》一次、大業末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兩次和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後共五次。

大興外郭城,南、東、西各開三門,至唐相承未改。

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後祖諱改為芳林門。

城內靠北墻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了排列規整的坊市。

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

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因為在城東南角被曲江池占去了一坊地,所以比街西少了一坊,隻有54坊。

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還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了東市和西市。

坊四面有圍墻,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

實際上是一個個被圈起來的官吏和一般市民的居住區,東西兩市則是市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也就是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

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

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狹義的大興宮或宮城指的就是這一部分。

東面為東宮。

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

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

宮城南面有門連通皇城。

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長安城示意圖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大院,除個別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裡。

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在皇城南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了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愷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

曲江池本來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加以修鑿,辟為遊賞勝地。

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占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的一坊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了一塊風景區,並在這裡修建了離宮別館,以供帝王權貴們遊賞。

隋文帝忌諱曲江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芙蓉池,同時把曲江池邊的園林館舍也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故城《包括漢長安城在內》,東止灞、滻河岸邊,北至滑水,南抵大興城下。

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巨大作用。

因為大興城的宮城北墻,也就是外郭城的北垣,外面沒有其他依托,北面的龍首原又是一個制高點,很容易對宮城構成威脅。

把北面劃為苑囿以後,就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以及四周的苑墻,來拱衛皇宮。

大興城的總體設計思想

大興城所選的位址雖然地形開闊,但不像漢長安城那樣平坦,整個城址起伏不平,有許多岡坡。

後人附會《易經》乾卦之數,歸納雲朱雀門中軸線上有六條高坡,說是宇文愷特意『於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於是便置玄都觀和大興善寺以鎮之。

事實上宇文愷規劃大興城時雖一定程度上對地形起伏有所考慮,但總的設計思想是完全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平面來考慮的,不然他就不會把大興城建造成這樣規整對稱的幾何形狀了。

而刻意追求平面佈局形式之美,也就必然會妨害對於地形的合理利用。

大興城的情況也是如此。

譬如所說為『帝王之居』的大興宮,今海拔410米等高線從東北角向西南角呈對角線通過,也就是說,宮城一半高程在410至415米之間,一半在405至410米之間,可全城109個坊中,卻有80個左右的坊,高程都在410米以上,高程415米以上的坊也有40多個。

看起來這個『九二之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好處,如果和城東南角的一片430米以上的高地比較起來,就更為遜色了。

高宗以後,唐代皇帝大多都不常住這裡,本身就說明太極宮的位置不夠理想。

如果再看看百司所在的『九三之位』,情況就更為不妙了。

這裡正是大興城中地勢最低的區域,緊挨著皇城的興道坊,在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時曾被一場大雨把全坊500餘家悉數漂沒,可以想見其低窪的程度。

雖然『九五貴位』上的玄都觀和大興善寺確是宇文愷著意安排,利用了這塊高地,但從大興城內寺觀總的分佈情況來看,卻看不出高低地形區域之間有什麼明顯差別,宇文愷顯然沒有在這上面花費太多的心思。

大興城佈局規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平面形式上的整齊對稱。

隋末李淵在太原起兵後,首先直取都城大興,其後即因隋人之舊,定都於此,並把大興城更名為長安城。

李淵攻克大興城時很順利,對城市沒有造成太大破壞,所以唐初長安城內的建置基本上一切承用前朝舊規,沒有什麼改作。

隻是把大興宮和大興殿大興門分別改成了太極宮、太極殿、太極門,大興縣又改回為萬年縣,大興苑改稱為禁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