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方針原來是他提出來的,真厲害。《網路歷史》

他是朱元璋帳下的謀臣,他的智慧與戰略眼光一點也不比劉伯溫差。

他給朱元璋提出了『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正是這九個字方針,使朱元璋在逐鹿中原時處於不敗之地。

話說,朱元璋雖然是個放牛娃出身,但是朱元璋有個特別好的習慣,就是每攻下一個地方就喜歡招攬當地有名的學士。

這一年,朱元璋打下了徽州,聽到當地有一位著名的學士叫做朱升,便親自到他家裡去聘請。

朱元璋虛心向其請教如何才能平定天下,朱升隻說了九個字,卻讓朱元璋聽後茅塞頓開,於是就將朱升提出的這個九字方針作為平定天下戰略的總大綱。

這九字就是『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所謂的『高築墻』就是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朱元璋奪取了南京城以後,就在南京城大造城池、宮闕,然後南京為中心,向東擴展,逐步控制浙東,強化他的根據地。

其實『高築墻』是一個廣義的說法,除了鞏固築墻之外,更深層次的理解是是發展,加強與鞏固根據地,不要讓別人來侵犯、搶奪。

所謂『廣積糧』,要保證軍隊的糧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亂世中,很多人來當兵是為了吃飯,就連朱元璋自己的初衷也是為了吃飽飯。

比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你沒有糧餉,這個仗怎麼打?

當然『廣積糧』除了讓軍民吃飽飯之外,它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加強經濟實力,隻有加強了經濟實力,才能夠使你立於不敗之地。

於是朱元璋就在軍隊裡面設了一個都水營田司,屯田種地,興修水利,一年下來有了收獲,三年下來就有了積累,再往後軍隊有了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

同時朱元璋還在自己管轄的領域之內設立了鹽法局,鹽商每賣出 20份鹽的收入,1份交給政府作為糧餉。

此外,朱元璋還設立了茶引制度,茶商每賣100斤茶葉,要向官府交200個錢。

正是這些措施強化了朱元璋的 『廣積糧』策略。

所謂的『緩稱王』就是讓朱元璋不要急著稱王。

中國一句俗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當時的政治環境是群雄並起,每個人都想當王,無數的眼睛都盯著,誰先敢稱王我們先一塊把他滅了。

時機不成熟,實力不夠的時候稱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註定會失敗的。

於是朱元璋的隊伍一直打著紅巾軍的幌子,稱臣於小明王,把小明王擺在前面。

這樣緩稱王的好處主要有兩個。

第一,韜光養晦,隱藏自己的實力與政治野心;第二個,創業階段,小明王比朱元璋這三個字更具號召力,利用小明王的命令我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增加威信,統帥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