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有言:『前人有德,興旺三代。
後人無德,禍害子孫』
我們的祖先做到很好,有一定的德行,那他們的福氣,就會延綿不息,惠及後三代的兒孫。
到了兒孫這一代,如果沒有德行,那後人的命運,就被毀了。
在絕大多數人的觀念當中,命運好不好,隻跟自己有關,為什麼會跟家族的前三代人有關呢?
兩個字就能概括——積累。
德行,不是一天就能修好的,需要多代人的積累;事業,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代人的努力;哪怕是金錢,也需要家族每代人的積累。
這個時候,相信有人會反駁,某某人是暴發戶,一夜就暴富了,也不見得他的祖先很厲害,有沒有多代人的『積累』,真的很重要嗎?
像這種暴發戶,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走運到了極致的人,而另一類則是有背景的人。
對於前者,我們不必羨慕,因為有這種好運氣的人,一百萬人當中能有一個就不錯了。
而第二類人,我們更羨慕不了,落魄的大家族,爛船都有三斤釘。
說到底,還是需要有家族的加持。
總的來說,99%的普通人一生的命數,跟家族的前三代人有關。
02
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大致意思是,到了秦始皇嬴政這一代人,秦國已經出了六位有作為的君主了,他們把掃滅六國的志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最後才讓嬴政完成了統一大業。
有趣的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打贏了山東六國。
就連著名的長平之戰,也是嬴稷和白起的大手筆。
在嬴稷年邁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隻能打贏山東六國,而無法消滅山東六國,所以他感慨地說,秦國統一天下的事業,要讓後人來完成了。
嬴稷的兒子和孫子,都死的比較早。
到了第四代人,也就是曾孫子秦始皇嬴政這一代,秦國才吞並了天下,完成了嬴稷的心願。
秦始皇統一天下,既跟他的能力和氣魄有關,也跟他祖先打下的基礎,以及傳承下來的志向有關。
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它需要至少三到四代人的努力。
03
哪怕漢朝的經歷,也是相似的。
劉邦統一了天下,但他敗給了匈奴,所以他臨死的時候,還擔憂北境的問題。
到了漢文帝以及漢景帝這兩代人,依舊隻能休養生息。
而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代人,才出兵匈奴,掃平了西域和北境,讓漢朝達到頂峰。
要知道,劉徹的曾祖父,就是劉邦。
他之所以能擊敗匈奴,靠得不僅是自己的智慧,也是家族前三代人的努力。
不要覺得家族的前三代人,都已經歸去了,或者都已經老了,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他們傳承下來的觀念和志向,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就拿一個普通的農民來說,他這一代人考不上大學,而兒子那一代考上了大學,終於出了山村,去到了大城市。
隻不過,第二代人還是買不起大城市的房子。
等到了孫子那一代,他們不僅有學歷,還憑借前兩代人的財富,買到了大城市的一套房。
至少,也從低產成為了中產。
第四代人,也就是上述這位農民的曾孫子,他終於可以站在前三代人的肩膀上,有了更多人生的選擇權,命運也將迎來巨大的改變。
前提是,第四代人不能過分做作,否則,前三代人的福氣都會被揮霍一空。
04
談到這裡,就不禁想到這麼一個網絡問題:我寒窗苦讀十幾二十年,為什麼抵不過你三代人的努力呢?
這個問題,在近兩年特別火,也讓很多人無比感慨,一代人再怎麼做,難道就真的無法超越別人三代積累的事業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辯證來看待。
首先,如果你是不世出的天才,有著名留青史的能力,那你隻需要一代人,就能超過別人好幾代人的努力。
比如說混混出身的劉邦,和尚出身的朱元璋。
其次,如果你隻是一個普通人,沒有特別突出的能力,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賺取到大量的錢財,那就真的無法超越別人三代人的努力了。
很無奈地說,在這個世界,終究是普通人居多,至少有99%的人都是普通人。
這一點,我們隻需要把『二八法則』循環兩到三次,那就可以了。
二八法則,區分了底層和精英。
再循環一次二八法則,區分了底層、中層和中高層。
繼續循環一次二八法則,才能區分中低層、中高層,以及高層。
所以說,身為普通人,如果沒有受到先輩的庇佑,就不妨讓自己成為奮鬥的第一代人。
至少,你的兒孫,會受到你福氣的影響。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