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後,隋唐之前,這一段時間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
為什麼會爆發五胡亂華事件?
早不爆發,晚不爆發,為什麼偏偏這個時候爆發?
很多人分析說是因為西晉王室空虛,所以遊牧民族趁機南下,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應該不是所有的原因。
五胡亂華的導因之一是氣候降低,北方不再適合生存下去,所以才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
氣候驟減引起五胡亂華以及蠻族大入侵
竺可楨曾經獲得過哈弗大學的博士學位,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地理、自然科學史有著深刻的研究。
竺可楨在《中國氣象史》中提及了幾次小冰河時期,巧合的是竺可楨提及的這幾次小冰河時期正巧和社會動亂時期《商末周初、魏晉南北朝、唐末宋初、明末清初》重合,因此很多人覺得這不是巧合,氣象對社會的安定或者動蕩一定有著很大的關聯。
北方的寒冷是南方人體會不到的,如果關了暖氣,那麼寒冷的氣候能讓人有一種絕望的感覺。
小冰河時期北方的溫度驟減,而古代禦寒手段有限,平民百姓很難在嚴寒中度過冬天。
所以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需要南下和農耕民族搶奪生存空間,因為適合生存的地方就那麼大,所以爭鬥是必然的。
世界氣候史上有一個大冰河時期,那就是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
這一段時間內,中國歷史上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而歐洲歷史上爆發了蠻族入侵事件。
五胡亂華
竺可楨等氣象專家通過研究冰川遺跡、加州紅木年輪、格陵蘭冰層,他們一致認為這段時間是北半球最時期。
而此時期五胡亂華鬧得非常兇,而歐洲也處於動蕩時期。
很多人把王朝混亂全部歸結到吏治混亂上面,但是總不可能歐洲、中國同時期都吏治混亂吧。
所以後世一部分歷史研究者認為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北半球氣候驟降,北方的環境不適合蠻族和遊牧民族繼續生存下去,所以蠻族和遊牧民族才發動戰爭搶奪生存資源進而引起社會動蕩。
五胡亂華時期天災的記載
鄧雲特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發現在魏晉短短200年間記錄在史書上的旱災就有60多次。
而自晉咸康二年《336年》至劉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在這108年間竟然沒有一次雨災發生。
沒有雨災記錄卻不斷地有旱災記錄,魏晉受災程度遠遠超過前代。
《魏書·天象志》記載: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年》九月,州鎮十一旱饑。
北魏皇興二年《468年》夏,旱,河決,州鎮二十七皆饑,尋又天下大疫。
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473年》九月,州鎮十一水旱,詔免其田租,開倉賑乏。
北魏延興四年《474年》,州鎮十三饑;又比歲蝗旱。
《宋書·五行志》記載: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夏,旱。
元嘉四年《427年》秋,京都旱。
元嘉八年《431年》五月,揚州諸郡旱。
《南史》載: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秋,旱且蝗。
元嘉八年《431年》夏六月乙醜,大赦,旱故。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成書的,而這本書是農學史上最早的著作。
此書總結了人民如何治理荒災、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加工和儲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不同氣候和不同季節對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稱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的出現就意味著魏晉時期天災嚴重,而裡面多處記載了天災的嚴重性,百姓們隻能想方設法地降低損失。
為什麼五胡亂華聲勢浩大?
研究為什麼發生五胡亂華事件很簡單,氣候驟降導致北方生存成本增高,而南方農耕民族出現內訌南下成本降低,此消彼長遊牧民族自然會做出選擇。
遊牧民族南下是一種必然情況,隻是規模大小而已。
與其研究為什麼發生五胡亂華事件還不如研究為什麼五胡亂華聲勢浩大?
因為三國時期就有遊牧民族南下了,隻不過被曹操、西涼軍攔截在外罷了。
西晉時期遊牧民族能這麼容易地南下,那麼隻有兩種原因:遊牧民族驟然變強、農耕民族迅速衰弱。
後者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八王之亂極大地消耗了中原實力,導致王朝空虛很難抵抗遊牧民族南下。
難不代表不可以,遊牧民族能勢如破竹般打擊西晉,這絕對不隻是西晉變弱這麼簡單,西晉變弱但是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程度。
西晉衰落的條件有了,那麼還有一個原因是遊牧民族驟強。
曹操北破烏桓之後就把少數民族遷往中原,並且進行民族大融合。
但是曹操的措施導致遊牧民族學會了農耕民族的政治智慧、軍事韜略、鐵器冶煉等知識,遊牧民族本來在軍事上就有先天優勢,一個馬背上的民族肯定要比拿鋤頭的民族戰鬥力強,就論張弓射箭的本領,農耕民族要遜色遊牧民族很多。
遊牧民族在學習漢人的智慧後撮合了自身軍事優勢,以至於在五胡亂華時期能那麼強勢地攻打西晉。
五胡亂華的主因是因為氣候驟降,所以遊牧民族南下和農耕民族搶奪生存資源。
而因為曹操教給遊牧民族很多先進技術,以至於遊牧民族能在軍事上碾壓西晉,導致五胡亂華時期十分混亂。
東晉沒有能力收拾殘局,而遊牧民族也沒有能力南下攻打東晉,所以維持了很長時期的分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