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孟之反不伐』『不有祝鮀之佞』二則詳解。《網路歷史》

1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

●孟之反:就是《左傳·哀公十一年》裡的『孟之側』。

《左傳》記載:『魯與齊戰,魯右師敗逃,齊師逼近魯都。

孟之側殿後,鞭策其馬曰:‘馬不進也。

’』

伐:自誇。

殿:殿後。

策:鞭打。

《集註》:『伐,誇功也。

奔,敗走也。

軍後曰殿。

策,鞭也。

戰敗而還,以後為功。

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

古代打仗的時候,打了敗仗跑回來,殿後的人就等於立了功。

孟之反在一次撤退時殿後,回來後,他卻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兒不肯向前。

他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所以孔子稱贊他。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在撤退時殿後,將要進入城門,他鞭打著馬兒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兒不肯向前跑。

’』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祝鮀:衛國大夫,字子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了他善於外交辭令的事情。

不有:假設語氣,如果沒有的意思。

佞:指口才。

《集解》:『孔曰:‘佞,口才也。

’』

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有他因為長得美而惹起亂子的記載。

難免:指難以免除禍害。

這句話如何理解,關鍵在中間的『而』字。

一種觀點認為這個『而』表轉折,就是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而僅僅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就不容易避免禍害了。

孔安國持這種觀點,《集解》引用他的話說:『言當如祝鮀之佞,而反如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害也』楊伯峻《譯註》同意這種觀點。

也有人認為這裡的『而』是『與』的意思,這兩句是並列關系,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如今的社會上就不容易避免禍害了。

王引之《經義述聞》:『而,猶與也。

言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也』李零《喪家狗》也認為這種理解更正確。

還有一些理解與此類似,比如《皇疏》引用范寧的話說:『祝鮀以佞諂被寵於靈公,宋朝以美色見愛於南子。

無道之世,並以取容』《集註》也說:『言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蓋傷之也』都是把兩者當並列現象來看的。

楊逢彬《新註新譯》反對第二種理解,他引用王力《古代漢語》裡的話:『在古代漢語裡,‘而’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是連詞‘與’字或‘及’字』然後說:『反之,連詞‘與’一般也不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形容詞性詞組,除非連詞後的部分是‘否’‘不’等,或與連詞前一部分意義相反』從而得出結論,這裡的『而』絕不能理解為『與』。

確實,『不有……與有』這樣的句式並不通暢。

無論哪種理解,這一則都可以看作孔子的激憤之語。

孔子多次反對那些花言巧語的『佞』人,對於空有一副好皮囊的『美』人也絕沒有好感。

宦懋庸在《論語稽》裡說:『兩人皆衛人,此論殆發於居衛時』孔子應該是有感而發吧。

●『以貌取人』『以言取人』是自古以來的通病,無論男女,長得漂亮,要是再加上說話也漂亮,那幾乎是可以無往而不利了。

至於人品才能,誰又會在乎呢?

嗚呼!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口才,而隻有宋朝的美貌,在如今這世道怕是不容易避免禍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