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在《謀攻篇》一開始就講:夫用兵之法,全《保全,完整,使敵國舉國屈服》國《國都,城市》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口氣說了五個『全』:全國,到全軍、全旅、全卒、全伍,還有五個破。
全與破是一個軍事辨證范疇,這是孫子首次提出來的具有創新性的辯證概念。
如何理解『全』呢?
《說文解字》:『全,完也。
純玉曰全』
大家見過沒有瑕疵的玉?
就連天下最完美的和氏璧也是有瑕疵的。
《列子·天瑞》:『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大意是說天地之間沒有完美無缺憾的事物,縱使聖人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天地之間萬物也不是全能的。
人生之事也十有八九不如意,戰爭也更是如此,所以孫子所說的全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最高的目標,實現起來很難。
整段大意為,孫子說:戰爭不一定要靠對戰來分勝負,降服敵人才是上策。
百戰百勝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能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
關於這段話的理解,我們講三個問題:
一、孫子反對『百戰百勝』嗎?
不反對,孫子認為『百戰百勝』是高明的,但不是最高明的。
孫子對於『百戰百勝』是肯定的,但並不欣賞。
孫子為什麼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首先這種勝利是建立在『破勝』的基礎上,也就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從收益來講不是最大的,所以也不是最高明的打法。
其次,我們也可以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百戰百勝隱藏著衰敗,所謂物極必反。
我們要客觀認識這個問題。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史記》記載:戰國時魏文侯曾經和謀臣李克談論歷史教訓,他問李克:『夫差的吳國為什麼滅亡?
』李克說:『數戰數勝』魏文侯不解:『屢次得勝是國家的幸事,為什麼還會因此亡國呢?
』李克說:『屢戰則民疲,屢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意思時仗打多了人民就疲憊了,勝利多了君主就會驕傲,以驕傲的君主去統帥疲困的人民,這國家能不滅亡嗎?
所以,這裡孫子是說百戰百勝不是最高境界,不是最好結果;最高境界,最好結果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是『上兵伐謀』, 是『兵不鈍而利可全』
二、第二個問題:『不戰而屈人之兵』 等同於『不要戰爭』嗎?
顯然不是,可是就有些人曲解孫子的意思。
每年的惠民組織的海峽兩岸孫子文化節,都會由臺灣地區的人參加,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把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解為不要戰爭,說:兩岸都是手足,都是同胞,和平相處不好嗎?
為什麼要動武呢?
這幾年因為疫情,也因為蔡英文『去中化』政策,他們也來不了了,但從他們發來的視頻看,這些臺灣地區的人還是希望大陸維持臺灣地區現狀,不要使用武力、不要手足相殘,要和平統一等等。
三、第三個問題,如何理解『不戰而屈人之兵』?
兩種認識:一是不經過直接交戰,在武力威懾下,通過伐謀伐交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一是使用伐謀、伐交、伐兵、攻城等綜合手段,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學醫的同學一定知道《黃帝內經》;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最好的醫生是病人在未發病時就把病根除了,就跟戰爭一樣,最好的戰爭指導者在戰爭為開始時就將戰爭消滅在萌芽之中。
墨子演兵的故事,不知大家知不知道?
就是通過預先演練的方式化解了一場戰爭。
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既然主張非攻,墨家對於守城有其一系列的理論體系,主張以積極防禦制止戰爭,反對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
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以後來遊說楚王,反對他以大欺小伐宋,墨子說楚打不贏宋國,楚王不信,於是墨子說可以事前演練一番。
於是楚王就讓魯班出來,和墨子比一比強弱,看一看是魯班研制的攻城工具厲害,還是墨子發明的守城器械更勝一籌。
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
魯班用攻城雲梯等器械進攻墨子,墨子每次都完美的擋住了他的進攻。
魯班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方法還綽綽有餘。
魯班不肯認輸,狡黠的一笑說道:『我知道用什麼辦法對付你了,但我不說』楚王問什麼方法,墨子說:『他的意思是殺了我,宋國就沒人能防守了,但我的學生禽滑厘等300 多人,已準備好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國都城上等待著你們的進攻呢!即使你們殺了我,同樣也不能取勝』
楚王無奈,隻好取消了攻打宋國的念頭。
而魯班從此以後不再研制軍用工具,把心思全部用在發明創造工農用具上。
與孫子的『全勝』思想相比,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則追求的是戰勝。
他說:『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
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子』就軍事目的而言,就是打垮敵人。
而達成軍事目的的唯一手段就是『戰鬥』,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對德國影響深遠,以至於有人說:克勞塞維茨應該對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責。
兩次世界大戰,把戰爭變成可怕的屠殺場。
二戰更是如此,坦克大炮甚至核武器都用在了戰爭中,真的是一場人類的災難。
所以,孫子才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一旦開戰,就很難保全雙方的全勝,那樣取得勝利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說,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學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沒有仁慈心的戰爭發動者是很可怕的,他往往會把戰爭變成可怕的屠殺場。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克勞塞維茨隻是一個軍事家,一心想的就是打勝仗,而孫子則是一個戰略家、政治家,他想的是如何安國全軍,不戰而勝。
孫子能跳出戰爭看戰爭,告訴戰爭指導者,戰爭隻是實現政治目標的最後的手段,而不是全部的手段,還有其他更好的手段,比如伐謀、伐交等。
這就是孫子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