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國慶節』。《網路歷史》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年的10月1日都作為祖國的生日——國慶日,普天同慶。

那麼,在中國古代,不同的朝代是否也有自己的『國慶節』呢?

所謂『國慶』又是如何訂立的呢?

古代的『國慶』即國之慶典

中國古代以改正歷法、變換年號、改易舊章等形式,標志王朝更替,而無具體的建國紀念日,但又確有『國慶』一說。

晉朝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中說:『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這可謂是中國古代國慶的最早出處。

不過,這裡的『國慶』意為國之慶典,多指國家慶典或舉國歡慶之事,而並非專指國家誕生的紀念日。

那麼,在中國古代,究竟哪些重大事件值得舉國同慶呢?

南朝宋鮑照在《數詩》中言:『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這裡的『國慶』指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

唐代司空圖在《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中言:『翌日堰乃成……徒令邑裡交賀,合樂以迓之,流聞京師,中外以為國慶』這裡的『國慶』則指堰成之後,舉國歡慶之事。

前者為時令節日,後者則因事而慶,並無固定時間,二者都與國家誕生無關。

國之慶典怎麼過

就中國古代國之慶典的時間是否固定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固定時間的基本上是歲時或時令等國家慶典,主要有歲首正月朝會、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等。

尤其是冬至,在古代很受重視。

我們不難想象,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和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產息息相關的。

秦漢之前,這些歲時或時令仍處於萌芽狀態,之後開始確立發展並變化。

時間不固定的國之慶典自然莫過於帝王的登基、大婚等重大事件了。

據《史記》中記載漢文帝登基之夜,下詔書:『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不僅大赦天下,還賜民眾酒食,真可謂是舉國歡慶了。

史書所見帝王登基大多有大赦天下及賜民酒食之事,還會舉辦盛大宴會、歌舞戲曲表演等活動。

帝王大婚也是舉國歡慶的重要大事。

通過今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光緒皇帝大婚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皇家婚禮的奢華。

當慶典成為節日

給皇帝過生日最早始於唐朝。

唐太宗雖說是一位對生日相當重視的君主,但他考慮到自己的誕生日即母親的受難日,因而從未進行過大肆操辦。

但到了唐玄宗繼位後,就開始把皇帝的誕辰作為固定的節日。

起初,有大臣提議將唐玄宗的生日作為國家節日,取名『千秋節』,寓意千秋萬代。

唐玄宗很喜歡這個創意,但隻有一人舉薦,終因缺乏說服力而未被批準。

第二年,在滿朝文武百官的呼籲下,唐玄宗終於將他的生日——農歷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並下令全國休假一天。

這天,宮中大擺筵席,邀群臣共同飲酒慶祝,鶯歌燕舞,整座皇宮燈火通明。

而民間更是群居宴飲,舉行祭祀,以謝天恩,熱鬧程度堪比今日的國慶節。

千秋節這天,婦女出門前會在臉上畫各種圖案以作裝飾,花樣繁多。

妝面以斜紅、面靨為主,塗唇則有萬金紅、大紅等。

街頭巷口正值妙齡的少女們穿著亮麗的衣服,十分引人註目。

千秋節盛行後不久,便將其更名為『天長節』,休假也由一日延至三日。

唐朝的『鐵桿粉絲』日本也是在那個時候,把天長節帶回國,為明治天皇慶祝生日。

真正的國慶始於民國

上面談到的『國慶』都隻是帝王們的私人宴會,而真正上升到國家高度的國慶,還得從民國算起。

許廣平在寫給魯迅的信中曾有過這樣一段敘述:『南方‘雙十節’很熱鬧,家家放鞭炮,工會講演,宣傳革命,舞獅子、敲鑼鼓,隨處皆是』所謂『雙十節』即當時的國慶節,是為紀念辛亥年武昌起義而設的。

從信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南方的『雙十節』是非常熱鬧的,然而北方卻與之大相徑庭。

由於當時中國北方被北洋軍閥控制,若不是臨街商店會在10月10日這天掛出五色旗以示紀念,『雙十節』也就僅僅如同一個普通的周末而已——機關休假一天,學校放假一天,全然不似南方那般熱鬧。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享受國慶福利的同時,也感受到國家的日益強大、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切身體會到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國家昌盛則民族亦昌盛,而國慶節也在每個國人心中有了更深刻、更自豪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