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礦工械鬥用的毛竹桿,用它訓練士兵膽量,卻意外成了『倭刀克星』。《網路歷史》

戚繼光的『鴛鴦陣』裡使用的這種大竹竿叫『狼筅』,被稱為『倭刀克星』。

的確狼筅是用大毛竹竿做的,但是大竹竿可不等於狼筅。

因為要選擇至少5米長的保留副枝的大竹竿,曬幹後浸入桐油反復煉曬。

使其光滑堅硬又極富韌性。

然後毛竹頂端要削尖,裝上鐵槍頭;頂端旁的副枝要進行修整,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裝上鐵鉤鐵刺。

其實用毛竹副枝做過大掃帚的人,應該都印象深刻,那掃帚枝刷到人身上就是一道血印,關鍵想折斷它還真不容易,刀砍上去之後,直接就會滑到一邊,根本不容易砍斷,泡了桐油的更滑,更無法著力。

明朝人也很喜歡倭刀,因為倭刀真的厲害。

勘合貿易的時候,日本人動不動就喜歡夾帶幾千把倭刀來沿海走私。

因為倭刀傳承與唐橫刀技術,唐橫刀善破甲,而倭刀的劈砍更是鋒利無比,一般明朝的雁翎刀硬扛倭刀多半會因為刀刃工藝會吃虧。

後來戚繼光根據倭刀特性發明的苗刀,現在也失傳了。

更何況其實到了嘉靖至萬歷年間,民間不經武已經很久了。

而日本剛經歷了戰國時期,不要命的浪人多得一毛。

對砍時,已經種地習慣了的明朝士兵連舉刀的勇氣都沒有,所以經常發生幾十個倭寇追著上百甚至上千個明朝士兵跑的場景。

但是倭刀遇到狼筅,那就非常無奈了。

因為狼筅五米多長,而且前面一坨鉤鉤刺刺地對著倭寇,又近不得持狼筅的人,砍又沒有合適的著力點,一砍就滑到了一邊;關鍵是被這玩意碰到了,身上不是少塊皮就是多個洞。

這種打法簡直讓倭寇崩潰。

更關鍵的是『鴛鴦陣』太變態了,沒處下手也就罷了,關鍵是一旦遇上了,手持倭刀闖沿海的倭寇們隻有被動挨打的份。

但是狼筅的發明原本跟抗倭打仗八竿子打不著。

其實當時在義烏、金華以礦產為主,當時土著礦工為了爭奪水源,爭奪礦產的時候,男女老少全民皆兵,幾千人的械鬥是非常正常的。

畢竟鹽鐵在古代是國家專營,所以一般家庭可能操起菜刀鋤頭就去打仗了,但是一家男女老少都上的時候,很顯然鐵器就完全不夠用了。

但是山裡的竹子多呀,特別是動不動幾米長的毛竹非常多,這次十一,炒米專門進山考察過這種毛竹,遠遠看去像棵樹,粗的得有盤口粗。

5米長的相對都算是比較細的。

當然村民的這種『狼筅』,其實真的就是毛竹,基本上沒裝鐵器和毒藥,隻是把頭砍得尖尖的。

打起仗來,把對方戳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戚繼光在研究對倭寇的戰法時,首先考慮到的是讓士兵不怯戰,才用到了『狼筅』。

沒想到改良後,運用在了『鴛鴦陣』裡,竟然爆發了驚人的效果。

根據《紀效新書》記載,一開始戚繼光用『狼筅』這個武器的時候,主要考慮的還不是實戰意義,而是鍛煉己方士兵敢於上戰場的勇氣。

戚繼光一開始訓練士兵,發現平時士兵練習兵器實戰非常精通,但真的上了戰場,一看到自己的武器不如倭寇,頓時腿肚子都抽筋,個個仗還沒打,就要跑,那就更別提列陣,等著倭寇砍上門了。

後來戚繼光就考慮怎麼讓普通的士兵不怯戰,於是就給他們配備了『狼筅』,士兵一看這玩意好,因為長,懟到敵人,至少還離自己有5米遠,關鍵那些副枝繁密,能當著自己,倭寇的刀夠不到自己。

而且倭寇還砍不爛這玩意,被戳得吱哇鬼叫。

士兵就開始慢慢膽子大了起來,讓士兵站著不動,士兵就已經開始有了底氣,等到運陣的時候,最後士兵逐步敢追著倭寇跑了。

後來被戚繼光徹底改良了之後,就成了『鴛鴦陣』裡的主要武器之一了。

其實戚繼光的軍隊由於是家丁性質的部隊,所以真的不是因為缺錢才選用竹子做武器。

雖然戚家軍士兵的固定軍餉是10兩銀子每年,這個價格的確不算高。

但是戚家軍實行的是低工資高獎金的政策。

而且是分績效組考核獎懲。

鴛鴦陣一個陣型小隊是12人,只要這個小隊殺一個倭寇,就獎勵30兩銀子。

正常一場仗下來,戚家軍在零損的情況下,一個小組殺十幾個倭寇是很正常的。

也就意味著300兩銀子12個人分,一人分個25兩,是一年工資的2.5倍。

有這些錢,換個鐵制的武器是問題嗎?

顯然不是,而是沒有什麼再比大毛竹做『狼筅』更好的材料了。

但是『狼筅』之所以厲害,那是因為針對倭寇的散兵遊勇的有用戰法。

對付騎兵則泯然眾人矣。

戚家軍調到遼東以後,『狼筅』就失去意義了。

因為遠距離騎兵根本不需要近身,人家直接射箭,或者發射火藥槍。

圖文均轉載自『龍泉寶劍』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