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可惜風流總閑卻——王氏文化。《網路歷史》

目前已有10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宗族人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王安石是一個拗相公,面孔刻板,不修邊幅,為了達到改革的目的不辨忠奸,粗暴地將一切反對者趕出朝堂,給別有用心的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因為改革,他被司馬光駁斥為『與民爭利』,被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編排嘲諷,在《宋史》中被全面否定,被後世的無數人痛罵。

一直到今天,人們對於王安石的認識大多還隻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忽略了他作為政治家的重要一面。

是啊,改革有什麼好呢?

與舊制度及龐大的官僚階層對立甚至決裂,還要時刻防著既得利益集團的明槍暗箭。

千百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治國之道,唯穩重務實啊!

可是王安石從洶湧的人潮中站了出來,不!

宋神宗繼位時,北宋建國已過百年。

表面的興興向榮平安和諧之下,隱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概括起來就三點:冗官、冗兵、冗費。

全國軍隊達120萬,國家財政的百分之八十扔進了軍費開支這個無底洞中,民間商業興旺發達,國家財政卻入不敷出,可謂民富國窮。

當時的北宋,處在遼與西夏的虎視眈眈之下,這樣的一種格局使得北宋在軍事上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英氣勃發的神宗登基後,舉目四顧,滿朝文武竟無人願意扛起這桿改革的大旗。

這個時候,王安石出場了。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同年改任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由此開始了北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

經歷重重坎坷與荊棘,王安石還是失敗了。

他不是第一個因為改革而倒下的,在他之前,有一連串的名字,商鞅、王莽、桑弘羊……

王安石死後,對他的評價幾經反復。

此後的900餘年間,他從異端到天才,從罪魁禍首到偉大改革家,迭蕩起伏、毀譽不一。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

為什麼要折騰?

你已經位極人臣了,像王珪一樣,當個太平宰相,不也挺好的麼?

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張居正的一段話:

大家都是官員,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的死活與我們無關,你為什麼要幫助他們,折騰我們呢?

因為你們不明白,我和你們不同。

我知道,貧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兒,也想活下去。

我知道,在幾十年之後,你們已經丟棄了當年的激情壯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們已別無所求,但我不同。

因為在歷經無數腥風血雨、宦海沉浮之後,我依然保存著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公理和正義。

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力。

這就是我的理想,幾十年來,一天也不曾放棄。

我相信,這也是王安石的回答。

在傳統中國,改革是一件十分吃力不討好的事,歷史上的改革多半歸於失敗,改革者自身也鮮有善終。

如魯迅先生所言,在中國,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明知希望渺茫,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富國已報君恩矣,民貧有愧黎庶焉!

天下事,就讓天下人去議論吧!

凡是王氏的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王氏文化,弘揚王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王氏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