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1年,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求法至印度,宣講大乘佛教的教義,名聲鵲起,引起了北部印度統治者戒日王的注意。
戒日王多次會晤玄奘,對大唐文化十分向往,當即組建使團,出訪大唐。
643年,時任嶺南道融州黃水縣令的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正使李義表護送戒日帝國使節回國。
他們經過吐蕃和尼婆羅,於同年十二月到達目的地,受到熱烈歡迎。
使團在戒日帝國治下的各封國遊歷了很長時間,了解風土人情,遊覽名勝古跡。
645年,使團在佛教聖地摩訶菩提寺立碑紀念後啟程回國。
第一次出訪在北部印度造成了巨大影響,各封國紛紛遣使上貢。
唐朝為了送歸各國使臣並取得印度制糖法,於647年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使印度。
使團到達前,戒日王在恒河晨浴溺水而死,大臣阿羅那順篡位稱王。
戒日帝國作為一個松散的聯盟國家,立即陷入混亂,各封國紛紛割據獨立。
王玄策一行進入戒日帝國後,阿羅那順擔心陰謀敗露,招致唐和吐蕃的幹涉,派出兩千軍隊向使團發起攻擊。
王玄策帶領使團三十餘人與敵軍交戰,力盡被擒,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
王玄策、蔣師仁抓住機會逃離,一路輾轉來到吐蕃西部。
王玄策發檄文向吐蕃屬國泥婆羅和西域各國征召軍隊,得到七千泥婆羅騎兵和一千西域兵。
吐蕃贊普松贊幹佈也派來吐蕃兵一千兩百人相助。
王玄策與蔣師仁率聯軍進攻阿羅那順的都城茶鎛和羅,大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級,敵軍被趕入恒河溺死者不下萬人。
阿羅那順逃走後,收攏殘兵再次與聯軍交戰,被蔣師仁擒獲,俘斬千人。
阿羅那順的妻子在乾陀衛江負隅頑抗,也被蔣師仁擊敗,俘獲王室成員及百姓一萬兩千人,牲畜三萬頭。
北部印度大為震動,五百八十座大小城邑投降。
各國紛紛獻上牛馬、軍械、寶物犒軍,表示順服。
648年5月,王玄策將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室、百姓、牛馬送到長安獻俘。
唐太宗教訓阿羅那順說:『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
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
』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北部印度對中國來說太過遙遠,整體實力也不出眾,加上此時大唐的文治武功都處在巔峰,因此王玄策的功績並未受到重視,僅被唐太宗封為朝散大夫。
但王玄策兩次出使,開拓了從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線,促進了唐朝和北部印度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
657年第三次出使印度,他還取得了制糖法,帶回了制糖工匠,為中國在世界蔗糖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