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軍侵瓊後,很快占領榆林港。
陳耿翻拍朝日新聞社畫冊
榆林要塞,名聞天下。
今之三亞,未見榆樹,更別說榆林。
是不是曾經有過榆樹成林?
是不是古時有之,而今滅絕?
《崖州志》載『州屬材木』數十種,查無『榆樹』。
宋人著作《諸蕃志》《嶺外代答》,所載海南諸多樹木,亦無榆樹。
誤將『椰林』作『榆林』?
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的《巡海日記》,記述了他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率水師巡航南海諸島,途經榆林港時所見到的原生椰樹漫坡遍野的情景:『上岸後,沿平原而入山凹,一路遍地皆椰子樹,結果累累,大可逾抱,高約百數十尺,其直如棕,葉大似蕉,但分裂而不相連屬。
其時天氣正熱,行人苦渴,以槍向椰樹擊之,其實紛紛下墜,人拾一枚,其有為彈穿者,汁流出,即以口承之,味皆甘而滑,解渴聖品也』土著黎人『所住室,以椰子樹為之,高不及丈,寬約一二丈,橫梁門柱,皆為椰樹也』『上蓋及壁,都以椰葉編作人字形之厚箔為之,有門無窗,室內之地,床鋪以椰席,厚可數寸……』
以上文獻記載,是否足以說明這個地方的原初地名,很可能是『椰林』而不是『榆林』?
你也許要問:那麼是何時何人把『椰林』誤記為『榆林』?
查現存歷史文獻,最早記載『榆林』之名的,是明朝正德年間唐胄編纂的《瓊臺志》:『下水,在州東一百五十裡,出回風嶺和尚溝,流通田尾港,經榆林村入海』顯而易見,那時還沒有榆林港。
在《瓊臺志》裡出現的『榆林』,隻是一個村子之名,無足輕重,因此被誤記不足為奇。
當然也有可能是此前有人誤記,以致唐胄以訛傳訛,這也未可知。
1950年4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榆林港,占領國民黨海南島要塞司令部。
陳耿翻拍自《海南解放檔案文獻圖集》
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與其深究『椰榆是非』,不如來說說這方熱土上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榆林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康熙七年《1668年》,時任崖州知州張擢士在所編纂的《崖州志》中記載:『州東南濱海有榆林、牙狼、不頭、利桐、玳瑁洲等港澳,俱海寇窺視處,向設兵戍守』顧祖禹在其專著《方輿紀要》中引用了這一記述。
《方輿紀要》是清代歷史地理名著,成書於康熙三十一年前。
該專著首敘歷代州域形勢,分述各府州縣疆域、沿革、方位、山川、關隘、城鎮、古跡等,著重考訂古今郡縣山川險要戰守利弊,是研究中國軍事及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方輿紀要》引用張擢士《崖州志》關於榆林等地的記述,說明該區域的地理形勢及軍事意義不同尋常。
榆林港為『海寇窺伺』並非虛言。
早在明朝就時有寇案記錄。
陳植《海南島新志》載:『洪武十一年《1378年》,日人乘八帆船登陸本島,先後凡十餘次對榆林港進行海產資源勘查』光緒版《崖州志》載:『正德十四年《1519年》,渤泥番入寇,登陸榆林港』海寇乃國家外患,須攘外以安邦。
『向設軍戍守』理所當然。
隻是不知所說之『向』始於何時?
有記載的是,自明中葉始,海南衛曾環島設置駐軍營堡。
榆林堡就設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
其堡位於今之榆林港前方,共置有烽堠二堡。
烽堠就是烽火臺。
每座配備專職兵夫晝夜值守了望,發現敵情即放煙火警報,所以又叫『煙墩』。
榆林港西南有座煙墩嶺,應是嶺上曾設置『煙墩』因而得名。
煙墩嶺上有一巨石,石上刻有龜蛇圖和元、明、清三朝諸公題留的文字。
其中石之南垣刻:『委署崖州協副將川東徐贊彪帶水陸五營駐紮榆林。
時法蘭西來測水,是為籌備海防之始』《詳見光緒《崖州志》》。
這一題刻保存了榆林要塞軍事防衛的一個重要歷史信息。
清朝兵制:綠營兵按標、協、營、汛編制。
凡副將所屬之兵稱協,是協守要地的部隊,一般配兵員數十至千餘人,由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分制統領。
區區榆林一港,彼時竟然駐屯『水陸五營』重兵,並『高配』崖州協『副將』親自統率,其嚴陣以待的態勢不言自明。
那麼,此時所要防備的來犯之敵是何方海寇?
從石刻『時法蘭西來測水』所明示,可知就是咸豐年間勾結英國狼狽為奸,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被法國作家雨果痛斥的『法蘭西強盜』。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收到瓊州鎮總兵李先義和崖州知州唐鏡沅等報告:『本年七月初三,有法國兵輪駛進崖東百裡之榆林港,沿港量水,由港西上岸釘樁四處,港口有石樁均用石灰塗,東西兩岸分插紅白四小旗;十七日復來插標十五處,有海關巡船遇見』總督聞報即請清廷總理衙門向法國公使嚴正交涉,並令瓊州總兵把法軍所插標旗清除幹凈。
誠如張之洞所言:『法人窺伺瓊州,已非一日』光緒十年《1893年》九月,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西南的中法戰爭期間,就曾有18艘法國軍艦在榆林港停泊操演,而此前已有報告稱『法船屢往窺探量水』。
海南島位於東西方海上交通要沖,尤其是瓊南榆林港乃『東亞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帝國主義列強無不垂涎覬覦,並非隻是一個法蘭西。
暫且不說宿敵日本。
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
沙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就曾『寄泊本島榆林港』。
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防衛備戰刻不容緩。
法人『插標量水』事件後,張之洞即命瓊州總兵領精通測繪人員赴榆林港勘察測量。
而後上奏朝廷,報告『查勘榆林港形勢』及『籌議駐營築臺』計劃。
張總督奏章闡明該港重要的戰略地位:『榆林港兩山環抱,水口緊而且深,形如葫蘆,口門內水深港闊』『又有炮臺以為掎角,實為海軍必爭之地』並提出具體的防衛工程建設方案:『現擬於榆林港口門外東山樂道嶺、西山獨田嶺分築炮臺各三座』然而,張之洞於當年八月即調任湖廣總督,該方案結果未能完全付諸實施。
當年榆林蒙受西方列強的欺侮,不僅是敵艦隨時侵犯,還有更甚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瓊州海關開始在榆林設立分卡,瓊南人民從此遭受更多的荼毒。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喪失關稅自主權和海關行政管理權。
光緒二年《1876年》在海口設立的瓊州海關,就是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即所謂『瓊海洋關』。
首任瓊州海關稅務司長是英國人博朗。
從英帝國主義控制的瓊州海關及其榆林分卡輸入傾銷的各種貨物中,據統計鴉片《所謂『洋藥』》占比達50%以上。
其流毒禍害,從晚清延續到民國。
滿清滅亡,民國肇興。
孫中山在其宏偉的建設規劃中,排上了榆林港。
他注意到『瓊南有一榆林港,極合軍港之用,此港為歐亞航路所經,如立為軍港以守之,則不僅可以固保中國門戶,且可皈控制南洋一帶』。
然而他此番擘畫之後不到二十年——1939年2月14日,日本侵略軍在三亞灣上的軍艦一陣炮擊,駐守榆林的國軍警備隊便潰敗作鳥獸散。
日軍一舉攻占榆林。
日軍占據榆亞之後,煞費苦心企圖將其打造成太平洋戰爭的『南進』基地。
可是侵略者最終沒有逃脫覆滅的下場。
1950年4月,國民黨軍逃跑時,將榆林港破壞得一片狼藉。
《資料圖片》
一個計劃中的『榆林縣』
『人間正道是滄桑』。
1950年4月30下午4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0軍119師和43軍128師及瓊崖縱隊第三、第五總隊,乘勝追擊,一舉圍殲潰逃到榆林、三亞的國民黨殘部。
20世紀50年代,榆林的知名度比三亞大得多。
海口到三亞的3條公路,分別叫海榆東線、海榆中線和海榆西線。
1958年創刊發行的中共崖縣縣委機關報,名為《榆林日報》。
1958年,廣東省擬將崖縣、陵水、保亭三縣及萬寧興隆、南橋、牛漏地區合並,成立『榆林縣』。
考慮到陜西省已有榆林縣,國務院最終批復:仍稱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