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州橋,藏著你不知道的歷史記憶。《網路歷史》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到底是怎樣的一座橋,讓鄉親父老年年駐足,讓詩人掩面悲嘆?

有繁華也有悲涼,昔日的州橋沉淀了多少往事?

開封北宋東京城州橋遺址 圖源 新華社

近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開封北宋東京城州橋遺址取得重要進展,沉睡地下的開封州橋逐漸露出真容,向世人展現湮沒千年的文化記憶。

何來州橋:成也汴河,敗也汴河

根據文獻記載,州橋始建於唐代建中年間《公元780年至783年》,距今已有1200餘年,名為『汴州橋』。

五代時稱『汴橋』,北宋時將汴河稱為天河,改橋名為『天漢橋』。

但在民間,人們一直慣稱它為『州橋』。

圖源網絡

在橋旁建有一座明月樓,『州橋明月』成為『汴京八景』之一《註:汴京八景指北宋時期宋都開封的八大名景勝跡,即繁臺春色、隋堤煙柳、鐵塔行雲、金池夜雨、汴水秋聲、州橋明月、相國霜鐘、梁園雪霽》。

每逢夜晚,『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皎月沉底,登橋賞月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在當時,汴河是南北漕運的大動脈,而州橋跨越汴河,成為標志性建築。

州橋的盛名,與汴河具有緊密聯系。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其柱皆青石為之……近橋兩岸皆石壁,雕有海馬,水獸飛雲之狀。

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禦路也』。

可見,當年的州橋是一座鐫刻精美、構造堅固的平橋,盡顯古典美學風韻。

圖源 新華社

北宋滅亡後,汴河作用大減。

元、明、清各代建都北京,汴河通塞早已不如唐宋時期的作用重大,州橋也隨之漸趨衰落,正所謂『成也汴河,敗也汴河』。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從朱家寨、馬家寨兩處決口,『水深數丈,百萬生靈,盡付東流一道』,濁浪排空,開封城內一片汪洋,州橋淤沒於地下。

到了清朝,開封城重建,州橋卻故跡難尋。

直至20世紀80年代,地下的古州橋被發現,仿佛在為我們訴說著舊時盛世。

州橋故事:道不盡的人與情

千百年來,州橋沉淀了數不盡的的故事,待與人言。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標識,眾多遺跡遺存的出土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和繁榮發展提供了實證,也是中國大河文明的有力見證,揭示了黃河與開封古城共生共存的關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

詩中州橋:厚植家國情懷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州橋被賦予人的情感,既有流連繁華的慨嘆,更有憂國憂民的感懷。

宋代詩人梅堯臣騎馬走過州橋,惆悵難解:『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鞍衰意盡,倚檻艷歌留』,漫漫風雪之中,州橋繁華熱鬧,歌聲入耳;王安石漫步州橋,心事浩茫:『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

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回憶自己從前在汴梁為官的日子,難忘州橋。

當然,州橋不僅僅是一座盛世之橋,也是故國不復的錐心之橋。

南宋大詩人、政治家范成大的《州橋》就深刻表達了詩人的故國悲情: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讀這首詩,句句曉暢,樸素無華,卻又令人的心情異常沉重,泫然欲涕。

首句『州橋南北是天街』,並無過多渲染,卻能把讀者瞬間帶入汴京中心;

『父老年年等駕回』,在橋旁街邊,父老年年佇足,盼望王師歸來。

汴京在欽宗靖康元年被金兵所攻破,到范成大寫這首詩,已淪陷了四十餘年,而民眾對故國的熱愛並未改變,年年盼望,又年年失望。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父老們見到故國使者到來,心中苦痛滋味湧出,又忍住眼淚,千言萬語隻化成一句話:什麼時候朝廷的軍隊才能到來?

這聲詢問,是對祖國愛得深沉,也是對南宋政權的重重詰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追求社會安定的美好願望。

楊志賣刀:州橋裡的豪情

《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在州橋賣刀、怒殺牛二的故事,為人喜聞樂道。

楊志失陷花石綱後,被趕出殿帥府,身無分文,隻好賣掉祖傳寶刀。

他在州橋向眾人演示自己的寶刀,招來潑皮牛二的騷擾,要他證明 『殺人刀上沒血』這件事情,楊志不肯,牛二就耍起無賴,逼著楊志把刀白白地給他。

兩人越說越僵,楊志被激怒,砍殺了牛二,並主動到官府自首。

這一情節表現出了楊志能屈能伸、敢作敢當的性格,也反映了我們崇尚正義、嫉惡如仇的傳統思想。

故事中的州橋,似乎也由此染上了一層凜然正氣。

觸摸州橋,見證『城摞城』的文明演變

經過近4年持續發掘,『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開封北宋東京城州橋遺址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不同時期遺跡遺存,實證開封『城摞城』奇觀,見證了中國古代城市文明演進的歷史進程。

回溯歷史,開封城曾多次被泥沙掩埋,如今州橋遺址自下而上依次埋藏著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及清開封6座古城,令人嘆為觀止。

魏大梁城

秦國在六國中最想消滅的國家是哪個?

魏國恐怕首當其沖。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興水利、修長城、聯諸侯,國力日盛,稱霸於諸國,使大梁城與秦國的陽、楚國郢都並列,成為名都大邑。

後來秦軍引汴河水灌大梁城,魏國被滅。

『古城莽蒼饒荊榛,驅馬荒城愁殺人。

魏王宮觀盡禾黍,信陵賓客隨灰塵』詩人高適驅馬荒城,隻見斷壁殘垣之上,荒草叢生,那裸露的城墻似乎在訴說魏國往日的輝煌。

唐汴州城:開封雛形

進入唐代,汴州城的地位不斷提高,上升為中原重鎮。

節度使李勉多次修築汴州城,改變了原來大梁城的格局,奠定了後世開封城的基本格局。

考古勘探證實,汴州城城墻基礎與宋內城墻基礎基本重合,可見唐汴州城對後世影響深遠。

北宋東京城

北宋東京城是中國封建王朝繁華都城的一大代表,有『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之稱。

《清明上河圖》中的東京城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各種商行數不勝數、小吃攤子座無虛席,呈現出商業高度繁榮的狀態。

大量的勘探與考古發掘表明,東京城共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墻,形成了層層疊疊的屏障,頗有大宋帝國的氣派。

金汴京城

北宋王朝崩塌,金人遷都開封。

與北宋時相比,金代的開封城有著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四重城垣圍護,有了一些變化但並不大,主要街道格局仍以北宋時期為主。

明開封城

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占開封,號開封為北京,建立了明朝。

後來,明政府在原有城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加固,形成『城大堤、土城、磚城、蕭墻、紫禁城』 五重城垣,頗為壯觀。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開封舊城古跡,就是從明代開封城的基礎上沿襲下來的。

清開封城

在遭遇黃河水患、農民起義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動亂後,明末的開封城近趨毀滅。

清代的開封城就是在一片廢墟中恢復和發展起來的。

特別是清康熙中期至嘉慶年間,商品經濟有所發展,開封呈現出『百雉千霄,樓堞堅整,巍然作中原巨鎮』的盛景。

橋是近乎永恒的見證。

開封州橋是一座歷史之橋,文明之橋,州橋背後的古城文化融合在流淌千年的民族血脈中,州橋河畔的動人故事回響在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裡。

當我們站在州橋遺址上,遙望這千餘年來形成的文物遺跡,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一代代中原人的樸實情懷。

隨著考古進程的不斷推進,未來的州橋必將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滋養著黃河文化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