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這個人絕對不是什麼好人,甚至還有點變態,但卻是一位難得的猛將。
草莽英雄
別人的二十三歲要麼在讀書,要麼在工作,他的二十三歲則是在山上當強盜。
這在不知道的人看來,常遇春也就是一個基層的強盜。
但事實上,常遇春的年紀雖小,在強盜集團中的級別可不小,手底下管的人高達幾十位。
正所謂『狗行千裡吃屎,狼行千裡吃肉』,有本事的人到哪裡都吃得開。
常遇春從二十三歲開始當強盜,一直當到二十六歲才投奔朱元璋。
當時正逢亂世,國家沒有秩序,強盜的日子不是一般的好過。
既然如此,常遇春為什麼要放著優越的生活不過,跑去過那種刀頭上舔血的生活呢?
其主要原因在於他覺得沒前途。
當時他的老大劉聚隻是一個強盜頭子,沒有任何的野心,隻想本本分分的當一個強盜。
但是他可不一樣,他有野心,不甘願一輩子隻當一個強盜,想要在亂世之中打出一番事業。
他明白自己幾斤幾兩,所以沒有想著自己創業,而是想著去投奔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朱元璋。
他考慮朱元璋之前,有沒有審視過天下大勢呢?
肯定沒有。
畢竟他就是一個強盜,以他的文化素養,就算他想審視天下大勢,也沒有那個本事。
他投奔朱元璋,單純就是因為朱元璋離他最近,他當強盜的地方就在和州附近。
關於他的老大劉聚,朱元璋雖然沒有見過,但也聽過,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投奔朱元璋的第一天,朱元璋就對他說:『你有你的老大,吃飽了飯就趕緊走』。
那他是怎麼做的呢?
對著朱元璋就是一頓痛哭,隻求朱元璋能夠將他留下來,同時還要求朱元璋將先鋒印給他。
將他留下來可以,但是將先鋒印給他,那是一定要考慮的事情。
畢竟先鋒是打第一槍的人,第一槍打得好,後面的人就會蜂擁而至。
而第一槍打得不好,後面的人就會紛紛潰逃。
戰爭的關鍵點,往往就在於這第一槍。
要先鋒印可以,但前提是你得證明你自己。
恰好,當時朱元璋要渡過長江,攻占太平。
朱元璋之所以要攻占太平,主要是出自於兩點考慮:
第一點、太平附近的高陽、正高、純、全是糧倉;
第二點、太平與南京相鄰,而朱元璋理想中的根據地就是南京,要想攻占南京,就必須要先攻占太平。
南京靠近長江,既代表著有水路,水路既代表著交通發達。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一沒有火車,二沒有飛機,三沒有汽車,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但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南京有六朝在此定都。
而封建社會的人都比較迷信,既然要打天下,那就必須要有王氣,南京就有王氣,背山面水,龍盤虎踞。
和州對面的采石、太平、南京都是元朝的地盤,元朝當然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朱元璋渡江來打。
早在朱元璋出兵之前,元朝就在對面佈置好陣型,等待朱元璋。
正是在此戰中,常遇春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先鋒印。
渡江戰役肯定沒有那麼好打,畢竟人家在陸地上,而你在水面上。
常遇春充分發揮了猛將精神,船還沒有靠近元軍,他就獨自一人做了一個類似跳高的動作,跳到了岸上,對著元軍就是一頓輸出,一連殺了好幾個人。
『遇春應聲,奮戈直前。
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明史·常遇春列傳》
後面的士兵見狀紛紛加快速度,接連登岸,與常遇春協同作戰。
岸上的元軍就這麼被朱元璋擊潰。
趁此機會,朱元璋迅速對太平發起進攻,僅用一戰就將太平攻克。
對於人才朱元璋是不吝嗇的,不但將先鋒給了常遇春,還將常遇春升為『太平興國元帥』,也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都督之一。
常遇春彪悍的一生,正是從這裡開始。
無人能擋
無論是官方修的史書《明實錄》、《明史》,又或者民間修的史書,對於常遇春的記載,那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身經百戰,卻未嘗一敗,到底是什麼導致的呢?
是猛將精神導致的。
跟隨著他打仗的士兵,一上戰場,估計就熱血沸騰,因為常遇春向來都是身先士卒。
寧國之戰,他明明都已經連中三箭,卻還挺在前線指揮大軍作戰。
有這種上級,想不打勝仗都難。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一方的大將張定邊率領三艘戰船徑直對朱元璋發起進攻。
由於事發突然,一開始張定邊的姿態是巡邏,誰都沒有想到他的膽子竟然那麼大。
張定邊一路橫沖直撞,雖然被朱元璋三十多艘戰船包圍,但由於朱元璋的戰船與陳友諒的戰船有著明顯的差距。
陳友諒戰船最高的有三層樓那麼高,而朱元璋的最高也隻有兩層樓那麼高。
張定邊過五關斬六將,見誰殺誰,勢不可擋,不斷的向朱元璋逼近。
以至於朱元璋驚慌失措,逃跑的過程中指揮不當,竟然導致戰船擱淺。
如果不出意外,朱元璋這一輩子也就隻能走到這裡,歷史上也不會有明朝。
關鍵時刻,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拯救朱元璋,這個人就是常遇春。
當時張定邊的戰船離朱元璋的戰船已經很近,行軍前去救的話肯定已經來不及。
常遇春二話不說,拿起弓箭就是一箭,直接射中了張定邊的肩膀,可謂是大快人心。
『遇春射中定邊,太祖舟得脫,而遇春舟復膠於淺』——《明史·常遇春列傳》
張定邊沒有常遇春那種身中三箭,而不下線的魄力。
從中箭的那一刻起,他就指揮戰船撤退。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定邊雖然身為陳友諒的第一猛將,但相比於常遇春,還是稍遜一等。
要說到常遇春一生當中最輝煌的時刻,那一定是洪武元年與北元第一統帥王保保之間的戰鬥。
王保保身為北元的第一統帥,竟然被常遇春追著打,打到了什麼程度呢?
連鞋都來不及穿,軍隊都顧不上,就一個人率領著親軍逃跑,剩下的十萬大軍對於明軍而言就是羔羊。
這一仗,明軍殲滅北元四萬大軍,其他的六萬則全部潰逃。
此戰,常遇春充分發揮了他的作戰特點,那就是快。
常遇春能夠戰無不勝,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敵人往往還沒有反應過來,他率領的大軍就已經到達敵人的面前,敵人連反應都沒時間反應。
後來的朱棣就完美的繼承了常遇春這一特點,才有了奔襲萬裡,未嘗一敗。
必須要說的是,元順帝的兩次搬家,常遇春都有份。
元順帝第一次搬家,是從大都《北京》搬到上都《開平》。
第二次搬家是從上都搬到應昌《內蒙古達來淖爾湖》。
第一次搬家,常遇春的職位是副將,僅次於統帥徐達。
第二次搬家,常遇春的職位是統帥。
而常遇春就是死在元順帝第二次搬家,他班師回朝的路途中,他是怎麼死的?
暴斃而亡,年僅四十。
或許這就是報應。
『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明史·常遇春列傳》
光輝背後的另一面
隨著常遇春勝利,基本上都會出現一具又一具無名的屍體,這些屍體並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常遇春一個人的手上。
因為常遇春有一個怪癖——殺降。
白起明明位列武廟左列之首,但是卻被宋太祖一聲令下,給踢了出來。
為什麼呢?
因為他長平之戰坑殺四十五萬趙軍。
殺降在每一個武將看來都是無恥的行為,畢竟人家都已經投降,沒有了任何的抵抗力,還要剝奪人家生存的權力,那不是慘無人道嗎?
可是常遇春卻不管,他這個癖好伴隨了他的一生。
攻打南京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殺,但到了攻打鎮江、常州、長興沒有朱元璋在,他隨便亂殺,殺的人高達五千以上。
『還守龍灣,援長興,俘殺吳兵五千餘人,其將李伯升解圍遁』——《明史·常遇春列傳》
朱元璋對於他這個行為深惡痛絕,多次警告,但他都當做沒有聽到。
他的不良行為,始終會給朱元璋帶來災難。
池州一戰,他俘虜陳友諒三千士兵,這三千士兵投降主要是因為覺得有活路,但是常遇春當天晚上就將他們活埋。
因此,陳友諒大發雷霆。
在陳友諒看來,這是朱元璋對他的挑釁。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連殺兄弟,殺領導,品格惡劣到頂點的陳友諒都鄙視常遇春的行為。
陳友諒率領二十萬大軍順流而下,與朱元璋展開第一次決戰龍灣之戰,第二次決戰才是鄱陽湖之戰。
這次決戰以朱元璋勝利告終,因為他中了朱元璋的埋伏。
沒有想到兵力連十萬都不到的朱元璋,竟然敢出城作戰,再加上當時是晚上,他想不敗都難。
常遇春這一生當中,唯獨隻有滅張士誠的那一戰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殺降行動。
因為在此之前,朱元璋就已經當著他的面多次警告他,再囑咐徐達一定要將他盯緊,以免他的癖好又發作。
有的人或許好奇,常遇春不聽話,為什麼朱元璋不將他殺掉?
這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朱元璋要是將他殺掉,該由誰來替代他的位置呢?
一個人選都沒有,他就是當時的第一猛將。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後來的袁崇煥能有這種覺悟,估計也不會死的那麼慘。
其實常遇春殺降,並不是單單殺的降,而是有目的的。
他每次殺降,都會故意放幾個人走,他放幾個人走是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給他們的老大通風報信,讓他們知道人是常遇春殺的,有能耐就來找常遇春,池州一戰也是如此。
俗話說:『殺降不祥』,當年白起殺降死於非命,項羽殺降丟失天下,他也算是死得其所。
後來戚繼光的領導胡宗憲不信,結果也死於非命。
受常遇春作戰風格影響的並不止朱棣一個人,還有後來殲滅北元殘餘勢力,名震天下的藍玉,藍玉是常遇春的內弟。
像徐達那樣的統帥難得,但是像常遇春這樣的武將,有的時候也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