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一、出手不凡
一說起宋朝,人們總是用『弱宋』稱之,北宋被契丹人打,南宋被女真人蹂躪,其實這是帶給人一個錯覺,說起北宋,有許多知名能打的將領,就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怕這些武人也搞點黃袍加身之類的,由之,一直壓制武人。
然而,文人寫篇文章是無法退敵的,還需要這些武人來保境安民。
北宋自立國以來,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契丹人建立的大遼王朝。
宋軍與契丹人打仗敗多勝少,但也湧現出一批將星,今天,筆者要講的人叫李繼隆,是一個打仗不守規矩的人,把戰場上的奇正發揮得淋漓盡致。
李繼隆的父親是李處耘,是當年趙匡胤的親信幕內都押衙,是老趙黃袍加身的策劃者之一,百分百是趙匡胤的心腹。
假途滅虢,李處耘就兵不血刃代老趙收拾了荊南高家。
隨後李處耘兵發湖南,這李處耘取得一場勝利後,或許為震懾敵人,出了一個昏招,在俘虜中挑了幾十肥胖的扔進大鍋裡煮熟,還當著其他俘虜的面,讓自己的士卒吃掉。
回眸歷史,殺俘的事件很多,但把俘虜煮熟後讓士卒吃掉,這有點太沒人性。
雖然十天李處耘就又拿下湖南,生擒周保權,但趙匡胤十分不高興,這是老趙不想看到的勝利,從而引起湖南境內民眾的反叛,不得不讓趙匡胤派人花工夫安撫。
對於李處耘,被黜為淄州刺史,沒過三年就死了。
李繼隆受父親的牽連,也被除籍,閑居家中。
然而李繼隆自小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帶著弟弟李繼和、李繼恂習武讀書。
適逢宋太祖老趙生日,其母親吳氏帶著他來賀壽,宋太祖趙匡胤不由想起其父李處耘的功勞,就任命李繼隆為供奉官。
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李繼隆奉命監護一批士卒到定州,此時的定州節度使是原後蜀的公子孟玄喆,為了慰勞他,在校軍場擺下宴席招待李繼隆。
酒過三巡,李繼隆為了助興,表演一番箭法,一連放了十箭,箭箭都中靶心,令孟玄喆驚訝不已,對左右說:『這小子他日遠在我們之上呀!』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太祖趙匡胤就以後蜀主孟昶《也就是孟玄喆的父親》勾結北漢共謀犯宋為由,發兵六萬,分兩路收川,僅用六十六天就平了後蜀,孟昶投降,孟昶一家被遷到京城汴梁,也就是開封。
老趙派自己的弟弟二趙親自在玉津園慰問,次日,老趙又在崇元殿親自接見了孟昶君臣三十三人,封孟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爵秦國公,其子孟玄喆深得老趙信任,便派到定州當節度使。
在說統兵滅後蜀的主帥王全斌,逼反了後蜀降將全師雄,兩年後才在兵馬都監曹彬的努力下平叛剿滅,但蜀地人民與宋結下不解之仇,隨時都有暴動的民眾,要想治理蜀地就要派出文臣武將。
當李繼隆從定州回來,老趙也收到孟玄喆盛贊李繼隆的奏章。
恰好蜀地需要人才,就任命李繼隆為果州、閬州監軍兼巡檢。
李繼隆要千裡迢迢去蜀地任職,這也是年少的李繼隆第一次出遠門,還要去打仗,做為母親的吳氏自然不放心,就想利用老關系給他找一些保護他的親隨。
李繼隆說:『兒此番入蜀,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我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望母親不必擔心』
李繼隆到任後,工作十分出色,任期滿回京,在半路上不小心連人帶馬掉到山澗中,還好,吉人自有天相,李繼隆被樹掛住,徒步走了回來。
這時南方邵州《今湖南邵陽》境內瑤族造反,李繼隆又率三百雄武軍卒去邵州鎮壓。
面對數千瑤族叛亂者,在李繼隆眼中,這些叛亂之徒就是烏合之眾,年輕氣盛的李繼隆一馬當先就沖了上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擊敗這些瑤族叛亂者。
在戰鬥過程中,李繼隆中了毒箭,命在旦夕,幸好手下在危機時刻找到解藥,化險為夷。
此戰令李繼隆聲名大振,邵州境內的各少數民族更是認為李繼隆是天神下凡。
二、勇於擔當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老趙以宣徽南院使曹彬為升州西南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為都監,穎州團練使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統兵十餘萬,戰船數千艘,分兵五路滅南唐。
十餘萬大軍,需要後勤保障,李繼隆負責從水路運輸補給。
南唐後主李煜深知,切斷北宋補給線,北宋兵馬就會自動退兵,於是,不惜一切代價集中兵力攻擊宋軍的水運物資。
李繼隆天生就是一個將才,審時度勢,一次次擊敗南唐派出的兵馬,還親手斬殺了一員南唐悍將,不僅安全地把補給送到,還殲滅了不少南唐有生力量,在滅南唐的過程建功。
宋太祖老趙在一個雪夜去世,二趙在『燭光斧影』中很不光彩地即位,成了宋太宗。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攻打北漢,當時的北宋名將與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隨行,還有皇弟齊王趙廷美、皇侄武功郡王趙德昭以及皇長子趙德崇,李繼隆被任命為四面提舉都監隨征,在將星如雲的宋軍中,他當時僅是一個小角色。
宋軍悍將郭進在白馬嶺擊敗契丹人的援軍,北漢的末日也來臨了。
李繼隆率手下攻城略地,屢建奇攻,圍攻北漢京城太原時,沖鋒陷陣,『奮以先登,勇常冠軍』,最終北漢主劉繼元投降。
志得意滿的二趙,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想一鼓作氣收復被契丹人占領的燕雲十六州。
於是,任命李繼隆與日騎東西班指揮使孔守正、傅潛、郭守文等將領為先鋒,殺奔燕雲之地。
遼軍聞知宋軍到來,倉促迎戰,李繼隆與郭守文率部擊敗遼乙室王撤合率領的幾千人馬,乘勝追擊了,斬獲頗多。
隨後宋軍對燕京《幽州,今北京》形成合圍。
李繼隆與孔守正又在城外湖翟河南痛擊遼樞密副使耶律抹隻率領的幾千人馬,耶律抹隻潰敗而走。
然而,隨後遼國派出惕隱耶律休哥率援軍到達,會合在燕京城外的南府宰相耶律沙部、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等兵馬,在燕京城西北與督戰的宋太宗趙光義率領的宋軍精銳大戰,史稱高梁河之戰,二趙先勝後敗,敗的很慘。
宋太宗屁股中了兩箭,在侍衛拼死保護下,逃回禦營大帳,半夜裡又帶著幾個親信悄然南遁。
兵敗如山倒,二趙都跑了,宋軍盡情地被遼軍蹂躪,競相潰逃,遼主將耶律休哥等人追殺了三十餘裡,斬首萬餘人,在追擊的過程中,耶律休哥看到一支宋軍有節制地且戰且退,給予追擊的遼軍很大的殺傷,這支隊伍就是李繼隆所率的人馬,令身經百戰的耶律休哥暗暗驚服。
遼景宗耶律賢為了報復二趙宋太宗北伐,於這年九月任命燕王韓匡嗣為兵馬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耶律休哥、耶律斜珍、耶律抹隻等將領,統十萬大軍南伐。
宋軍聞知遼軍大舉入侵,集關南、鎮州、定州三地八萬兵馬迎戰。
遼軍先鋒部隊在滿城一帶首先與鎮州都鈐轄劉廷翰部相遇,雙方都很節制,都等到大部隊到達後會戰。
當遼軍主力到達,宋將李漢瓊、崔翰、趙延進以及李繼隆都率所部趕到。
出征之前,二趙事先授予宋軍將領陣圖,遇敵按陣圖列陣迎戰。
趙延進登高眺望敵軍,看到契丹鐵騎蜂擁而至,在廣闊的田野上東西橫貫,不見首尾。
此時,宋方排陣使崔翰與諸將準備按二趙給的陣圖佈下八個方陣,各陣相距百步,眾將一看這陣圖,皆大驚失色,如此佈陣,兵力分散,並且宋軍以步兵為主,必將會被契丹鐵騎蹂躪,但聖命難違,心中自然疑惑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趙延進便對崔翰諸將說:『主上將邊事委托吾等,乃期望吾等能克強敵耳。
現今敵驅若此之眾,而我師之陣如星佈,其勢太過懸殊。
彼若由此擊我,我軍將何以對抗?
不如合兵而擊之,可以決勝。
違背命令而獲戰利,不優於喪師辱國乎!』
崔翰是排陣使,怕事後二趙追責,說:『萬一不勝,則當如何?
』趙延進表態說:『倘若兵敗,則延進獨當其責』然而崔翰等將領還是怕違旨追究責任,不敢答應。
李繼隆是鎮州監軍,此時他站出來大義凜然地說:『用兵貴在因時而變,怎可以預先準備為定!違抗詔令之罪,繼隆請獨自承當!』在這些將領中,李繼隆職務並不高,但李繼隆是宋太宗的大舅哥,他的妹妹是二趙皇後,貨真價實的皇親國戚,有他擔責,眾將釋然,於是,眾將合兵,大破遼軍,斬殺上萬,韓匡嗣連象征統帥的旗鼓都不要了,隻顧逃命,此戰,著實讓北宋將士揚眉吐氣了一把,史稱滿城大捷。
三、抗旨揚名
說來這個趙二是一個挑事的人,到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又一次發動北伐,三路出擊,又以慘敗收場。
這年十一月,遼承天太後蕭燕燕攜小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南伐,宋瀛州都部署劉廷讓與時為滄州都部署的李繼隆所統的兵馬混編,劉廷讓率兵馬打頭陣,李繼隆率兵馬為後援。
劉廷讓率人馬在君子館《今河北河間北》一帶遭遇遼上將於越耶律休哥所統的遼軍,事先耶律休哥已經搶戰了有利地形。
劉廷讓率兵馬列陣迎戰,誰知天氣突變,氣溫驟降,宋軍士卒衣甲單薄,幾乎都凍僵了,本來用於壓制契丹鐵騎的弓弩,士卒連弓都拉不開,眼看著契丹鐵騎鋪天蓋地而來,隻有拼死迎戰。
契丹人馬不斷增援,把宋軍將士圍了裡三層外三層,戰鬥自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持續到申時《下午三時至五時》,劉廷讓與將士們浴血死戰,左等右等,也沒有等來李繼隆的援軍,隻有奮勇突圍,隻有劉廷讓等少數人突圍而走,幾萬宋軍陣亡。
那麼李繼隆那去了?
李繼隆不是貪生怕死之輩,而有機變之才,是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應變的人,其一生中不止一次『違命』做出選擇。
原來李繼隆一開始按約定佈置,後探知契丹重兵雲集,志在消滅宋軍有生力量,恰又逢天氣突變,更加不利於以步兵為主的宋軍野戰,李繼隆審時度勢,決定保存實力,是最理智的選擇。
於是,率部隊退守瀛州以南的樂壽《今獻縣,距河間約三十公裡》,此番操作,也可以看出是權宜之計,遼軍的目的就是利用野戰優秀來殲滅宋軍主力。
當館子館之戰後,二趙追責,李繼隆被逮下獄,不久又無罪釋放,這並非是看在他是宋太宗大舅哥的份上,而是聽了李繼隆的申訴,分析了自己為什麼要退兵的前因後果。
端拱元年《988年》秋,遼承天太後蕭燕燕又祭旗鼓南伐。
當遼軍主力進至唐縣《今河北唐縣》西面的唐河附近,此時的李繼隆出任定州都部署,按照趙二的意思『堅壁清野,勿與戰』,宋軍已經被打怕了。
李繼隆手下監軍袁繼忠建言:『契丹兵馬已在近路,今日城中屯駐重兵而不能剪滅敵兵,令其長驅深入,侵略他州,此為自安之過則可也,然天子任我輩以折沖禦侮之用又便在乎?
我將身先士卒,赴敵而死矣』李繼隆聽了,亦慷慨激昂地說:『閫外之事,將帥得專其責焉。
往日在君子館不既赴死者,固然為今日有所報效國家爾』雖決定出戰,但宋太宗派來的監軍太監林延壽卻拿出二趙不許出戰的詔書,加以阻攔,李繼隆把林延壽訓斥一頓,讓其不再吱聲。
李繼隆把將士們召集起來,鼓勵大家報國的時刻到了,當時李繼隆摩下有一支精銳騎兵號稱靜塞兵,皆易州勇士組成,有幾千騎,李繼隆把這支精兵交給袁繼忠沖陣。
當李繼隆率部與遼軍展開廝殺,契丹人鐵騎揚起塵埃殺了過來,李繼隆早就安排好弓弩手,一陣亂箭伺候,有效地殺傷了遼軍的攻擊,隨之袁繼忠率靜塞騎兵對遼軍發起沖鋒,令遼軍陣角大亂,李繼隆與部將郭守文、荊嗣、田敏乘勢掩殺,遼軍大敗,橫屍遍野,李繼隆不依不饒,指揮將士追殺到曹河一帶,凱旋而歸,此戰斬殺敵人一萬五千餘人,又獲戰馬上萬匹,令遼承天太後蕭燕燕不得不收兵班師。
縱觀李繼隆的一生,身經百戰,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敢於抗命承擔責任,不計較個人得失,被後人稱之為北宋第一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