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表現是什麼?2500年前《詩經》裡的這首詩,讀完你就明白了!。《網路歷史》

73載山河壯闊,繪就一曲磅礴的贊歌,值此祖國73周年華誕之際,祝福偉大的祖國國盛家興。

今日詩經女孩給你介紹來自《詩經》中的一篇愛國的詩篇,我們且與九州譽盛世。

1、《鄘風·載馳》背景

這首詩的作者是一位女性——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約公元前690—公元前656》,隻活了34歲。

但這不影響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從小在衛國首都朝歌長大,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公主。

長到15歲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冰雪聰明,已經開始考慮家國大事。

當時的許穆公與齊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時,許穆公先到,事先給國君一份厚重的聘禮,希望許穆夫人嫁過去,但是她並沒有考慮自身,而是從家族利益考慮,她說:

『我將來要嫁的人絕不僅僅是我的夫君。

放眼觀看現在的政治局勢,許國的國力弱小,而且離我們衛國路途遙遠,但齊國不僅國力強盛,並且離我的宗國不遠。

齊國是現在諸侯國中的霸主,和小小的許國比起來,怕是不知勝了多少倍。

況且如若北方的異族狄人侵犯我們衛國的疆土,以中國的實力單打獨鬥,隻怕勝算也是極少的。

但如果我嫁給了齊桓公,我們衛國也就順理成章的和齊國結成了聯盟。

一旦到了衛國有危難的時候,我就能讓實力雄厚的齊國助衛國一臂之力呀!』

許穆夫人目光不可謂不長遠,但是她也沒有話語權,國君收了聘禮就答應了此事,她最終不得不嫁給了許穆公。

此後十年,遠嫁的許穆夫人一面相夫教子,一面思鄉。

她沒想到的是,十年後她的預言成真,當時衛國是衛懿公,衛懿公好鶴亡國故事我們都不陌生,衛國被狄人所滅,衛懿公被殺。

這時候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衛國的難民渡過黃河,立她的哥哥公司申為衛戴公於曹邑。

然而經歷了戰亂和顛沛流離,衛戴公當了一個月國君就死了。

衛國隻剩下了5000人左右。

許穆夫人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心急如焚,在回家的路上寫下了此詩。

2、《鄘風·載馳》賞析

許穆夫人在得知祖國滅亡的消息後,不顧許國君臣的反對,毅然騎馬回國。

《鄘風·載馳》就表達了許穆夫人決心收復失地,雪兄長被殺之恥的決心。

載(zài)馳載驅,歸唁(yàn)衛侯。

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bá)涉,我心則憂。

載:語助詞。

唁: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此處不僅是哀悼衛侯,還有憑吊宗國危亡之意。

衛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衛戴公申。

悠悠:遠貌。

漕:地名,毛傳:『漕,衛東邑』大夫:指許國趕來阻止許穆夫人去衛的許臣。

整句的意思是:駕起輕車快馳騁,回去吊唁悼衛侯。

揮鞭趕馬路遙遠,到達漕邑時未久。

許國大夫跋涉來,阻我行程令我愁。

一位女子,英姿颯爽,穿戴整齊,氣質高雅。

手拿長鞭,騎著駿馬,匆匆飛馳。

她時不時回頭看後面的追兵,緊張的神色,簇在一起的眉頭,流露焦急,輕蔑,汗順著額頭流出,衣服已經濕透,但臉色凝重,眼神堅毅。

她大喝一聲,馬兒快跑,疲憊的馬兒忍著,奮蹄揚塵疾駛,把後面的追兵甩得越來越遠。

詩句開頭就帶著讀者進入了一種緊張的氛圍之中。

快馬飛馳極言形勢之緊迫和心情之急切。

許穆夫人不顧許國大臣的勸阻,毅然長驅返回衛國漕邑。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zāng),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bì)。

嘉:認為好,贊許。

視:表示比較。

臧:善。

思:憂思。

遠:擺脫。

濟:止。

閟:同『閉』,閉塞不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沒人贊成我回衛國,想要返回不可能。

沒有人贊成我救衛國,想要阻止我不可能。

你們的想法我知道,就是害怕強敵來侵犯自己的國家,你們的思想太幼稚。

我的內心可以毫不隱藏地展示給你們看,我戀宗國情不已。

第二段進一步堅定自己回國救國的決心,而許國大臣們的反對是他們眼光短淺的體現。

陟(zhì)彼阿丘,言采其蝱(méng)。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許人尤之,眾穉(zhì)且狂。

陟:登。

阿丘:有一邊偏高的山丘。

言:語助詞。

蝱:貝母草。

采蝱治病,喻設法救國。

懷:懷戀。

行:指道理、準則,一說道路。

許人:許國的人們。

尤:責怪。

眾:『眾人』或『終』。

穉:同『稚』,幼稚。

這一句的意思是:登高來到那山岡,采摘貝母治憂鬱。

女子心柔善懷戀,各有道理有頭緒。

許國眾人責難我,實在狂妄又稚愚。

第三段寫許穆夫人大聲斥責許國大夫埋怨自己,實為幼稚無知,狂妄自大。

面對衛國的危難,許穆公非但沒有拔刀相助,反而派人堵截夫人回國,作者終於憤怒了,對那些圍追堵截的大夫義正詞嚴地訓斥,最終得以放行。

一聲大喝,一句句吟唱,將許穆夫人敢作敢為,有膽有識,胸襟開闊,小女子有偉丈夫的果敢謀略清晰再現。

我行其野,芃(péng)芃其麥。

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芃芃:草茂盛貌。

控:往告,赴告。

因:親也,依靠。

極:至,指來援者的到達。

之:往,指行動。

最後一段的意思是:地裡的莊稼長得旺盛,路邊的益母草如同小時候開出美麗的花,卻人事全非,於理於情怎能忍心。

但凡是個男子,我早廝殺戰場,為國出力,建一份功業,自己的母國不至於流落如此境地。

第一段她出發時因始聞衛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馬加鞭,不暇四顧;而被許大夫阻撓之後,報國之志難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動遲緩,眼看田野中的麥浪好似詩人起伏不定的心潮。

許國的大夫們,我的丈夫國君,對不起了,你們縱然采用千條萬條計策,我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完成我心中的意願。

你們別責備我啊!

此詩到此戛然而止,許穆夫人的救國之志、愛國之心始終不渝。

巾幗不讓須眉,或就從此而來。

3、《鄘風·載馳》後續

許穆夫人匆匆回到衛國,她會去哪裡搬救兵呢?

沒錯,就是她15歲時相親的對象-齊桓公。

她回到衛國安頓好難民以後,親自出訪齊國,說服齊桓公搬來了援兵,進犯的敵軍被打敗後,在許穆夫人的推薦下,衛國人立戴公之弟殷為衛文公,使風雨飄搖的衛國在廢墟上重建國家,而從此又延續了400多年,。

衛國重建可以說許穆夫人功不可沒。

她一個遠嫁他國的女流之輩,堅定果敢,臨危不懼救祖國於危難的英雄壯舉,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許穆夫人也因此成為彪炳史冊的女中豪傑。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從來都不乏這樣『幗圍不讓須眉』的愛國女英雄,從戰國時期的許穆夫人開始,到替父從軍花木蘭,再到宋代的穆桂英掛帥。

她們在面對國家危亡之際,不顧個人安危,一心為國家復興而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詩經》時代開始,中華民族就形成了深厚的愛國文化底蘊。

心中有國,萬裡山河皆為家;眼中有光,盛世山川繪長卷;九州方圓,青雲之志譜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