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滅亡前夕都為財政發愁,為何清末清政府還那麼有錢。《網路歷史》

在封建社會,一個王朝的滅亡或多或少都與朝廷財政危機有關。

這是因為王朝立國時間久了以後,土地兼並現象會越來越嚴重,財富會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貧富差距拉大。

失去土地的農民隻能淪為地主的佃農。

土地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國家能收的稅就變少了,財政危機也就出現了。

比如明朝的衰亡就是源於財政危機,崇禎帝打仗總缺錢,不是因為明朝沒錢,而是因為那些占據財富大頭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既不用交稅,也不肯捐錢。

但清朝就不一樣了,從政府收入來看,清朝滅亡前幾年的財政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甚至相繼突破了1億兩、2億兩、3億兩白銀大關,達到封建王朝政府財政收入的最高峰。

這就很奇怪了,鴉片戰爭以後清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數不勝數,割地賠款無數,怎麼清政府還越來越有錢了呢?

其實也是與清朝打開國門被動融入世界有關。

晚清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關稅

清朝前中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長期以來對關稅政策並沒有什麼概念。

但鴉片戰爭以後清朝被迫卷入世界浪潮,開通了數個通商口岸,關稅就成了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時,清朝的關稅已經高達4000萬兩了,比康乾盛世時整個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都高。

二、貸款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與列強的戰爭是勝少敗多,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賠款加利息高達時十幾億兩。

清政府自然掏不出這麼多錢,隻能將各種稅收項目和鐵路運輸抵押出去。

但國家還要運轉,花錢的地方還有很多,而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不缺的就是錢。

清政府就到處跟銀行借款,今天借英國的錢還給法國,明天再借法國的錢還給俄國。

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也是向外國銀行借款充軍費。

但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無法長久,指不定哪天就陷入債務危機了。

三、賦稅

賦稅是以農為本的封建王朝稅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雖然康熙帝當朝時宣佈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沒說不能加別的稅項啊。

光厘金《商業稅的一種》一項就逾千萬兩,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厘金收得1631萬兩白銀,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厘金收入暴漲到4318萬兩白銀。

而百姓承擔的稅項就更多了,田稅、糧稅、鹽稅這些基本的就不說了,過分的是衣食住行幾乎都要捐稅,『花捐』『茶捐』『剃發捐』『煙酒捐』『河捐』『車捐』等等各種名目琳瑯滿目。

苛捐雜稅之多,曠古爍今。

不過清政府雖然財政收入很多,但財政支出更多。

清末朝廷財政其實一直是赤字狀態,每年的赤字都高達數千萬兩。

清亡後民國政府接手國庫時,發現國庫僅剩10個銀元,可見清朝的滅亡是歷史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