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樂善好友,《誥封宜人黃氏墓表》雲:『卓吾樂善好友,戶外履常滿,宜人晝夜治具無倦容。
卓吾輕財好施,不問有餘,悉以拯人之急,宜人脫耳推食無難色』。
有人說李贄無交友,李贄撰《李生十交文》予以反駁,說『餘交最廣』。
『其最切為酒食之交,其次為市井之交……其三為遨遊之交,其次為坐談之交。
……技能可人,則有若琴師、射士、棋局、畫工其人焉。
術數相將,則有若天文、地理、星歷、占卜其人焉。
其中達士高人,未可即得,但其技精,則其神王,決非拘牽齷齪,卑卑瑣瑣之徒所能到也。
聊以之遊,不令人心神俱爽,賢於按籍索古,談道德,說仁義乎?
以至文墨之交,骨肉之交,心膽之交,生死之交,所交不一人而足也。
何可謂餘無交?
又何可遽以一人索餘之交也哉『。
①李贄所交朋友三教九流,包括『茍能遊心於翰墨,蜚聲於文苑,能自馳騁,不落蹊徑,亦可適以共老也』,和琴師、射士、棋局、畫工、術數相將若天文、地理、星歷、占卜等。
李贄自己也說:『餘自幼寡交,少知遊』。
②『愛書史,不樂與俗人接』,③『故自壯至老,無有親賓往來之擾,得以一意讀書』。
④李贄與泉州士大夫的交遊中有他在晉江青陽教書時結識的莊用晦、莊國禎、莊履豐等。
在南京刑部員外郎任上,與永春顏廷集、惠安黃克晦交遊,黃多次造訪李贄。
李贄到山東濟寧,時任山東左佈政使黃克贊遣吏致書問候。
李勢任姚安知府,題寫『鄉賢名宦』匾,贈24年前任姚安知府的泉州人趙恒。
李勢與俞大猷雖未謀面,但在《續焚書》、《續藏書》中論述俞大猷,表達對他的崇敬。
泉州人對李贄十分景仰,他去世後,李廷機、何喬遠、池顯方等到通州李贄墓祭拜。
蔡獻臣途經麻城,寫詩吊念李贄。
李贄的外甥蘇懋祺、侄孫林高出、宗孫、蘇大山、弘一法師等,撰祭李贄文、像贊、傳跋、誕聖行禮祝文、印跋等。
下面略加論述。
一、李贄與泉州士大夫的交遊
莊用晦、莊國楨、莊履豐
《因果錄》上卷『家奴一人』條,李卓吾曰:『餘有故人莊君顯,同其奴往收父棺。
蓋父棺為倭夷所發掘,暴露於野者,故往收之,不料二賊伏在穴傍,急而砍君顯一刀。
其奴名順陽,即抱其主,伏於穴下,而以身遮蔽刀斧。
遂連砍五十餘刀於背腿之處,終不舍,遂至死』。
莊用晦,字君顯,晉江青陽人。
好施濟急,倭寇焚掠晉江南部,用晦督練鄉兵,屢擊寇於萬石嶺、振南橋等處。
寇劫其父屍要贖,用賓偕兄弟率家僮暨鄉兵,往雙溪口搗寇巢,連破十三寨。
用晦往收父屍,殺寇首三顆,因力不支而斃,仆亦殉。
郡守旌之曰『孝比黃香,忠繼許遠』。
李贄與莊用晦關系密切,李贄稱其雲:『餘有故人莊君顯』。
贊揚君顯猶為父死,順陽及能代主求死,『予恐其湮沒而無聞也,故附記之於此』。
李贄20歲開始外出謀生,曾在晉江青陽教書,結識青陽莊君顯及其他莊姓友人。
⑤莊純夫為莊君顯次子。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君顯死難後,李贄攜其子赴任官所讀書並妻以女。
李贄之妻黃宜人去世後,其友人晉江莊國禎、莊履豐為耿定力撰《誥封黃宜人墓表》書丹、篆額。
萬歷十六年(1588年)閏六月初三日,李贄之妻黃宜人在泉州逝世,時李贄及其婿莊純夫均在湖北麻城,由其女料理喪事。
李贄聞訃約在七月間,他撰寫《哭黃宜人》五言絕句六首,《憶黃宜人》二首,寫黃宜人墓碑碑文交莊純夫帶回鐫石。
碑文:
卓吾老子書
明封宜人李卓
吾妻黃氏之墓
萬歷戊子婿莊純甫上。
時耿定力任福建提學按察司副使,對黃宜人的喪葬十分關心,撰《誥封宜人黃氏墓表》,並撥銀8兩,給莊純夫為鐫石助葬之資。
《墓表》由賜進士第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江西兼理軍務、前奉敕提督江西學政按察司副使、工科右給事中眷生莊國禎書丹。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國史修撰、翰林郎充經筵官管理起居註、前纂修會典眷生莊履豐篆額。
莊國禎,字君社,晉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授會稽令,署山陰。
以卓異,拜戶科給事中,轉工科。
出為浙江按察僉事,遷江西參議,廣西副使,改江西學政,遷廣東參政、廣東按察使、雲南右佈政,轉江西左佈政、右都禦史,巡撫江西,南京刑部左侍郎,改北戶部。
他器度端凝,寬和嚴整,樂道人善、卒年70。
莊履豐,字中熙,晉江人,萬歷五年(1577年)進士,授翰林編修。
重修《會典》成,轉修撰,尋,註題起居,充經筵官。
他天性至孝,才具敏贍,每有撰述,不勞草創而焦氣飚起,巧思勃發,著有《梅谷集》。
顏廷榘
隆慶五年(1571年),李贄在南京刑部員外郎任上,偕陸中崔訪時遊南京的顏廷集。
顏廷集有《李卓吾、陸中崔二法曹枉顧,即席志言二首》:
幕府慚咨議,閑門鳥雀經。
忽傳畫省客,共指少微星。
掃地高軒過,掛懷雙眼青。
春蔬猶可供,不飯任同醒。
其一。
一從為吏隱,猶自揖將軍。
豈期今夜月,復誦往時文。
驛路經三晉,征袍帶五音。
那堪分手處,花落又紛紛。
其二。
⑥
顏廷榘,字范卿,自號贅翁、陋巷生、桃源漁人,永春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貢生,授九江府通判,時有兵民糾紛,他秉公處斷,遂得罪上司,降泰寧都司斷事。
後遷岷王府長史,輔導匡正,王甚重之。
久之,棄歸。
年七十餘,縱遊海內名山,留詩紀勝。
其詩律既工,復字書遒美,求者踵至。
年九十三卒。
著有《匡廬倡和集》、《楚遊草》、《燕南寓稿》、《叢桂堂全集》、《杜律意箋》等。
黃克晦
隆慶五年(1571年),李贄在南京刑部員外郎任上,黃克晦到南京訪李贄,有《春日同陳山人、李比部、黃參軍重過太平堤》詩一首:
湖上經過遍,重來興自賒。
半堤入春水,數裡出桃花。
舉首憐山色,低頭惜草芽。
誰言遊客子,處處可忘家。
臨別,黃克晦有《留別李宏甫比部四首》:
一別五寒暑,相逢隔歲年。
東風白門道,兩屐亂山巔。
愁盡深杯裡,心生短燭前。
懷歸無日夜,分袂轉堪憐。
其一。
君惜太行山,十年獨往還。
風塵增卓犖,貧病任間關。
劍許龍俱直,文欣雉有斑。
白雲時自嘯,明月可能攀。
其二。
郎署欣相見,分明異昔時。
一心曾不著,萬事已無為。
簷月閑閑去,山風步步吹。
何言松柏性,隻與雪霜宜。
其三。
僦屋龍山下,開軒對我吟。
江雲低夜半,花雨過春深。
倚樹偏鄰玉,披裘豈愛金。
平生離別淚,為我一沾襟。
其四。
萬歷五年(1577年),李贄由南京刑部郎中出任雲南姚安知府,黃克晦有《聞李比部宏甫出守姚安寄詩以別》:
朝日出東海,殘雪明階墀。
聞君分半竹,出守西南陲。
君當遠行邁,相見未有期。
長江入南楚,絕徼經羅施。
道塗豈不惡,林箐猴猿悲。
自古漢吏尊,負弩竟前馳。
學道日已深,政化今在茲。
聞君平生言,守道貴不移。
吾兄有女郎,不愧梁鴻妻。
一官二十載,身無千裡資。
盡室向天外,黽勉誰為攜。
昆明亦自美,春草冬萋萋。
安得乘風飚,就君池上棲。
明月獨徘徊,夜色何慘淒。
⑦
萬歷十七年秋,黃克晦將遊河南嵩山少林寺,時李贄寓居湖北麻城龍湖芝佛院,特來相訪。
黃克晦,字孔昭,號吾野,惠安崇武人。
少時客居永春,以資識沉慧,得到當地士人賞識。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陷崇武城,吾野之兄遇難。
倭退,奉母遷居泉州,與名流結社吟詩。
後出遊武夷,泛彭蠡,登嵩、衡、泰岱,歷齊、晉、吳、楚、燕、趙,先後結集《金陵稿》、《匡廬集》、《北遊草》、《薊州吟》、《宛城集》、《西山唱和集》、《觀風錄》、《五羊草》等。
他的詩文『情以景生,語必自鑄,氣完而神定,色渾而味永』。
萬歷十八年(1590年)卒,年66,葬於泉州鳳凰山麓,後人為其立祠福州烏石山。
黃克晦多次造訪李贄,贈李贄詩達13首之多,遺憾的是在《李贄文集》中找不到李贄與黃克晦唱和的詩或信,隻在萬歷十七年《又與焦弱侯》信中談到黃生,雲:
黃生過此,聞其自京師往長蘆抽豐,復跟長蘆長官別赴新任。
至九江,遇一顯者,乃舍舊從新,隨轉而北,沖風冒寒,不顧年老生死。
既到麻城,見我言曰:『我欲遊嵩、少,彼顯者亦欲遊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
然顯者俟我於城中,勢不能一宿。
回日當復道此,道此則多聚三五日而別,茲卒卒誠難割舍雲』。
其言如此,其情何如?
我揣其中實為林汝寧好一口食難割舍耳。
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茲尚未厭足,如餓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為遊嵩、少。
夫以遊嵩、少藏林汝寧之抽豐來賺我;又恐林汝寧之疑其為再尋已也,復以舍不得李卓老,當再來訪李卓老,以賺林汝寧,名利兩得,身行俱全。
我與林汝寧幾皆在其術中而不悟矣,可不謂巧乎!今之道學,何以異此!⑧
信中所雲黃生即黃克晦,林汝寧即林雲程。
林雲程,字登卿,晉江人。
他自少年則留意詞賦之業,既紆組綬,交遊諸公卿,所從遊詞客,則吳中張伯起、句章沈明臣、裡中黃克晦及諸名流勝選,率以風雅推讓之。
他蒞政以便民,家居厚德物,古意宅心,為鄉邦模楷者五十餘年。
雲程所歷官,兩為通、宿知州,兩為南北曹郎,兩為九江、汝寧郡太守,故稱林汝寧。
⑨
李贄說,黃生自京往長蘆抽豐。
抽豐乃乞助於有餘者。
林汝寧向者三任,黃生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鄙視黃生『如餓狗思想隔日屎』。
為什麼李贄對黃克晦有那麼深的成見呢?
黃克晦人稱黃山人。
李贄認為』今之所謂聖人者,其與今之所謂山人者也……名為山人,而人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關於李贄非議山人黃克晦的原因,陳存廣先生認為原因有三:一是道趣不同。
黃意在求『美』,以達『真』『善』。
李則首重『真』情,然後求『善』與『美』;二是境遇變異。
在對待張居正的態度上,李擁張,稱他為『宰相之傑』。
黃雖未直接介入政爭,但他親近的官紳朋友,卻大都持反張的態度;三是倉促誤解。
兩人已多年不見,此時李贄正處在生活、思想最困難時期。
而黃卻『沖風冒寒,不顧年老生死』,欲與顯者遊嵩、少,行色匆匆,不能一宿。
李贄認為黃實為兩頭『賺』人,而非遊嵩、少,遂使黃蒙上不白之冤。
⑩
陳桂炳先生認為,李贄非議黃克晦的深層原因在於哲學思想上的分岐。
李贄的哲學思想既尊儒又反儒,而黃克晦是尊儒而不反儒。
⑪
趙恒
萬歷五年(1577年),李贄由南京刑部郎中出任雲南姚安知府,萬歷八年離任。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泉州人趙恒以郎中出任姚安知府。
是年,李贄在京參加會試,不第。
李贄任姚安知府晚趙恒任姚安知府24年,他崇敬趙恒,題寫『鄉賢名宦』匾,匾寬1.88米,高0.72米,橫書,上款直書『特峰趙公德政』,下款署『雲南姚安軍民府知府李贄立』。
是匾題寫於萬歷五年至八年任姚安知府期間。
匾原掛於泉州西街甲第巷趙氏宗祠。
趙恒,字志貞,號特峰,泉州人。
嘉靖十七年(1538年)舉進士,授袁州督學使,遷國子監丞,尋改南中辟雍,遷南戶部江西司主事,復遷工部員外,尋遷南戶部雲南郎中。
恒居郎署聲籍甚,卒以鯁介無援,遷浙江鹽運司同知,未幾,擢守姚安。
在姚安,聽訟明,決曲直。
姚故雜吏俗,狃謠僻,恒為定婚娶之禮。
郡介大理、楚雄、雲南之交,諸采辦、鑄造、齎運紛錯,恒請閉巖石、嚴官署鑄銅之禁,卒伍間並獲息肩。
居九月乞養,士民攀轅載道,已生祠之名宦。
裡居度門,覃思著述,秉燭讀書,年94卒。
著有《莊子涉筆》、《史記涉筆與錄疑》、《忠愛堂稿》、《經濟錄抄》、《文集》等。
黃克纘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李贄到山東濟寧,時任山東左佈政使黃克纘,遣吏致書及禮物問候李贄。
其《柬李卓吾》雲:
某生也晚,嘗從鄉薦紳聞老先生二千石五馬而隱於禪宗法門,聞其所論著,乎軼大士如來而上之,出其餘緒,猶能上下古今,貫穿史冊,類為《藏書》,托之褒貶,使操觚之士,奉為司南,信靈根之最慧,而秀氣之獨鐘者也。
某於佛氏之教,素未窺其藩籬。
然於老先生則已知其為高士而私竊響往之也。
守土東藩,聞道駕客遊河漕劉先生,所至人相遇,正不必論出世用世,惟道之符,即九列為空門,三臺為凈室可也。
辱在地主,無能恭承至論,則托之吏人獻其一芹,亦知餮元氣,吸日輪者無藉於此。
倘而可為從諸弟子具蔬菜之供乎?
仰於炤納,不任神馳。
⑫
信中對李贄甚為恭敬,認為李贄有關佛教的論著『駸駸乎軼大士、如來而上之』。
《藏書》『能上下古今,貫穿史冊』,『使操觚之士奉為司南』。
稱李贄為至人,即有至德之人。
認為至人相遇不必論出世用世。
黃克纘(1543一1634年),字紹夫,號鐘梅,晉江梅林《今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人。
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出任壽州知州。
歷任刑部員外郎、江西贛州太守、四川提督學政、四川提學副使、湖廣左參議、山東右佈政使、山東左佈政使、右副都督禦史、巡撫山東兼任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參贊南京機務、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有五部尚書之稱。
經歷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有『安邦固本』之譽。
《明史》為之立傳,崇禎皇帝賜聯表彰其德行,雲『介石宏獻,不愧四朝元老;端忠亮節,允惟一代名臣』。
黃克纘生活在晚明時代,經歷張居正風波、礦稅風波、陳用賓風波、挺擊案風波、紅丸案風波、移宮案風波、魏忠賢風波、遼寧經略風波、舉薦風波。
他為人『處君子而不求同,遇小人而自為異』,他『有乾惕之心』達到『入乎無忌憚』的思想境界;為官『既不黨同伐異,也不隨波逐流,凡事據理力爭,兩不依附』,『當官不避難,立朝不樹黨,任事不顧私』,『知有國不知有身,知有君父不知有功名』;他清廉,競以『三千金家產為羞』;他『雅善聲律』,『矧詩歌大推雅至,字字悅心』,又善書法,『短幅、細書、章草,法殊遒媚多致』。
著有《數馬集》、《杞憂疏稿》、《百氏繩愆》、《性理集解》、《春秋輯要》等。
俞大猷
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晉江人,生於弘治十七年(1504年),卒於萬歷八年(1580年),年七十七。
俞大猷去世時李贄54歲,在姚安知府任上。
從現有資料看,他們未曾謀面,李勢對俞大猷十分崇敬。
《續焚書》卷4《追述潘見泉先生往會因由付其兒參將》雲:
見泉者,佳公子,喜讀書,尤好武事,不知在日曾與俞虛江、戚南塘二老遊不。
此二老者,固嘉、隆間赫赫著聞,而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
今恨無此二老耳,吾將以此二老者望於賢郎,不知見泉兄以為可否?
《續藏書》卷14《太保梁武壯公》雲:
餘所見有俞大猷、戚繼光,所聞有周尚文、郭琥,皆具將材。
《續藏書》卷14《都督俞公》雲:
大猷為將,事先必周慮萬全。
既事,往往為善後長久之畫。
為人易簡,無町畦。
而有容善忍,以忠厚自任,重然諾。
功則稱人,罪則稱己……禮佈衣士為上賓。
平生蒞官誓眾,陳師鞠旅,一決於理。
李贄說俞大猷是『嘉隆間赫赫著聞,而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是『將材』。
其為將『事必周慮萬全』,『為人易簡』,有『以忠厚之任』,『功則稱人,罪則稱己』,『禮佈衣士為上賓』的優良品德。
二、泉州人對李贄的景仰
泉州人對李贄十分景仰,或到通州李贄墓祭拜,或寫詩吊念,或寫祭文、像贊、傳跋、印跋篆行禮祝文等。
李廷機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李廷機奉召入京,道出通州,撰《祭李卓吾文》到李贄墓祭奠。
稱李贄『博學宏覽,貞心苦行』,『端方介潔,超然世味之外』,『真君子、真道學』,『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凈無欲』。
《祭李卓吾文》雲:
萬歷癸卯秋,餘奉召入京,道出通州,聞卓吾李先生墓在焉。
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告之曰:
於乎!先生博學宏覽,貞心苦行。
當其廣文儀署留曹郡守之歷,端方介潔,超然世味之外,竊謂之真君子、真道學,於程朱乎何愧。
及其歸休,晚歲愈刊落愈脫化,乃入於禪。
黃州之門,教不擇施,家藏之書,論多創建,即餘不能無疑,況不知先生者乎?
然而心胸廓八紜,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凈無欲,先生有焉。
蓋吾鄉多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內如先生者亦少矣,況有口竺乾而其人猶然聲色勢利中人者,視先生何如哉!餘獨惜先生不少濡忍以俟天定,而識者謂先生固輕死生。
先生死矣,其精神終不磨滅也。
餘因思劉元城先生有『舉頭迎白刃,一似斬春風』之句,是可以證先生者。
死生交情,寄此一觴。
先生有知,來格來享。
⑬
李廷機,字亦張,號九我,泉州人。
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累遷洗馬兼修撰,侍光宗東宮講學,遷左庶子直講經筵,尋為祭酒。
以整齊嚴肅約士,改南京吏部右侍郎,兼攝戶工二部,綜理精密,事事修治。
三十五年,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機務。
李廷機為官清廉,秉性剛直,遭權貴群小的誣陷,曾多次稱疾杜門,上疏求退,至摒居荒廟。
四十年,辭歸,加太子太保。
卒年七十五,贈少保謚文節,特祠祀學宮。
著有《李文節先生文集》、《四書臆說》、《春秋講章》、《性理》等。
池顯方
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同安池顯方《通州謁李宏父墓二首》:
文章經兩厄,天地竟孤行。
間氣一男子,終身為友生。
松楸存冷色,碑碣澹浮名。
馬史亦人傑,依依見古情。
其一。
半生交宇內,緣乃在玄州。
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
世人伺喜怒,大道任恩仇。
我亦尋知己,至今猶未休。
⑭
池顯方,字直夫,號玉屏子,明同安廈門人。
初受知於撫軍南居益。
海內名輩董其昌、黃道周、何喬遠、蔡復一、曹學全,皆折節樂與交。
喜山水,嘗陟武夷,遊秦淮,登泰岱。
工詩文,林孕昌稱其『冰璞枯骨,畔幅坊身,學紹書湘,韻高白雪,卓爾不可一世』
池顯方仰慕李贄,因喜愛李贄《說書》而仿之,作《說書》。
有《讀李宏父焚書》詩曰:
廿載功名換袈裟,一個女孩寄別家。
楚黃龍湖聊托足,焚書幾部是生涯。
麻城女子通禪札,世間男兒皆妒殺。
怒罵本要玉成他,誰知藉此相傾軋。
行年七十無知己,世人不恥先生恥。
金刀三寸斬春風,天下聞說半驚死。
師子慧可歸得好,一番魔高一番道。
蚊蟲終日鉆鐵牛,不見鐵牛生嗔懊。
⑮
著有《晃巖集》、《南參集》、《玉屏集》、《澹遠詩集》、《李杜詩選》。
何喬遠
天啟四年(1624年),何喬遠過通州,祭李贄墓。
撰《祭李禿翁文》雲:
維天啟四年正月二十八日,何喬遠以予告南還,憩於通州,敬謁李卓吾先生之墓而告之文曰:嗚呼!公有莊周之才,公孫龍之辯,四海雖大,不能容公一身,橫被誣謗,死於神祠,論者謂神廟初無殺公之意,而公自輕其生,遠知公心之不然也。
公氣矯才高,心直口盡,一被誣謗,為玻為淫,囚首束腰,長跽司寇之庭,公其能乎?
公有《五死》之篇,其於身後之事若先見之矣。
遠於公生同裡,忝在後進,知公學問文章不軌正義則或有之,居公莊周、公孫龍之間,自以為知言也。
用是謁公墓而拜焉,而告公以文辭,公尚鑒之。
⑯
李禿翁即李贄。
何喬遠贊揚李贄『氣矯才高,心直口盡』,『有莊周之才,公孫龍之辯』,李贄的學問文章『居公莊周,公孫龍之間』。
感慨『四海雖大,不能容公一身,橫被誣謗,死於神祠』。
陳泗東先生說何喬遠所著《閩書》卷152,『高德上』為李贄立傳。
傳後又記上『天啟甲子』(1624年),裡人何司徒予告,道通州,登其家,為文祭之。
此祭文收入《鏡山全集》⑰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也說:何喬遠《李贊傳》 『天啟甲子,裡人何司徒口口予告,道通州,為文祭之』。
(《閩書·方外志》下卷)。
⑱199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書》標點本,《方外志》下卷查不到《李贄傳》,陳泗東先生所說《閩書》卷152《高德上》,實際上是《蓄德志》,也查不到《李贄傳》。
何喬遠《閩書》是否為李贄立傳,值得懷疑。
何喬遠,字稚孝,號匪莪,泉州人。
萬歷十四年(1588年)進士,歷官刑部主事、禮部郎中、光祿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左通政、太仆卿、南京工部右侍郎。
他為政清廉,剛直不阿,立朝持正敢言。
畢生勤於著述,著有《閩書》、《名山藏》、《皇明文征》、《鏡山全集》等。
蔡獻臣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蔡獻臣出任常鎮兵備道,途經麻城,賦五絕八首,表達對李贄的景仰之情。
過麻城吊李卓吾
生前不曾面,死去憑誰語。
魂魄應歸來,此鄉不可處。
其一。
最愛讀書樂,石湖自歌哭,
誰言世界窄,不能容老禿。
其二。
老聃亦姓李,聃老卻無死。
膏火自熬煎,吾徒非耶是。
其三。
本是出世人,而談世間事。
出世與世間,兩者將無異。
其四。
聖主遲留意,未必欲死君。
剛心降不盡,垂白甘喪元。
其五。
君著五死篇,欲死不知己。
臨當別頸時,畢竟逍遙是。
其六。
藏書故可焚,焚書故可藏。
流派自莊周,知非書荒唐。
其七。
生不逼人惡,沒亦誰人憐。
此老千年後,奇文當必傳。
其八。
⑲
蔡獻臣,字國體,號虛臺,別號直心居士,金門人。
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歷任兵部職方主事、禮部主客郎中,禮部儀制司郎中、常鎮參政、湖廣按察使、浙江督學,光祿寺少卿等。
他抗疏請定國位,忠愛懇切,言人所不敢言,削秩罷歸,百姓遮留,立祠屍祀。
樹德於鄉,修海豐莊田。
著有《四書合單講義》、《清白堂稿》、《仕學·潛學·講義》等。
蘇懋祺
蘇懋祺《祭卓吾母舅文》:
吾舅捐墳墓,舍家室而問道訪友,不啻饑渴。
其結撰心口明決,暢其中之所欲言,至開人世不敢開之口。
其負重名以此,其獲重禍亦以此。
蘇懋祺(1571一一1620年),字子迪。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舉人,授長汀教諭。
丁艱,起補樂亭,遷新河令。
值遼陽新破,征兵征餉之使,絡繹四出,捐俸助費以更生民用。
未逾年,七登麓剡,以疾卒於官。
⑳
蘇懋祺為李贄外甥,其父蘇存淑,字世與,別號艾齋,世居儒林裡之燕支巷,『稟學於李白齋,公器之,字以女,是為李孺人,即世所稱李卓吾先生之妹也』。
『蘇母者,蘇君子迪、子介之母也。
兩君以才名聞裡中,人睹其少年,善屬詞,相次而掇賢科,呼為二蘇,因稱之曰大小蘇雲……李孺人女流中之賢也…孺人李姓,父白齋公,世所稱李卓吾先生者其兄也』㉑蘇懋祺撰《祭卓吾母舅文》贊揚李贄『暢所欲言』『開世人不敢開之言』,故獲重罪。
林高出
乾隆年間(1736-1795年),裔孫林高出撰《八世卓吾公諱贄像贊》:
公在稚齡,嶄然表異。
觀其論辯,群占偉器。
玉美琳瑯,馬稱騏驥。
六籍繁富,光焰乘志。
迨守姚安,龍湖讖字。
未幾掛冠,塵俗脫離。
儒行墨名,元《玄》談是事。
三教同歸,惟公兼治。
雖招時忌,俯仰無愧。
象山後身,姚江品奏。
㉒
贊揚李贄少年時就表現出與眾不同。
其著作繁富,兼治三教,光焰乘志。
雖然遭遇時人之議,但他無愧是個偉大的思想家。
嘉慶九年(1804年),侄孫林高出寫《老房八世祖伯鄉進士姚安郡守名宦鄉賢卓吾公傳並跋》,其跋雲:
侄孫出曾讀李文貞先生《重修泉州府學記》,有雲:『夫泉僻處海濱,為九州風氣裔末,然虛齋以經解,錦泉、晉江以制舉,李贄以橫議,天下皆靡然宗之』。
則祖伯之為祖伯,其見不同,又何如也。
出於是益概然想見其為人!嘉慶甲子九年冬又跋。
㉓
宗孫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卓吾祖伯誕辰祠中行禮祝文式》:
維光緒××年歲次××十月朔越二十六日××,主祭孫××、××、X,直祭孫××等,謹以清酌、蔬果、金楮之儀,奠告於明中憲大夫祖伯卓吾先生之靈曰:
昔吾夫子刪定之外,特修《春秋》。
後世因之,遂多討搜。
漢推班馬,五代稱歐。
三國陳壽,北朝魏修。
唐宋以後,雜操紛投。
下及元明,更多謬尤。
惟公振刷,積歲校錐。
遂成《藏書》,手眼高道。
前掩後代,後俟孰儔?
×等恭列宗孫,值茲誕辰,恭具薄酌,祗薦蔬羞。
望公下降,暫此停留。
俾我宗孫,寡其衍尤。
尚饗!㉔
表達了他們對李贄的景仰。
清同治年間(1862一1874年),李贄故居修繕時出土『李贄』、『卓吾』二印,為泉州人蘇大山先生收藏。
蘇喜甚,特作一跋刊其上:『先生之筆先生舌,先生之文先生血,三百餘年土不嚙,何殺兮名不滅』。
㉕
1940年,弘一法師在泉州,曾為李贄的畫像題贊雲:『由儒入釋,徹悟禪機;清源毓秀,千古崔嵬』。
表示對李贄的崇敬。
㉖
註釋:
①李贄:《李生十交文》,《焚書》卷3。
②李贄:《豫約·早晚守塔》,《焚書》卷4。
③李贄:《釋子須知序》,《續焚書》卷2
④李贄:《讀書樂並序》,《焚書》卷6。
⑤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一22頁。
⑥顏廷渠:《叢桂堂詩集》卷3。
⑦黃克晦詩,見《吾野詩集》卷3、卷1。
⑧李贄:《又與焦弱侯》,《焚書》卷2。
⑨何喬遠:《閩書》卷86,《英舊志·縉紳·晉江縣》。
⑩陳存廣:《李贄非議『山人』與黃生其人—李贄思想研究中應澄清的一個是非與誤解交叉問題》,張建業、許在全主編:《李贄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318頁。
⑪陳桂炳:《明代泉州佈衣詩人黃克晦與李贄關系新探》,張建業主編:《李贄論叢》,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
⑫黃克纘:《柬李卓吾》,《數馬集》卷32,《書》。
⑬李廷機:《祭李卓吾文》,《李文節先生文集》卷25。
⑭池顯方:《晃巖集》卷4。
⑮池顯方:《晃巖集》卷3。
⑯何喬遠《鏡山全集》卷65,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1頁。
⑰陳泗東:《李贄家世新考》,張建業、許在全主編:《李贄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頁。
⑱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頁。
⑲蔡獻臣:《過麻城吊李卓吾》,《清白堂稿》卷12。
⑳道光《晉江縣志》卷44,《人物志·宦績》。
㉑李光縉:《景璧集》卷14,《封君艾齋蘇先生傳》;卷14,《蘇母李孺人傳》。
㉒泉州《清源林李宗譜草創》,《像贊略》。
㉓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第二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20頁。
㉔《南安榕橋李氏族譜志略》,轉引自王國鈞主編:《李贄與南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版,第261頁。
㉕王洪濤:《晚蠶集》,華星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頁。
㉖傅金星:《泉山采璞》,閩南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230頁。
《原載《閩南》2016年第1期》
本文選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叢書《李玉昆文史類稿》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得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