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其實是『翻版』。
然而,後來的『翻版』卻遠比『原版』要出名。
下面,我們來盤點這些『翻版』比『原版』出名的事件,大家看看哪一件最為相似:
一、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VS張儀『流產』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客觀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戰略很早已經出現了。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實行『尊王攘夷』戰略,以尊奉日漸衰微周王室來號令天下,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
後來,在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在秦惠王時期,張儀曾為秦國如何擴提出這樣的建議:先攻取東周,然後以周王室名義征伐天下。
但秦惠王最終還是聽取了另一個大臣司馬錯的建議,先取蜀地,這導致本來應該提前上演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流產了。
最終這場大戲一直延後到東漢末年時候,曹操趁亂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以皇帝名義征伐群雄,最終統一了北方,建立了霸業。
二、李世民『天可汗』VS楊堅『聖人可汗』
提起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大家耳熟能詳。
李世民在任期間,天下太平,四方賓服,甚至周邊的胡族也認可他的統治。
李世民除了為中原的帝王外,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天可汗』,這是巨大的榮耀。
但其實他並不是第一個為其他民族所認可的中原『可汗』,在他之前,隋文帝楊堅就因文治武功被周邊民族推舉為『聖人可汗』。
楊堅對突厥的打擊、分化尤為有效,使到強大的突厥被分化為東西突厥,對中原的威脅大大減弱,對後來李世民活捉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徹底摧毀突厥的威脅打下堅實基礎。
楊堅的貢獻還不僅於此,他統一和穩定天下,積極發展生產,建立科舉制度等,開創了『開皇之治』,比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也不遜色多少。
三、趙匡胤『黃袍加身』VS郭威『黃旗加身』
歷史上,『黃袍加身』這個故事深入人心。
然而,這個絕對為翻版,因為就在『黃袍加身』的十年前左右,就發生一宗『黃旗加身』事件,這件事中趙匡胤是參與者,但是一個小配角,而主角就是後周太祖郭威。
五代是一個講『拳頭』大小時代。
誰的拳頭硬誰就做皇帝。
郭威就是行伍出身。
他當時擔任後漢的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整個河北地區都是他的勢力范圍。
正是由於他的勢力太大,受到當時皇帝劉承祐猜忌。
劉承祐將郭威留在都城的全家殺掉,郭威被迫造反,並且很快就打到開封。
劉承祐被亂兵殺死。
但郭威為了穩住局勢,暫時不稱帝。
後來,在一次帶兵出征過程中,在澶州發生兵變,將士將黃旗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了皇帝,郭威就這樣建立了後周。
想不到十年後,當時的小配角趙匡胤抄襲郭威了,但有了一點『進步』,由『黃旗』變成了『黃袍』,取代了郭威建立的後周。
四、北宋『靖康之恥』VS後晉『亡國受辱』
在中國歷史上,『靖康之恥』應該是中華文明最為恥辱的歷史事件之一,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在內一眾王公貴族、妃嬪公主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都被俘北上,成為階下囚,很多妃嬪公主更是慘不忍睹。
北宋軍事上的積貧積弱,很大程度是由於北方沒有了幽雲十六州作為屏障,對防守遊牧民族產生積極不利的影響。
而幽雲十六州的丟失和後晉建立者石敬瑭有很大關系,他為做中原皇帝,割去這塊戰略要地給契丹爭取其支持。
諷刺的是,他的後晉才傳第二代就被契丹滅,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了幽雲十六州北方緩沖地帶。
後晉的二代皇帝石崇貴雖然有骨氣,但最終還是亡國受辱,全族被俘北上,最終客死異鄉。
更意想不到的是,兩百年後北宋兩個中原帝王和他享受一樣的『待遇』。
五、主父偃的『推恩令』VS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提起『推恩令』,大家就想起漢武帝和主父偃,普遍認為『推恩令』是歷史最無解的『陽謀』之一。
但其實『推恩令』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自漢朝建立以來,幾代人積累而成。
在漢文帝時期,削藩已經是一個熱門的政治問題,名士賈誼就直指諸侯王對西漢政治的危害,認為『疏者必危,親者必亂』。
他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將原來各諸侯王的地再細化分封,從而達到削弱分散的目的,這樣威脅就大大減少。
漢文帝和漢景帝基本也是采取這一策略,逐步打壓了各諸侯王、拆解他們的封地。
到漢武帝時候,主父偃因勢利導,在賈誼的策略基礎上,向漢武帝推出舉世無雙的『推恩令』,規定了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自此,各諸侯王隻有數縣之地,再也無力對抗中央。
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戰略終於全面得到貫徹落實,這個政策對漢朝鞏固中央統治起到極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