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國慶節,人們紛紛為了共和國的豐功偉績而獻禮、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獻上祝福。
此時,十四億人民的心齊聚在一起,為同一件事而慶祝。
這是一個展現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盛事。
對於多數人來說,國慶是一個現代概念,與中秋、端午等民族節日有所不同。
但是,中國的國慶具有獨特的深厚的歷史底蘊,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可以說,不同的隻是國家慶祝的日期和形式發生了改變,相同的卻是其精神內涵。
追根溯源,去了解古代的那些普天同慶之典,品味今天與歷史的共鳴。
周朝的國慶——詩經中的慶典
其實周朝也有類似的慶典,《詩經》中即就有祭神日祈年的記載。
《小雅·甫田》專門描寫了貴族帶領農民祭祀神祗、慶祝豐收的場景:『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農夫之慶。
琴瑟擊鼓,以禦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這裡主要從祭神形式、緣由和內容三方面描述了這場慶典。
在祭祀儀式上,人們恭敬地向社稷之神、田祖農神奉上五谷美食,獻上牲畜作為犧牲品,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晉朝的國慶——國慶的概念
《辭源》記載,『國慶』一詞出現的最早紀錄是在《晉書》中。
《陸機列傳》中陸機為勸諫君主,在《五等論》中寫道:『降及亡秦,棄道任術,懲周之失,自矜其得。
尋斧始於所庇,制國昧於弱下,國慶獨享其利,主憂莫與共害。
雖速亡趨亂,不必一道,顛沛之釁,實由孤立』
陸機總結秦朝滅亡原因提到了『國慶』一詞,認為秦朝皇帝與民爭利、導致國窮民困,皇帝在國慶時擅天下之利,不能與民同利,最後導致秦朝滅亡。
這是一種中國本土的王道思想,正如《六韜》文師一篇中所說:『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上層統治者的利益要與百姓相同,才能保證國泰民安。
從一開始,『國慶』的概念就有一種普天同慶、共享盛世的內涵意義。
宋朝的國慶——開基節
宋代的國慶節叫開基節,定為每年的正月四日,是為了紀念和慶祝宋王朝的建立。
這一節日並非太祖所設,而是徽宗後期設立的一系列慶節之一。
《宋史》記載『正月四日有太祖神禦之州府宮殿行香為開基節……皆如天慶節,著為令』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後在正月四日舉行禪讓儀式,登基為皇帝。
所以正月四日便成了開基節,慶祝『開國功成之日』。
有史學家說,宋代是最早以政權建立日為國慶日的朝代。
民國的國慶——紀念武昌起義
民國建立之初,就有設立國慶日的計劃。
但是民國政府內部對於國慶日的日期有所分歧,湖北派提出了武昌首義日,廣州革命派提出了黃花崗起義日,北洋派則認為清帝遜位那日作為國慶日更好。
1912年9月20日,民國參議院討論國慶紀念日的提案,在經過議會投票後,決定以武昌首義為國慶紀念日。
自此,十月十日的『雙十節』便成為了整個民國時期,最為重要的節日。
以十月一日為國慶雖是現代的事情,但『國慶』的概念本身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他與歷史和民族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在今天國慶這個特殊日子,了解歷史上的那些國慶的概念和形式,對我們來說,也有特殊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