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萬歷十年登州戚氏』軍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戚繼光軍刀』。
圖丨登州戚氏軍刀
全刀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利刃出鞘,不知斬落了多少倭寇!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東南沿海烏雲密佈,倭寇橫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不但百姓名不聊生,就連大明帝國的統治也都受到了威脅。
面對如此危情,28歲的戚繼光臨危受命,奔赴倭患重地,擔負起抗倭重任!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重溫這位常勝將軍戚繼光抗倭的故事,去再一次感受他的智勇兼備、多謀善斷、用兵如神。
一、倭寇橫行
1528年,戚繼光出生在了山東濟寧一個叫作魯橋的小鎮上《一說祖籍安徽定遠,另一種說法山東東平》。
戚繼光出生將門,其父親是明都指揮戚景通,他對戚繼光十分嚴格,只要發現一點問題,就會嚴厲批評。
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戚繼光耳濡目染,從小便樹立了正直的人品和遠大的理想。
戚繼光年幼時風流倜儻,個性十足,同時他也很喜歡讀書,曾通讀儒經、史籍,曾在武舉會試時書寫的《答俺答策》便被作為內參,在兵部廣為流傳。
16歲時,戚繼光便繼承了祖上的職位,擔任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秩正四品,負責協理禁中警衛部隊。
戚繼光自幼立志疆場,保家衛民,在他18歲那年,便曾寫下『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如此豪言壯志,無不令人欽佩。
而其中的『海波』,指的就是當時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騷擾,其實倭寇之患自明朝初期一來便一直存在。
明朝建立之時,日本正處在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除了南北兩個朝廷之外,周圍還有許多割據勢力,他們之間經常互相爭戰,奪城掠地。
為了獲取足夠的經費,這些人暗中支持和勾結海盜、商人侵擾和擄掠為中國沿海地區,從而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
圖丨抗倭名將戚繼光
朱元璋建國之後,為了消除倭患,曾多次派使者遠赴日本,尋找對策,但沒有起到任何結果,倭患日益猖獗。
1392年,日本北朝勝利,結束南北朝對立,恢復統一,自此之後,南朝的武士、浪人以及政客們失去了依托,開始在海島上盤踞,並逐漸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
起初,日本方面為了促進與明朝之間的貿易,恢復了兩國之間的關系,並開始積極清除倭患,但在足利義教時期,中日之間的關系中斷,倭患卷土重來。
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後,中日兩國之間的勘合貿易徹底中斷,日本方面已經自顧不暇,倭患對中國沿海的侵擾開始日益嚴重。
在明朝初期,國力強盛,海軍建設發達,抵擋住了絕大部分倭寇,致使倭患未能釀成大患。
然而到了嘉靖年間,政府開始逐漸腐敗,海軍建設無人重視,甚至一些沿海富商和明朝官員為了牟取暴利,與倭寇勾結到了一起,致使倭患愈演愈烈,禍殃沿海,危及漕運。
種種原因使得倭寇的暴行變得肆無忌憚,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同時,被激怒的中國人民也都開始紛紛行動起來,與倭寇之間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自衛鬥爭!
戚繼光就是這場抗倭戰役中湧現出來的一位愛國將領,他依靠人民的力量,百餘戰未嘗遭一劫,成功解除東南沿海倭患,帶來了一方安寧。
二、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在登州衛指揮僉事職位上表現出色,『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
』受到了兵部主事計士元的推薦,同時得到了張居正的賞識。
1553年,在首輔張居正的推薦下,戚繼光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圖丨內閣首輔張居正
1555年,戚繼光又被調往浙江,負責防守寧波、紹興、臺州三郡倭患,而就在他剛剛趕赴浙江上任之際,沿海地區的倭患卻已經達到了無人能擋的地步。
來犯的是一股由53人組成的倭寇隊伍,他們自紹興一帶登陸,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短短幾天時間,便洗劫三省,攻掠二十餘處州縣。
更匪夷所思的是,這批倭寇竟深入中國腹地橫行千裡,從浙江竄入安徽、江蘇,甚至還繞著南京城轉了一圈。
要知道,當時南京是明朝的都城,周圍的駐軍更是有十幾萬人,但是在面對這支倭寇小隊時,卻無人前去清繳,令人不可思議。
最終,這批倭寇雖然被全部殲滅,但是卻令明軍損傷近4000餘人。
這起倭寇侵擾事件對戚繼光的觸動極大,在絕對兵力差距面前,幾十名倭寇竟然能夠殺傷明軍4000餘人,實屬滑天下之大稽。
這也是很多讀者朋友所感到困惑的一點,為什麼偌大的明朝,竟然打不過區區隻能夠憑借小股勢力作戰的倭寇?
究其本質,這與當時實行的『衛所』世兵制有密切聯系。
在這樣的制度下,使得許多不願參軍的人選擇了逃跑和換籍,以至於到了後期,後衛所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額,能夠參與戰鬥的士兵也是少得可憐,再加上訓練廢弛,明軍的戰鬥力就更不用說。
戚繼光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通過分析他認為,明軍格驕兵惰、紀律松弛、兵不習戰,這樣的戰鬥力與善使倭刀、重箭的倭寇比起來,差距實在太大,如不進行軍制改革,抗倭的勝算也將無從談起。
所以在他抵達山東備戰之後,便不再使用衛所制的士兵,而是立刻趕赴義烏等地招募了3000新兵,並開始親自訓練。
圖丨倭寇
在這可能會有很多讀者好奇,明朝那麼大的疆域,為什麼戚繼光偏偏要去義烏招兵呢?
其實這與他的一次『偶遇』有關。
『堂堂全浙,豈無材勇?
』戚繼光是不相信的,在一次出差途中,他碰巧看到了一場昏天黑地的械鬥。
雙方是義烏人民和鄰縣的永康人民,為了爭奪一處礦產資源的歸屬,大打出手,男女老少齊上陣,場景之壯觀,令戚繼光驚訝不已,『怎麼會有這麼勇猛的百姓?
』
而他口中所說的『勇猛百姓』,正是義烏人民,在面對『敵人』時,他們所散發出來同仇敵愾、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不正是明軍在面對倭寇時需要的精神?
所以從那之後,戚繼光便決定在義烏招兵,當然,為了保證兵源的質量,他特意制定了『四要』與『四不要』:
『四要』:
1、要標準的農名、礦工;
2、要目光有神的人;
3、要粗壯皮肉結實的人;
4、要對官府有敬畏心的人。
『四不要』:
1、不要城裡人;
2、不要40歲以上和長相白凈的人;
3、不要在官府裡當過差的人;
4、不要膽子特別小和特別大的人。
這便是最早期的『戚家軍』。
這些士兵都是當地勤勤懇懇的農民,他們大多都受過倭禍之害,這是與那些明朝士兵最根本的差別。
為了整頓軍紀,戚繼光提出並實行了『連坐制』,戰場上如果有人退縮則隊長受罰,『保國衛民』為建隊初心,經過這番改革,戚家軍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在訓練軍隊的過程中,戚繼光親赴倭寇猖獗之地,他發現,浙閩地區山陵、沼澤眾多,道路崎嶇難行,不適合大部隊開展行動。
圖丨『鴛鴦陣』圖解
為此,他又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戰鬥陣型,采用這種陣型的戰士們,好似結伴而行的鴛鴦,故被人稱為『鴛鴦陣』。
此陣靈活多變,經常使來犯倭寇無法突破,完美抑制住了對方善於遊擊作戰的優勢,對敵人造成毀滅性地打擊。
然而,有了軍隊,有了戰術,有了陣型依舊不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雙方之間的武器裝備差距頗多,這也成了戚繼光最為頭痛的問題。
到底什麼樣的武器才能夠克制倭寇的倭刀?
直到它的出現,才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這就是『戚氏軍刀』!
三、斬倭利刃——『戚氏軍刀』
明朝之後,士兵的刀法並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這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年代,顯然成為了明軍的缺陷。
不但刀法沒有得到提升,就連戰士們配備的刀具也都還停留在長刀、短刀階段,武器既短又重,實用性很低,這讓明軍在與倭寇交戰時,吃了不少苦頭。
反觀倭寇所使用的倭刀,既長又輕便,其堅硬程度不輸堅石,在使用方便的同時,殺傷力還極強。
在抗倭初期,明軍在與倭寇拼殺時,手中的武器就經常被倭寇一刀斬斷,變得赤手空拳,自然任人宰割。
兩軍作戰,拼的不隻是戰士們的個人能力,武器裝備同樣重要,戚繼光洞察到了這點。
通過對倭刀的研究,戚繼光逐漸參透了其中的奧秘,並在此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刀具的特點,改良出了一款威力不輸倭刀的戚氏軍刀。
此刀長五尺,與倭刀相差無幾,在重量上也比以前輕了許多,刀形狹長,具有優美彎弧,護手與刃的相接處裝有吞口,面長背短,可增加刀的強度,從而便於士兵們使用,使士兵再也不用擔心與倭寇拼殺時,武器被敵人斬斷。
圖丨《倭寇圖卷》
並且在刀法上,戚繼光通過大量的操練和摸索,對辛酉刀法進行改革,融入了傳統中國刀的使用技巧。
再加上當時正是苗刀刀法創立初期,多種刀法相互融合,大大提升了明軍的作戰能力,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
除此之外,狼筅也是戚家軍用來對付倭寇的又一利器,從某些方面來看,其威力並不輸戚氏軍刀。
明軍初期在與倭寇交戰時,在武器長短上吃了虧,誰的武器更長優勢就能大,為此,戚繼光便通過對礦工起義軍發明的一種類似長槍的武器,改良之後便成了狼筅。
所謂狼筅,就是將一根細長的毛竹裝上鐵槍頭,再往旁邊有直有曲地分叉上塗上毒物。
與鴛鴦陣配合使用,威力極大,常常令倭寇望而卻步,不戰而退。
為求對倭寇造成最大傷亡,戚繼光根據葡萄牙以及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了鳥銃和『佛朗機炮』。
並在軍中專門成立了配備火器的部隊『神機營』,使明軍進入到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在後續的戰鬥中,戚繼光又發明出了殺傷力能大,攜帶更為便捷的『虎蹲炮』,並推廣至全軍。
在這一系列兵器的加持下,戚家軍的戰鬥力持續飆升,倭寇們的末日也終將來臨。
四、屢戰屢勝
1、臺州之戰
1561年春,寧海之戰剛剛結束,一支近兩萬人的倭寇隊伍便直撲新河城,得知此事,戚繼光立刻派兵前往增援。
當戚繼光主力抵達新河城後發現,此處的倭寇竟然不足千人,顯然這是倭寇使用的障眼法,他們的目標不是這裡,而是臺州。
戚繼光當即便得出結論,立刻親率1500名戚家軍趕赴臺州,與一支3000餘人的倭寇隊伍在花街相遇。
圖丨倭寇侵略范圍圖
雖然戚家軍的士兵們長途跋涉、饑腸轆轆,但還是在第一時間投入了戰鬥。
在戚家軍猛烈火器的射擊下,來犯倭寇頃刻間被打得四處逃散,戚繼光找準時機,一馬當先手刃對方首領,群龍無首的倭寇們陣腳大亂,慌亂之下大批倭寇墜入瓜陵江,死傷慘重。
此役,戚家軍殲敵1000餘人,犧牲3人,取得臺州大捷,戚繼光也因此官升三等。
2、長沙之戰
1561年5月,先前寧海之戰逃跑的2000多名倭寇,聚集18艘舟船從長沙《今浙江溫嶺東南》登陸,企圖繼續擴大地盤,為長期在此地盤踞做準備。
當時戚繼光正率部駐守新河城,得知倭寇來犯,他決定聯合戚家軍水路聯軍包圍長沙之敵,將此批倭寇全部殲滅。
為了防止倭寇再次逃竄,戚繼光派小部人馬備守隘頑,切斷倭寇的海上逃生之路。
19日,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抵進長沙,下令:陳大成為正面進攻主力,丁邦彥為左翼主力,向東側突擊;樓楠為右翼主力,向西側突擊;吳成器為奇兵,迂回至長沙東南,焚燒倭船,切斷通往海上的道路。
20日,戚家軍向倭寇展開全面進攻,在水路聯軍的包夾下,倭寇匆忙應戰,結果發現根本不是戚家軍的對手,當即便奪船逃跑,亂作一團。
然而倭寇的退路早已被戚家軍截斷,為了求得一線生機,百餘名倭寇紛紛選擇跳海,被事先埋伏好的戚家軍水師全部殲滅。
此役,戚家軍殲敵3000餘人。
此後,閩、廣一帶的倭寇轉戰江西諸縣繼續作惡,戚繼光率軍前去支援,在上訪巢將敵擊退後,引軍返回浙江。
3、福建之戰
1562年,大批倭寇進犯福建,在當地倭寇的響應下,興風作浪,無惡不作。
圖丨戚家軍使用狼筅、鴛鴦陣與倭寇作戰
倭寇聲勢浩大,使得當地的官兵連連退卻,遲遲不敢進攻,見此情形,總督胡宗憲下令戚繼光率兵除倭。
1562年夏,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直撲橫嶼島。
該島是倭寇在福建境內經營多年的大本營,隔10裡淺灘與大陸相望,是一座典型的海中小島。
獨特的地形使得官兵很難直接發起進攻,『潮來成海,潮退成窪』,步兵攻打難以涉渡,水師攻打容易擱淺。
再加上倭寇經營多年,已經在島上築城建堡,想要消滅此處的倭患,談何容易?
為了找到破敵之策,戚繼光親自趕到戰場最前線,實地考察地形,最終決定采用『先定外圍,撫收脅從』的方略攻克倭寇。
八月初八,戚繼光趁海水退潮之際,率部從張灣出發,實施攻島作戰,並命水師停靠於橫嶼外洋,準備夾攻。
8時,戚繼光下令全軍出擊,各部向預定地點前進。
一聲令下,戚家軍眾戰士擺開鴛鴦陣,每人負草一捆,匍匐前進,遇到泥窪之地將用雜草填補。
對岸的倭寇早已嚴陣以待,準備趁戚家軍尚未站穩腳跟時,突施冷箭,將其殲滅,但他們低估了戚家軍的威力。
戰士登岸之後,立即展開沖鋒與倭寇廝殺,陳大成率部從山腳繞到敵人後側,進行圍攻。
倭寇不敵,大敗,此役,戚家軍殲敵近千人,同時解救被倭寇虜獲的男女共8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橫嶼島倭患消除之後,戚繼光便率部馬不停蹄地趕到牛田,此處有近萬名的倭寇,乃福建地區的倭巢之最。
戚繼光下令兵分三路,趁著黑夜行軍,待敵人松懈之際,發動突然襲擊,將倭寇的牛田老巢一舉搗毀。
此役,戚家軍斬首倭寇688顆,己方無一人犧牲。
圖丨被戚家軍俘獲的倭寇
牛田大捷之後,未被戚繼光殲滅的倭寇紛紛逃至林墩一帶,結寨據守,戚繼光乘勝追擊,於9月13日率部抵達莆田城。
為了迷惑倭寇,戚繼光並未立即組織進攻,直到次日半夜,戚家軍才趁著夜色,浩浩蕩蕩地朝著林墩殺去。
拂曉十分,戚繼光率領部隊抵達林墩附近,此時倭寇已經發現戚家軍的蹤跡,當即占領了唯一通路寧海橋,並派重兵把守。
眼看形勢不利,戚繼光當即改變部署,令一部戚家軍繼續奪橋,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從黃石大道進攻。
倭寇來不及防備,大本營被戚家軍突破,隨即陷入混亂,大部被殲。
此役,解救被倭寇虜獲的男女共2000餘人。
在之後的福清葛塘之戰中,戚家軍再殲倭寇300餘人,此時的倭寇殘黨已經成了驚弓之鳥,開始向興化一帶逃竄,戚家軍窮追不舍,一路狂殺,又相繼搗毀60多處倭寇據點,斬首無數。
經過幾次戰鬥之後,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家軍消滅,戚繼光率部返回浙江。
4、興化之戰
戚繼光返回浙江後,新一批的倭寇又開始蠢蠢欲動,人數日益增多,隨後襲擊了興化,興化陷落。
1953年4月,戚繼光率部前來支援,俞大猷、戚繼光、劉顯3路大軍會戰平海衛。
針對平海衛易守難攻的情況,采用了水陸合攻的戰術,次日,3路大軍相互配合,戚繼光從中路突破,左右兩軍聯合夾擊,一舉攻克平海衛。
此役,攻殲敵2200餘人,解救被虜獲的男女3000餘人,並收復被倭寇攻陷的興化府。
5、仙遊之戰
1564年2月,倭寇殘黨又集結近萬人的隊伍,向仙遊發起攻擊。
戚繼光率兵支援,在戚家軍的硬實力面前,倭寇變得不堪一擊,當即敗逃。
圖丨抗倭保家
此後,戚繼光率部窮追不舍,將此處的倭寇悉數殲滅,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福建的餘倭逃往廣東,這裡的倭患大部由俞大猷平定,至此,明朝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被平定。
1568年,在東南沿海與倭寇征戰十餘載的戚繼光,被派往北方,以此抗擊頻頻入侵的韃靼。
在戚繼光的鎮守下,北域薊門固若金湯,北蠻子無法攻入,再次立下不世之功。
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被『壓制』了多年的皇帝,決定開始清楚張居正的黨羽。
在一些大臣的諫言下,擁兵數萬,鎮守薊州長達16年的戚繼光,成為了這位青年皇帝不得不防的頭號目標。
隨後,戚繼光遭到罷免,被調往廣東,時過境遷,面對昔日的大海,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感慨不已:
『平生自許捐軀易,遙制從來報國難』
1585年,戚繼光被罷官還鄉,不久病逝家中,時年61歲,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結語
正如戚繼光當年所說的那樣,『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這一點他的確實現了,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
研發兵刃,組建軍隊,面對倭寇,同仇敵愾,屢戰屢勝,保障邊境安寧,讓那些膽敢入侵中國的侵略者們明白,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道理!
正可謂:『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裡之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