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軍交戰真的不斬來使嗎?
01
如果你真這麼想,穿越到古代,絕對活不過三集,畢竟帶兵打仗的沒幾個怕事,尤其對於弱國來說,不斬來使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話。
當然也有弱國不怕死系列,比如花剌子模國,因為滅了蒙古商隊,成吉思汗派三名使臣前去問罪,國王不僅不聽勸,還把使臣全部殺掉。
結局很明顯,蒙古鐵騎一路奔襲,攻陷花剌子模國的首都,這座兩百萬人左右的城市頓時灰飛煙滅。
除此之外,高麗曾斬殺蒙古的72名使臣,日本曾斬殺蒙古的30餘名使臣,南宋也斬殺過蒙古的數十名使臣,雖然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側面反映出,蒙古使臣確實是一個高危工作。
斬使立威的例子就更多了,如耿恭斬殺匈奴使臣,周瑜斬殺曹魏使臣,田橫斬殺漢朝使臣,目的就是斷了自己的後路,逼著士兵奮勇殺敵。
所以在古代,不管敵強敵弱,使臣本身的安全從來都沒有保障,那為何會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呢?
根據史料記載,這個『官方宣言』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國家大分裂,導致各種紛爭不斷,外交使臣的作用就很明顯了。
02
他們需要穿插於各國之間,靠嘴談心交朋友,從而實現軍事政治等層面的目的,由於剛開始沒有相關保障,楚、宋兩國卷入一場斬殺使臣的惡性事件中。
當時的楚國正處在上升期,導致楚莊王很飄,明知出使齊國必須經過宋國,但為了展示君主的霸氣,特地叮囑申舟出使時不要向宋國匯報。
這裡做下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領土意識非常強,如果外人經過本國沒有匯報,這是對國家莫大的侮辱。
估計當時申舟心中一萬個媽賣批,楚國和宋國本來就不對付,還故意挑事,明顯是把自己往火堆裡推,於是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不料楚莊王卻拍著胸脯對申舟說,你放心去,如果宋國敢殺你,我馬上帶著小弟去給你報仇。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申舟隻能硬著頭皮往前沖,臨行前把後事交代了下。
不出意外的話肯定要出意外,申舟剛到宋國邊境就被抓了,本來是個可大可小的事情,在宋國大夫華元的鼓動下,這事的性質定了,整個使團被滅。
03
楚莊王被打了臉,馬上帶著小弟去討伐宋國,連續圍困了九個月,宋國扛不住了,連忙向靠山晉國求援。
晉國國王看著宋國使臣面露難色,因為一年前,他們被楚國修理了一頓,到現在還有陰影,於是隻派出使臣去給宋國打氣。
圍困時間越來越久,宋國終於扛不住了,於是派華元去楚軍大營求和,這用意很明顯,宋國想用華元的人頭向楚國賠罪。
這裡要介紹下華元,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個刺客,他到達楚營後趁夜劫持了楚軍統帥,兩人在床上簽了停戰協議。
楚莊王最後確實同意停戰,不過並不是因為這個協議,而是楚軍長途跋涉,後勤補給消耗非常大,如果圍城時間太長,晉國或齊國來偷襲,他們也吃不消。
但楚莊王要求華元作為人質進入楚國,以保障兩國和平,『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便是源於此處。
雖然隻是潛意識裡的共識,但大部分情況下雙方都會遵守,畢竟使臣屬於稀缺資源,而且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顏面,斬殺使臣就意味著雙方不死不休,一般情況下都不會這樣幹。
老話說得好:『做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面』,如果確實點背,碰到不講武德的,那就天堂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