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謎(5)——秦趙兩國長平之戰質疑。《網路歷史》

▶▶敬請關注下一篇:峰峰的由來

秦坑殺趙卒40萬是真的嗎?

長平之戰,《史記》和諸多古籍中均有記載,無論是從戰略、戰例的實效性,還是戰爭的殘酷、無情性;無論是史學的角度,還是36計靈活使用上,歷來都使很多人關注。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規模的合圍殲滅戰,超過西方經典戰例40多年。

秦勝後,一次性坑殺趙國兵將40萬。

由於其在軍事、社會的特殊意義,歷史的真實性讓我們有責任對這一事件去偽存真,探明真相。

這一段歷史是真的嗎?

現存很多歷史疑點,致使諸多史學家對這一歷史事件產生陡生疑慮。

秦兵馬俑揭示了當時在服裝、兵器、戰略安排上的經典之術

據現代史學描述,大致意思是:公元前260年,秦國與韓趙聯軍在古上黨交戰《韓國獻上黨成為秦趙大戰的由頭,隨後為大家分析『馮亭獻上黨是為邯還是為韓,還是為秦』》,韓趙不敵,退至長平。

兩軍久戰不下,對峙近半年之久。

隨後,秦國利用反間計,誘使趙國任命趙括為將,把老將廉頗換下。

反間計見效後,白起率秦軍佯退,其實是調虎離山,誘趙括出兵追擊。

秦軍一邊堅守,一邊派兵2.5萬,形成包圍之勢。

又迅速派出500兵馬,突襲空虛的趙營,使趙軍首尾不能兼顧。

秦國聞訊,立即增兵。

秦王親自征招15歲以上青年入營開往長平,圍而不打。

趙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苦撐46天。

40多天內,饑餓交迫,竟然內部自相殺食。

趙括在無奈之下,率兵多次肉搏突圍,被亂箭穿身而亡。

兵中無帥,疲憊之軍悉數歸降。

至此,秦國大勝,一舉完勝趙國。

為進一步奪取趙國,秦攻心為上,僅僅釋放了240人回趙,傳遞兵敗消息。

趙國聞者無不驚悚,人人自危,人心、兵心頓喪殆盡。

趙國胡服騎射故事雕塑

那麼,有多少疑點令今天的邯鄲人不能信服呢?

史料證據,迷霧重重。

質疑其一:宏觀講,秦趙兩國兵員數量,根本不具備這麼多人。

據古籍人口考證,戰國七雄總人口隻有2000萬,推算趙國人口223萬,秦國600萬。

按當時兵役制度計算,趙國服兵役人數在50—60萬,秦國150——160萬之間。

質疑之二:秦趙為韓國傾巢而戰,不具備直接沖突爆發你死我活的殘酷決戰。

秦趙之戰,當時沒有決戰的可能,隻是因為韓國歸降趙國,獻上黨後,秦國到口的領地給了趙國,秦難咽惡氣,所以才起沖突,但絕不至於兩國傾全國之力一賭高下。

質疑之三:不符合軍事常理,所以不能成立。

自古以來,軍事常理一直是『十則圍之,五則殲之』之說。

按兵家常理推斷,秦國必有400——500萬兵力才能圍殲。

秦國總兵力600萬,不會傾巢而出的。

出土的兵馬俑戎裝復原圖

西安出土的兵馬俑

質疑之四:所有古籍記載,從未有40萬之說。

據名著《戰國策》所有重要人物,如白起、廉頗、平原君等,均無一提及,對此進行過任何描述。

質疑之五:兩國實力不可能導致大規模戰爭,局部戰爭可能性極大。

七雄混戰時期,國與國既有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又有經濟利益上的沖突,更有擴大疆域的擴疆野心。

在這種背景下,誰也不會傾全國之力發生大規模爭戰。

都留著一手,留著後路可退。

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了。

在人才雲集、商賈發達的重要地區,大規模戰爭根本不太可能。

西安古城樓

針對以上五點質疑,很有可能是百姓在連年戰火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背景下,帶著仇恨編纂的故事和願望而已。

經過秦國立國,霸主地位確立,為維護封建統治,為當權政治服務,而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沿襲下來的『戲說』『野史』而已,並無史實依據。

中國歷史上,根本就不乏這種誤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