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宗縣,出了這樣一位人物,他在湖北一帶為官,由於清正廉潔,勤政愛民,被稱為『襄陽竇青天』;在江浙一代為官,被稱為『江南第一好官』,他就是淑基村的竇欲峻。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三月,淑基村一戶官宦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孩,父母為他取名為竇欲峻。
竇欲峻自幼聰明好學、過目不忘,五歲能作對,十歲能作文,十六歲入州儒學,考中附生第八名,二十五歲考取乾隆乙酉選拔貢生,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選拔擔任湖北興山縣知縣,從此步入仕途。
興山縣地處萬山叢中,和四川接壤,地僻民弱,境內多是奸邪之人,訴訟頻繁,事務繁重,到過這裡的官員都說很難治理。
竇欲峻拒絕別人勸說,欣然前往。
剛剛上任,百廢待興。
竇縣令一面清理積壓的案件,一面緝拿強盜,觀察民風,考察辦事官吏。
不到幾個月,惠政於民;半年後,訴訟漸漸平息。
老百姓感恩戴德,見到竇欲峻,感嘆說:『這是我們縣的父母官呀!』
在興山縣,竇欲峻為了到鄉村辦案,往往是帶上一個仆人,背上被子,帶著糧食跟隨同去。
如果在路上遇到當地官員和老百姓,竇欲峻必定要和他們講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努力耕田種地的道理。
由於竇欲峻辦案合理,是非分明,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沒過多久,竇欲峻接到派他去采購雲南銅的命令。
將要卸任離開時,當地官員、百姓舍不得他走,一再請求他留下,夜間竟然把四面的城門都守起來,竇欲峻無法離開。
恰好西邊鄉村有人報案,竇欲峻就去查驗,他事先把公函、印鑒都放在枕頭裡,準備查驗完畢後從西鄉繞道去府衙。
當地官員、百姓們聞訊後,追著趕到,大家赤著腳拼命奔跑,他們圍著竇欲峻,跪在地上求他不要離開。
竇欲峻為此十分同情,就向太守請示留下,太守沒有同意。
官員、百姓們又去省裡請求,省裡沒有答應,他們隻好哭著回去。
後來當地人籌集了一千兩銀子,準備為竇欲峻建祠堂。
竇欲峻知道後,寄信回去安慰百姓,並阻止他們建祠堂。
買銅的任務完成後,竇欲峻回到湖北,擔任鐘祥縣知縣。
到任後,竇欲峻多次穿著便衣,暗訪民情,民間的一些小事他都要力求知道。
鐘祥縣有個人去到京城,控告自己的兒子陰謀造反。
正好慶制軍檢閱軍隊經過鐘祥縣,奉命查辦這件案子,他怕時間倉促會有變亂發生,要實行戒嚴。
竇欲峻說:『不用怕,我們縣怎麼會有這樣的事?
』隨即帶上幾個隨從,月夜單獨騎馬趕到案發地,抓起犯人來審問。
一經訊問就得到實情,原來,這個告狀的人企圖奸污兒媳婦,沒有得逞,就誣告兒子要造反。
竇欲峻嚴懲這個做父親的,了結了案子。
縣裡的人紛紛稱贊竇欲峻,說他判案非常『神明』。
後來,竇欲峻又到襄陽縣擔任知縣,他每天都是黎明時就出去辦事,三更天才回來。
除了到鄉下調查辦案和緝拿強盜外,天天坐在公堂上清理案件資料,從早到晚都不疲倦,往往幾句話就立刻能判斷清楚是非。
當時襄陽縣有好多疑難案件,沒有得到及時審理,那些被拘留來準備審訊的人,就關押在縣設立的非正式牢房裡,有時關押了百多人,由於管理缺失,經常有人餓死。
竇欲峻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這些積案,一個多月後,這些積案就清理完了,無罪的人得到釋放,那個非正式牢房就空了。
有一天,竇欲峻從鄉下審查案子回來,身邊隻有幾個隨從。
在路上,他們遇見幾十個強盜,背著贓物,拿著武器在走。
強盜們一看是官吏,又來不及避讓,就準備動武。
竇欲峻假裝詢問左右的人,這些人應該是販運商品的嗎?
隨從也機智地回答說,是的。
強盜們聽後,認為這些官員沒有識破他們,就笑著離開了。
竇欲峻隨即秘密派人到軍營,急忙調撥士兵攔截強盜,最後把這夥強盜全部抓住了。
竇欲峻在襄陽當了三年縣令,他『治盜賊,清訟獄,興學校』,為老百姓興利除弊,做了很多好事,被當地人稱為『襄陽竇青天』。
竇欲峻曾寫過一本《襄陽疑案紀略》,記錄了他在襄陽辦案的事,多人傳抄閱讀。
嘉慶二十四年已卯(1819年),憑借卓異的功績,竇欲峻得到推薦,調到別處去為官。
將要離任時,官員百姓極力挽留他,情形跟在興山縣時一樣。
竇欲峻先後又擔任了棗陽縣、黃岡縣、羅田縣三縣的知縣。
在羅田縣,竇欲峻才到任,就遇上黃梅縣發大水,沖毀河堤的事。
不久,竇欲峻又調到黃梅縣任知縣,承擔修築被沖毀的潘興口土堤。
到任後,竇欲峻和太守李樸園親臨現場,二人拉著大繩子,在泥淖中行走丈量了十多天,估算出需要國庫銀子三萬多兩。
制臺放心地對太守說,這個工程由你和竇縣令來辦理,一定錯不了。
為了更好的賑災和修築壩堤,竇欲峻把當地的鄉紳父老召集起來商量,決定征召受災的人們做工,借工程來代替賑濟。
百姓們十分高興,紛紛前來做工。
竇欲峻幹脆住在堤壩腳下,來回督促人們,一刻不得空閑。
四十多天後,堤壩就竣工了。
而竇欲峻每天操勞,胡須也白了大半。
接著,竇欲峻又帶領人們修築涵洞、堤埂、車馬路堤,還捐出自己節約的薪金開辟揚柳湖,可以灌溉幾千頃農田。
竇欲峻盡心盡力修築的大堤,歷經十多年,多次遭遇大水,卻穩固如初,老百姓受益匪淺。
由於竇欲峻在知縣任內的政績非常卓著,受到皇帝召見,並任命做江蘇鎮江府知府。
雖然竇欲峻在湖北做官十多年,錢袋裡卻沒有一點線。
上任前,他把公事、私事都辦理清楚,沒有什麼牽連,又借了旅費,才到鎮江去上任。
不久竇欲峻又擢升福建鹽道,因病請假回家。
竇欲峻回到家鄉,穿著粗佈衣裳,吃的粗糧,像平常一樣跟親戚朋友來往,天天坐在一間小樓房裡,教兩個孫子讀書,有空就穿上草鞋,拿根竹竿拐杖,在田間散步,跟農夫交談,預測天氣晴朗還是下雨。
鄉裡的人都忘記他是曾經擔任過觀察使的官員。
道光十年(1830年),竇欲峻帶著兒子竇垿北上京城。
道光十三年,皇帝在勤政殿召見竇欲峻,不久又在養心殿召見他。
道光皇帝對他說:『爾學問人品,朕所深知,浙江糧道缺,頗繁難;好為之』
到了浙江,竇欲峻又接旨調任杭嘉湖海防兵備驛政道,修復毀壞了的浙江海塘。
因成績卓著,官加一級,誥授中憲大夫。
海塘工程完成後,竇欲峻在任上無疾而終,享壽七十四歲。
竇欲峻從小就孝順友愛,淳樸忠誠,雖然生在官宦人家,卻沒有浮華氣息;好讀書,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勤儉節約,不喜歡宴會,不愛飲酒。
他在外為官多年,樸質得像個貧困的讀書人,家中的子弟,不許穿綾羅綢緞,隻能穿粗佈衣服。
竇欲峻生性耿直,絲毫不侵占挪用公款。
他在擔任襄陽知縣時,前任官員移交了一千多兩糧庫銀子給他,他命人挖了個坑埋藏起來,三年後,等到下任官員來時,他原封不動地挖出來移交。
竇欲峻為官三十年,囊空如洗,他離任興山縣知縣去省城,主仆二人,隻有一隻衣箱,一床被蓋,租船後隻剩下二兩銀子。
但只要稍有點積蓄,他總要拿出贈給鄉鄰和貧困的人。
竇欲峻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事跡在湖北、江浙一代廣為流傳。
竇欲峻去世後,士民『追思不止』『奏請從祀名宦祠』;史書亦贊揚他『規略精練,典治劇郡,咸臻淳理』。
參考書目:
1.《竇氏族譜》《承恩堂藏版咸豐癸醜年刊2000年續修版》2012年11月翻印
2.《新纂雲南通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3.《師宗史志資料》師宗縣志編纂委員會1991年
4.《竇欲峻墓表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