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引錄·安邦治國篇·撥亂反正。《網路歷史》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志·禮樂志》

【原文】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

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

【譯文】漢朝建立後,開始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安定,雖然沒有一天空閑,但高祖仍命叔孫通制定禮儀,用來端正君臣的地位。

【解讀】『撥亂反正』的『反』通『返』,化用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儒家從孔子開始就提倡德治和禮治,要求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人等各級統治者都安分守己,遵守禮制,不得僭越,以便於鞏固統治階層的地位,從而更加有效地統治人民。

《論語·憲問》中有『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同時也要求對人民『齊之以禮』,《荀子·修身》也說『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秦末漢初,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禮教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漢朝建立以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就派人重修禮儀,以正君臣之位,《漢書》將其作為撥亂反正的措施之一。

近現代,『撥亂反正』已成流行的政治術語,用以比喻治平亂世,回復正常,將國家政事導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