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尉最大,為何現在尉成了低級軍官?竟是他借鑒自日本軍銜。《網路歷史》

古代,天下軍事的最高長官,叫『太尉』,而中級軍官,反而是各種『校』。

為何現在『尉』反而成了低級軍官的名稱,而『校』成了中級軍官的名稱?

其實,這可能是清末民初,學習日本所致的一樁公案

清末軍銜:定下3級9等,但用詞與現在不同

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中國最早的軍銜制,定了三級九等這個分法。

不過軍銜不是將、校、尉,而是都統、參領、軍校。

區分級別,也不是用得上、中、少,而是正、副、協

上將 → 正都統;中將→副都統;少將→協都統

圖為清末新軍的軍帽、領章、肩章、袖章,顯然是在借鑒德國軍服設計的基礎上,保留了一定的清朝特色。

我們可以看看歷史照片裡的清末新軍,看看實際的穿戴效果。

當然,說到清末新軍軍銜軍服,又怎麼少得了北洋的那些歷史名人呢?

北洋采用『將』、『校』、『尉』的排法,其實參考的日本之將佐尉

北洋政府和『國際接軌』,沒有沿用都統、參領、軍校的用法,而是參考日本的將、佐、尉,稱之為將、校、尉。

日本人為什麼要把低級軍官稱為尉呢?

因為日本古代的官制裡,有大尉、少尉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是日本衛門府的低級官員,而『佐』是其中級官員,所以日本在設計軍銜制度的時候,就把『尉』放在了『佐』下面。

那至於日本古代,為什麼要把尉放在『佐』的下面?

這個就不清楚了,隻能猜。

猜測是學大唐,但又不想照搬,所以在名稱上稍微動了一下,就變成了這樣。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的軍銜,是『將校』、『領』、『尉』,

這個命名方法,日本風格太重,

因此不久後,又改成了將軍、都尉、軍校,分為『大』、『左』、『右』。

即:上將→大將軍,中校→左都尉,少尉→右軍校。

這有頗有漢唐的味道了,並且還原了尉比校大的歷史傳統。

1912年,北洋政府制定軍銜時,按照 “簡而有別”的原則,參照日本軍銜制定新軍銜。

為什麼參照日本呢?

因為當時日本軍銜在翻譯列強軍官職級時,已經廣泛使用。

比如《申報》在提到各國的軍官的時候,就喜歡用日本軍銜翻譯。

那麼如何與日本『有別』呢?

首先,改動日本的『大』、『中』、『少』的用法,認為『大』字不夠謙虛,改為『上』。

『將』、『尉』兩個級別沿用了日本,但『佐』字在討論時,認為這個詞有『輔佐』、『參謀』、『屬官』的意思,不太合適。

於是選出了一個『校』字,代替『佐』。

建議形成文書,送到了袁世凱那裡,並得到了袁世凱的批準,並頒佈施行,從而奠定了『將』、『校』、『尉』這個命名基礎。

近代學自日本的翻譯詞,其實很多,無論好不好,都已經用得習以為常了

這種事其實挺多的,因為日本人也用漢字,所以日本在『中西接軌』這件事情上,對中華文明圈是有一波文化反哺或者說文化影響的。

非得問,日本人翻譯得好不好?

那隻能說,有的好,有的不好,而且好不好還是見仁見智的。

但即便是不好,造成了理解上的苦難的那些,我們也沿用了,而且用到了現在,然後成為了習慣,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

比如Metaphisics,『形而上學』。

Meta-phisics,物理之上的學說,研究世界本源、存在和終極真理的學問。

你說日本學者翻譯得『形而上學』好不好?

見仁見智,但我們一直在這樣用。

比如Science翻譯成『科學』,Organization翻譯成『組織』,Class翻譯成『階級』,Society翻譯成『社會』等等,這些都是日本人翻譯,咱們沿用的。

時間向後,而人類向前,

歷史人物會離去,但歷史本身不會。

以史為鑒,照出的是千年興衰,

也是人類的未來。

都讀到這裡了,

不妨點個贊,點點『+』號關注吧!

我是麻辣歷史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