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懷恩,就是那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這個『理』,指的是『君為臣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打落牙齒和血吞』。
這些理,對於絕大部分飽受儒家倫理世代浸潤的人而言,都是不可冒犯的存在;但在仆固懷恩這樣的『蕃將』這裡,卻結結實實的碰了壁,落得個兩敗俱傷。
古代任何朝代,維護皇權、鞏固統治歷來是頭等大事。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許多個體往往被無情犧牲、舍棄,即使他是帝王、王朝的功臣,即使他面對的是史上公認的『明君』。
所以我們看到,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打天下期間豁達倜儻、用人不拘一格,但在坐天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莫須有的理由、除掉了曾經的中流砥柱;
雖說『漢之賢君,皆曰文、景』,開啟了一段盛世的漢景帝,當削藩遇阻、諸侯王舉起『誅晁錯、清君側』的輿論大旗時,他毫不猶豫地當街殺掉了自己的頭號忠臣、形同左膀右臂的晁錯;
寬厚如劉秀,對功臣也心存戒備,為此采取了『不任以吏職』的對策,給予他們崇高的地位、豐厚的待遇,但卻不賦予權力;
隋文帝楊堅開創開皇之治、堪稱一代雄主,但卻多次屠戮功臣、將領,以至於『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
到了氣勢恢宏的初唐,局面看似為之一變。
打下大唐天下的李世民,是史上少見的善待功臣的帝王,開國的文臣武將,基本都繼續被委以重任,活躍在外開疆土、內修國政的舞臺上。
但我們也會注意到,唐太宗去世前,也不能免俗地『測試』了名將李世勣一把,若不是後者政治覺悟高超,搞不好就身首異處。
而至於李世民的後人,就更不具備他的實力與心胸,甚至在大難之際仍首要考慮如何維護皇權威嚴、玩弄馭人之術。
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叛軍風頭正勁、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唐玄宗李隆基卻輕信宦官之言,隨意殺掉了久經沙場、常年帶兵的高仙芝、封常清。
隨後的唐肅宗、唐代宗時期,正是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關鍵階段,但那也是宦官參政之風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的期間,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太監幾乎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甚至可以封王拜相;唐肅宗還開創性地為宦官量身定做了『觀軍容宣慰黜陟使』這一職務,成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
而之所以產生這一現象,源於皇帝進一步掣肘、制衡武將的迫切需要。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肅、代兩帝期間,朝廷將領一邊在前線殺敵,一邊奮力應對著身後的朝廷當權者;身在前線,也許隻有性命之虞,面對後方,卻往往有身敗名裂之險。
當時幾乎所有具備影響力的將領,都或多或少遭受過宦官的迫害,而且是名氣越大、程度越嚴重,李光弼、郭子儀自然首當其沖,後者甚至遭遇了父親墳墓被魚朝恩無故刨開的巨大羞辱。
但面對這種屈辱,在實力對比、傳統觀念的雙重束縛下,絕大多數將領選擇了忍辱負重。
有著『再造大唐』之功的郭子儀,面對來自宦官的各種刁難,可謂打不還口、罵不還手,成就了一段『功高而不震主』的佳話;人稱『中興第一』的李光弼,因為不滿魚朝恩、程元振的陷害,拖延救援被吐蕃攻占的長安,不久後羞愧交加而死。
但當時有個例外,那就是仆固懷恩。
大唐立國之初,就以包羅萬象的氣度、吸納周邊各少數民族,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都成為一時名將;到了李隆基時期,出於制衡傳統政治力量的考慮,與李林甫合計著祭出了『專用蕃將』的人事政策,諸道節度多用胡人,如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等,士兵隊伍也是蕃、混雜。
而後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力,也都是所謂的胡人,比如李光弼《契丹》、渾釋之《渾族》、王思禮《高句麗》、賀蘭進明《鮮卑》、荔非元禮《羌》、安抱玉《安息》、白孝德《龜茲》…..還有出自鐵勒族的仆固懷恩。
仆固家族是鐵勒九大姓之一『仆固部』,仆固懷恩是仆固首領仆骨歌濫拔延後代。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名將李世勣滅亡薛延陀汗國、橫掃漠北,鐵勒九姓率部降唐朝,仆固懷恩家族世襲金微州都督,成為唐朝的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爆發後,仆固懷恩像大多數胡將一樣,奮戰在與叛軍浴血奮戰的第一線,立下了赫赫戰功、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公元757年,因率回紇兵參加收復兩京有功,仆固懷恩被封豐國公;由於在戰鬥中時常沖鋒在線、勇冠三軍,兩年後他出任朔方行營節度、進封大寧郡王。
公元762年,他以『領諸軍節度行營』的身份,擔綱主力奪取洛陽,並乘勝追擊平定了河北。
貢獻的背後,是肉眼可見的慘痛代價。
為了聯合回紇出兵協助平叛,仆固懷恩把三個女兒遠嫁荒蠻之地,『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 《後來又增加了一個》更令人唏噓的是,仆固家族共有46人死於國難,是名副其實的『滿門忠烈』。
但如同上文所說,功勞越大、遭受的忌憚越嚴重。
安史之亂中,皇室雖然依靠武將力挽狂瀾,卻也再也不信任這一群體。
郭子儀、李光弼先後被明升暗降,名將來瑱被宦官賜死,排名僅次於郭、李的仆固懷恩自然如坐針氈。
當初,為了瓦解史朝義、回紇聯盟,仆固懷恩隻身前往回紇大營,遊說自己的女婿登裡可汗,成功讓對方臨陣倒戈、反攻叛軍,可謂立下了扶大廈於將傾之功。
在這個過程中,仆固懷恩擔心給自己惹上『交結胡人』的罪名,曾一度不敢前往;在唐代宗特賜免死鐵券、並下手詔催促後才硬著頭皮啟程。
但最終,這一功勞真的成了置他於死地的頭號罪名。
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奉命護送女婿《即回紇登裡可汗》女兒回漠北,宦官卻向朝廷誣告其與回紇勾結。
仆固懷恩進退兩難,加之目睹李光弼、來瑱的不幸遭遇,不敢進京申辯。
最終,這起誣告發展成了一起叛亂。
郭子儀出馬後,仆固懷恩眾叛親離、走投無路,逃向回紇。
憤怒之下,他曾於公元765年聯合吐蕃、回紇、吐谷渾等部進犯,但不久後暴死於軍中。
仆固懷恩死後,唐代宗李豫曾嘆息:『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領導者很難承認自己的問題,若不是帝王們執迷於以權術鉗制功臣,滿門忠烈的仆固懷恩如何會被宦官逼得走投無路?
也許他忘了,這些胡將並不是保守傳統儒家教育的士大夫,讓他們逆來順受,期望還是高了點。
後來割據一方的藩鎮中,大多數都出自胡將,也並非毫無來由。
唐朝之亡,看似亡於宦官弄權、藩鎮割據、經濟崩潰,但更不能無視君臣互信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