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國的首都,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咸陽。
但實際上,咸陽其實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才新建的首都。
而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到後來秦國崛起,秦始皇統一六國,最終到秦朝滅亡,大秦政權一直都是以咸陽作為首都。
所以咸陽才特別有名。
而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其實曾經有九座國都,八次遷都。
而在這八次遷都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都城,其實是雍城。
東周時期的雍城,類比今天的話,大致就是今天的寶雞鳳翔地區。
而在秦國漫長的歷史上,曾經有近三百年的時間,都是以雍城作為首都。
相比之下,秦國以咸陽作為首都的歷史,其實隻有不到一百五十年而已,而且這裡面還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秦國成為秦朝的那十多年。
不過,秦國雖然是以雍城為首都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雍城作為秦國歷史上的首都之一,卻並不是太出名。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主要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後來咸陽曾經做過秦朝的首都,秦朝給大家的印象,遠比秦國要重要得多,所以大家自然會誤以為,咸陽一直都是秦國的都城。
第二,雍城雖然長時間作為秦國的首都,但是秦國以雍城為首都的那段歷史,卻堪稱是一段屈辱歷史。
所以後來秦國也不願意提及這段歷史,大家自然了解得就比較少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扒一扒秦國首都的搬家歷史。
身為一個大國,秦國統治者自然也不會閑著沒事搬家玩。
秦國每次搬家,背後其實都有很深的歷史原因。
秦國的第一個首都,名叫秦邑,大概在今天的甘肅天水地區。
話說在西周中期的時候,當時周王室正處於鼎盛時期,為了強化國防力量,就想要養更多的馬。
恰好當時給周王室養馬的那些人裡面,有一個叫嬴非子的人,養馬養得非常不錯,所以周王室就直接讓這個嬴非子,來全權負責養馬的事情。
這個嬴非子,就是後來秦國歷代國君的先祖。
既然要讓嬴非子養馬,那自然要給嬴非子一塊地方了。
原本周王室京城周圍的幾個馬場,雖然也很大,但既然如今要擴大規模,自然是要重新挑選一塊地方了。
最後,周王室直接把秦邑這塊地方,封給了嬴非子。
自此之後,秦邑就成了嬴氏家族的地盤。
不過說實話,嬴氏家族剛剛搬到秦邑的時候,生活條件其實非常惡劣。
一方面,這地方本來就是周天子分給他們,讓他們養馬用的。
所以這地方適合養馬,但卻不適合人生活。
另一方面,這地方比較靠西方,周圍基本上是一片蠻荒,而且還有很多西戎遊牧民族生活,經常會過來騷擾嬴氏家族。
從地圖上來看,秦邑到咸陽,大概有超過六百裡的距離。
而接下來的數百年時間裡,嬴氏家族將會不斷把首都東遷,最後遷到咸陽。
也正是從秦邑開始,接下來的幾百年裡,贏氏家族開始了艱難的奮鬥史,逐漸奮鬥成了天底下最強大的諸侯國,繼而統一天下。
到了秦邑之後,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裡,嬴氏家族開始在秦邑地區繁衍生息,逐漸壯大。
而到了西周後期周厲王在位的時候,情況出現變化了。
簡單來說,在嬴非子被封到秦邑之前,他爹嬴大駱,其實就已經從周王室手裡獲得了一塊封地。
而嬴大洛獲得這塊封地,也是因為周王室需要給他一塊地方讓他養馬。
照理來說,嬴大駱獲得的這塊封地,在嬴大駱死後,本來就該有嬴非子的一份。
但是因為在這之前,嬴非子已經從周王室手裡,又獲得了秦邑。
所以嬴大駱死後,他的這塊封地,就留給了嬴非子的另一個兄弟,嬴成。
嬴大駱獲得的這塊地方,叫做西犬丘。
有關西犬丘的位置,目前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大家基本能夠確定,應該在甘肅省隴南市的禮縣地區。
從地圖上來看,秦邑距離西犬丘大概有兩百多裡,兩家可以算是緊挨著。
而到了周厲王在位的時候,因為周王室衰落了,再也鎮不住西邊的犬戎,犬戎就開始叛亂了。
然後嬴成那一脈所在的西犬丘,就被犬戎給攻破了。
再後來,嬴非子這一脈,自然不能見死不救,開始拼命從犬戎手裡奪回了西犬丘。
最後,經過一番死戰,嬴氏家族奪回了西犬丘。
因為這一戰當中,嬴非子這一脈出的力氣最多。
所以戰後,西犬丘就直接被歸了嬴非子這一脈統治了。
自此之後,嬴氏家族就有了秦邑和西犬丘兩座封地。
而嬴氏家族為了更好地統治西犬丘這塊地方,所以就把家族的統治核心,搬到了西犬丘。
從秦邑搬到西犬丘,這是秦國的第一次遷都。
但同時,因為當時的嬴氏家族,隻是以一個家族的形式,統治著這塊封地,而不是一個真正的諸侯國。
所以西犬丘和秦邑這兩個地方,其實也談不上誰是真正的首都,隻能說是略有側重一些。
拿下西犬丘之後,嬴氏家族基本上就已經占領大半個天水地區了。
此後,又過了幾十年之後,就到了西周末年。
此時的嬴氏家族,已經在天水地區逐漸壯大。
壯大起來之後的嬴氏家族,自然就更怕犬戎襲擊他們。
所以,此時的嬴氏家族,急需找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作為家族的根基。
秦邑和西犬丘肯定都不行,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適合養馬的地方,地理開闊,易攻難守。
所以,後來嬴氏家族就選中了汧《qiān》邑這個地方。
這地方大概在今天的陜西隴縣地區。
另外,對於當時的贏家來說,汧《qiān》邑更像是戰略要塞,和首都其實還有點不太一樣。
從西犬丘搬到汧邑,這是秦國第二次遷都。
嬴家搬到汧邑之後,大概過了五年多的時間,就到了西周滅亡的時候了。
當時西周王室這邊,因為一場烽火戲諸侯事件,導致西周首都鎬京,被犬戎攻破。
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也死在了亂戰之中。
犬戎攻破了鎬京之後,得知這個消息的贏家,直接帶上全部的家底,奔襲數百裡,前去增援鎬京。
最後,在贏家和其他幾位諸侯的聯手反擊之下,犬戎被最終擊退,但是鎬京卻被他們徹底燒沒了。
所以,此戰之後,贏家便和其他幾位諸侯,一起擁立了周幽王的兒子即位,這就是周平王,然後贏家又親自護送周平王,前往洛陽地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王東遷。
因為在這一戰當中,贏家等於是既有勤王之功,又有擁立之功,所以周平王為了感謝贏家,就正式冊封當時在位的贏家家主為諸侯,這就是秦國歷史上第一位實際的國君,秦襄公。
除此之外,周平王還承諾,以後在岐山以西,只要嬴家從犬戎手裡奪回了土地,就可以直接歸自己所有。
對於嬴家來說,周平王的這兩個獎勵,其實都有點空頭支票的意思。
但不得不說,這對秦國後來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因為自此之後,秦國就可以成為一個諸侯國,並且以一個諸侯國的身份,在西方合法的擴張了。
在春秋初期的時候,這個合法擴張的權力,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被正式冊封為諸侯之後,秦國就算是正式開國了。
此後的幾年裡,秦襄公拿著合法擴張權,不斷在西方征戰,地盤越來越大。
就這樣,打了五年多以後,秦襄公死在了討伐犬戎的戰場上,然後他兒子秦文公即位。
秦文公即位的時候,他爹秦襄公其實已經打下了很大一塊地盤。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繼續把首都放在汧邑,已經不太合適了。
汧邑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地方太小,不適合接下來的擴張發展。
而且,也不利於控制那些新打下來的地盤。
所以,秦文公在位的時候,就把首都搬到了汧水和渭水的交匯點。
有兩條大河的存在,這種條件有利於接下來首都的擴建,而且也比較容易控制陜西省這邊的地盤。
從汧邑到汧水渭水交匯之處,這是秦國第三次遷都。
在這之後,秦國又繼續和犬戎打仗,不斷從犬戎手裡奪取地盤。
如此,到了秦文公的孫子秦憲公在位的時候,汧水渭水交匯之處,又不適合作為首都了,至於原因,還是在於不利於統治新得來的地盤。
所以,秦憲公在位的時候,就再次遷都,搬到了平陽,大概就是今天的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也就是後來劉邦暗度陳倉的那個地方。
這是秦國的第四次遷都。
搬到平陽之後,這時候秦國在西邊,已經成了最大的一股勢力。
所以,平陽也逐漸成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已經有了城墻。
此後的三十多年裡,秦國開始以平陽為根基,繼續征戰,繼續從犬戎手裡搶地盤。
如此,到了三十多年之後,平陽又開始逐漸無法承載秦國的首都功能了。
因為到了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很大了,首都需要的地盤也比較大。
所以,這個時候的秦國高層,終於開始認真思考,到底要把哪裡定為秦國真正的首都。
之前的歷史上,秦國雖然多次遷都,但遷都的成本其實並不算大。
因為之前秦國本就是靠著養馬起家,之前的生活方式,也更近似於遊牧民族,所有的家當都在馬背上。
在遷都平陽之前,秦國之前的幾個首都,連城墻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搬家自然比較容易。
但是自從遷都平陽之後,情況就徹底不一樣了。
平陽已經有了城墻,這就意味著,營造一座首都,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
畢竟城墻和房屋這些東西,沒辦法放在馬背上帶走。
所以,秦國高層很清楚,接下來再選擇首都,必須要選一個絕對合適的地方。
而且,這次遷都之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就不能再換了。
所以,這個地方,必須足夠大,而且方便控制全國,還得適合生活。
就這樣,當時秦國高層看了一圈之後,就選中了雍城。
雍城在今天的陜西寶雞鳳翔境內,而且今天還有大規模的遺址存在。
在搬入雍城之前,秦國高層第一次為這座新首都,設計了完整的規劃圖,並且劃分出居民區和王宮區之類的不同區域。
當然,搬到雍城之後,最開始的時候,秦國其實依然沒修城墻。
這倒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建造城墻的花費,實在是太高了。
而且,當時秦國之所以選中了雍城,就是因為雍城的地理位置比較適合防守,周圍都是河,完全可以用河流做城墻。
所以,直到搬到雍城兩百多年之後,秦國才真正在雍城建立起完整的城墻體系。
根據現有的雍城遺址來看,雍城大概有11平方公裡大小。
如果要直觀感受的話,雍城的大小,大概相當於今天的15個故宮。
而清朝的時候,整個北京城的大小,也就相當於是六個雍城而已。
在先秦時期,這已經不小了。
搬到雍城之後,接下來秦國就開始長時間以雍城為首都了。
此後的294年裡,這裡一直都是秦國的首都。
搬到雍城之後,秦國開始徹底壓倒犬戎,並且逐漸占據整個關中地區。
秦國搬家到雍城的時候,正是齊桓公稱霸的時代。
此後大概過了不到二十年,秦國這邊換上了秦穆公做國君。
秦穆公上位之後,徹底占領了整個關中。
靠著掃平西戎的功勞,秦穆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秦國也成了春秋四大強國之一。
但是,自秦穆公在位後期,接下來的兩百年裡,秦國就開始一直吃老本了。
秦國吃老本這件事,說起來其實有點復雜。
簡單來說,秦國占領了整個關中之後,晉國也在山西地區崛起。
此後,晉國靠著地理優勢,徹底堵住了函谷關以東的道路,讓秦國再也無法東出。
所以,在秦穆公之後,整個春秋中晚期,秦國都隻能被晉國堵在函谷關以西發展。
因為沒辦法向外擴張,所以接下來的兩百年裡,秦國的領土范圍,基本上就沒多大變化。
如此一來,雍城長時間作為秦國的首都,自然也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但同時,在這兩百年當中,秦國開始持續衰落。
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秦國內部更是矛盾重重,甚至出現了四代亂政的現象。
在秦國以雍城為首都的最後幾十年裡,秦國內部甚至已經開始有了分裂的傾向。
而且,當時正好是春秋末期,隨著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原本強大的晉國逐漸分裂。
這讓當時的秦國高層,覺得國家或許有希望再次東出。
但沒想到的是,晉國雖然分裂了,但分裂出來的韓趙魏三家,卻是一個比一個能打。
尤其是魏家,當時魏家雖然瓜分了晉國,但是還沒有徹底被冊封為諸侯。
但即便如此,魏家的戰鬥力也是杠杠的。
在和秦國的交戰過程當中,不斷取勝,最後直接奪取了秦國的整個河西地區。
魏家的勝利,逐漸打醒了秦國高層。
之前以雍城為首都的兩百年裡,秦國高層一直憑借著關中地區的天險優勢,高枕無憂。
不管外邊怎麼打,基本上都不可能殃及到秦國這邊。
然而魏家的崛起,卻讓秦國意識到了危機。
所以,在這之後,當時在位的秦靈公,直接把首都搬到了涇陽。
涇陽距離河西前線比較近,頗有一些‘天子守國門’的意思。
當時的秦靈公,也是想著要奪回河西地區,恢復秦國的巔峰版圖。
但沒想到的是,這場秦國的復興大業,比他想象的要難得多。
不過,秦靈公搬家的這個選擇,確實對後來秦國的再度崛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以涇陽為首都,可以更好地進行防守,防止魏國進一步西擴,守住秦國最後的家底。
其次,搬家之後的秦國,可以擺脫歷史包袱。
之前秦國以雍城為首都,有將近三百年的時間。
這就導致在雍城地區,舊貴族的勢力極為強大。
所以秦國如果繼續以雍城為首都,很容易會導致秦國接下來不管做什麼事情,阻力都會特別大。
秦國國君想要收權,甚至是完成變法,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從雍城到涇陽,這是秦國的第六次遷都。
到了涇陽之後,接下來的幾代秦國國君,開始逐漸收攏權力,尤其是開始主抓軍權,避免國君被架空的可憐下場。
接下來的三十多年裡,秦國一直都是以涇陽為首都,終於擋住了三晉西擴的步伐。
但想要收回河西,那就不太可能了。
如此,三十多年之後,到了秦獻公時期,秦獻公為了表示自己收復河西的決心,秦國再次把首都從涇陽搬到了櫟陽。
櫟陽距離前線更近,因為距離前線更近,所以櫟陽需要長時間駐守大量的軍隊。
靠著這個優勢,秦獻公順利完成了對軍隊的整合,徹底控制住了秦國的軍權。
另外,搬到櫟陽,其實也是秦國高層的無奈之舉。
因為此時三家分晉已經徹底結束,新出現的三晉,變得更加強大。
尤其是魏國,當時已經進行了變法。
在秦獻公登基之前,秦國和魏國剛剛打了一場大戰,但結果,秦國的五十萬精銳,卻被魏國的吳起,用五萬新兵給打崩潰了。
如此局面下,如果秦國再不死守前線的話,恐怕魏國就真的要殺入關中了。
從涇陽到櫟陽,這是秦國歷史上最激進的一次遷都,但效果確實非常不錯。
不但完成了收權,而且也進一步擺脫了歷史包袱,擺脫了那些秦國舊貴族的束縛。
如此,搬到櫟陽二十多年之後,秦國開始進行著名的商鞅變法。
而商鞅開始進行變法之後,秦國則是最後一次遷都,將首都遷到了咸陽。
之所以要遷到咸陽,一是為了進一步擺脫舊貴族的束縛,讓商鞅變法的阻力小一些。
二是因為咸陽的地理優勢比較好,不但易守難攻,具有比較大的軍事價值,而且地方也比較大,能養得起足夠多的人,可以支撐起一個比較大的首都存在。
相比之下,之前秦國的幾個首都,隻有雍城有這個特點。
但是雍城那邊,舊貴族的實力又太過強大。
而搬到咸陽之後,接下來,隨著商鞅變法徹底完成,秦國開始徹底起飛。
接下來,就是秦國橫推六國,繼而統一天下的故事。
而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咸陽作為首都,一直都非常完美。
如此一來,秦國自然就無需再遷都了。
這就是秦國‘九都八遷’的整個過程。
縱觀秦國遷都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次秦國遷都,其實都是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
而在秦國的歷史上,除了咸陽之外,雍城自然是最重要的一個首都。
但是因為雍城作為首都期間,秦國一直在持續衰落,而且那段歷史,可說的確實也不多。
再加上後來的秦朝,也是以咸陽為首都。
如此一來,雍城作為首都的名氣,自然就沒那麼大了。
至於其他首都,那就更沒什麼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