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乘說古——兼談瀟賀古道與秦征百越。《網路歷史》

探尋馮乘的文明須走進江華的深處,在2133年前歷史的碎片中細細揀拾,慢慢拼湊。

在《搜神記》的故事裡、在馬王堆古墓的地圖中、在大路鋪的苞谷古道上、在濤圩連山腳的舊城遺址處、在白芒營娘子嶺的營地上、在碼市的佈防對峙中……我由遠及近地看清了古江華,看到了秦漢皇朝一路向南的鐵騎。

一則傳說

《搜神記》卷二十有一則神話傳說事關馮乘。

『馮乘虞蕩夜獵,見一大麈,射之。

麈便雲:‘虞蕩,汝射殺我耶!’明晨,得一麈而入,即時蕩死』

為什麼收錄這一故事?

為什麼是馮乘縣?

掩卷之餘,我思考的是這兩個問題。

東晉史學家幹寶所著《搜神記》,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四百一十多篇,這些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樸素的思想感情。

『夜獵—殺麈—自亡』,『虞蕩射麈』是一則靈異惡報故事。

在傳統中國,在果報信仰的民間社會,神異福報涵育積極倫理,神異惡報培植消極倫理,生物靈性塑造生命敬畏倫理。

《搜神記》通過『獵麈者必將自亡』這樣惡有惡報的否定性評價教化人們在禁忌面前約束和收斂自己的行為,告誡人們萬物有靈,切勿殺戮。

清傳教士所拍的江華瀟賀古道。

《原圖存湖南省檔案館》

那麼,為什麼是馮乘?

史載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馮乘,縣治在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鎮連山腳村。

縣域包括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東部。

馮乘縣共歷時約1100年。

吳黃武五年《226年》,屬臨賀郡。

南朝宋屬臨慶國,齊、梁、陳復屬廣州臨賀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590年》,改隸永州總管府,屬荊州。

唐武德四年《621》,析其北境置江華縣,江華縣治於今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老縣村。

北宋開寶四年《971》廢,東境歸江華縣,西境入富川縣。

《搜神記》之所以收錄這一故事可能源於馮乘置縣早、存留期長、地域神秘、戰爭繁多,且人員流動大,神話故事易於流傳。

春秋戰國時期馮乘地域屬楚地,為楚越之交境,是兵家必爭之地。

秦平南越、漢征嶺南百姓水深火熱,人們對於殺戮十分痛恨。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國尉屠睢率50萬大軍征南,大軍深入不毛之地與越人血戰5年,屠睢死於一次越人夜襲的毒箭之下,後來秦加派10萬軍隊一舉征服百越。

惡有惡報,推天及人,推物及人。

或許可以設想,『虞蕩射麈』中虞蕩便是那夜襲放箭的越人,屠睢便是那『麈』吧。

一石古道

江華大路鋪牛角灣村有一段『苞谷路』。

這段蜿蜒在田野丘崗之中的『苞谷路』長約3公裡、寬1米許,由細細的鵝卵石鋪成,這是瀟賀古道江華段保持完好的部分遺存。

瀟賀古道『苞谷路』,路盡頭惠風亭,位於大路鋪鎮。

李忠林/攝

秦代的瀟賀古道大致分兩種走向:一是西線,起於湖南道縣雙屋涼亭,經江永縣入富川縣,經麥嶺、青山口《葛坡》、黃龍至古城接賀江;二是東線,從湖南道縣經江華縣的大路鋪、白芒營、大石橋至廣西的白沙達賀州。

此外,從白芒營也可入萌渚嶺一側的小圩、大圩,經廣西開山後達桂嶺。

這是一條民間往來的嶺口小道。

春秋戰國時期楚越兩國的交往長達數百年,民間之間交往更是頻繁。

楚越民間多利用南嶺天然孔道交往,人們翻山越嶺行走於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商旅往來,或鹽米交易,或文旅交流,或山歌互答。

《越人歌》即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見證。

劉向《說苑·善說》載:春秋時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遊玩,鐘鼓齊鳴。

搖船者是位越人,樂聲剛停,便抱雙槳用越語唱了一支歌。

鄂君子皙聽不懂,叫人翻譯成楚語。

譯文為『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皙在聽完譯文後萬分感動,『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至今仍為經典,後來楚辭中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或有鑒於此。

這是一條征伐嶺南的軍用通道。

《太平禦覽》載:『秦始皇略定揚越,謫戍五方,南守五嶺:第一塞上嶺,即南康大庾嶺是;第二騎田嶺,今桂陽郡臘嶺是;第三都龐嶺,今江華郡永明嶺是;第四甿渚嶺,亦江華郡白芒嶺是;第五越城嶺,即零陵郡南臨源嶺是也』這條道路隨屠睢征伐嶺南而擴建,道上遍佈戍民淚、征人血。

其中,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尉屠睢督修從道州到封陽、廣信的這段水陸古道,歷時兩年,動用湘、桂、粵三地戍民四十多萬人,因病、餓、工傷、殺伐遺屍工地者達二十萬多人。

借助這一古道,秦軍向南推進占領了整個西甌,並將嶺南化分為三郡:桂林、象《今南寧》、南海《今佛山》,富川《馮乘》屬南海郡。

這是一條扼湘桂咽喉的楚粵通衢。

瀟賀古道是漢朝統一嶺南的主要通道。

楚漢爭霸間,接任南海郡守的趙佗自立為王,以番禺為城建立了南越國。

此後南越與西漢長沙國隔南嶺對峙93年之久《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取此道順賀江下西江。

漢武帝時期,朝廷派五路大軍平南越,『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蒼梧』,漢軍取此道下蒼梧。

五代時,馬殷統治湖南,楚國出瀟賀古道到賀州梧州與南漢爭奪地域,把楚國的疆域開拓到賀州、梧州一線。

瀟賀古道扼湘桂之間南北交通之咽喉,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瀟賀古道同善亭和安樂橋,位於橋頭鋪下蔣村。

李忠林/攝

一路向南

早在2000多年前,秦漢皇朝就吹響了『向南向海』的進軍號角,這是殘酷的領土擴張之路。

秦以重軍武力征服。

秦始皇三征百越,發動秦軍60多萬,歷時10年最終將百越徹底征服,同時也耗盡了大秦元氣,加速了秦亡國之勢。

公元前219年,秦尉屠睢率軍50萬在南嶺跟百越交戰,把土地擴張到今貴州、江西、福建地區。

在繼續南下時,秦軍糧道被斷,越人夜襲,屠睢戰死。

公元前214年,秦軍又派任囂、趙佗率援軍10萬南征,終於征服南越。

至今在江華白芒營西南角邊上的娘子嶺上,還依稀可見以土墻夯基為標志的秦軍兵營遺址。

漢遣水兵結束對峙。

公元前203年趙佗自立為王,南越國與西漢長沙國對峙了90多年。

這從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駐軍圖》《地形圖》中可窺一斑。

圖中『深平』,即馮乘縣治所在《今江華濤圩鎮連山腳村,地圖上的位置更近似今沱江鎮附近》,駐軍核心區在今江華碼市鎮,對陣前線是瀟水流域對面賀江流域之『封中』。

這種對峙由漢武帝打破。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僅兩路大軍踏至就平定了南越國。

隨後漢置南海、桂林、象郡,並在翻越萌渚嶺沿瀟水、賀江之間新設封陽、廣信、馮乘等六縣。

秦漢修、擴建了融水陸交通於一體的瀟賀古道疏通水道,建設溝通湘江與漓江的靈渠,打通了『瀟水—賀江』『湘江—漓江』兩條水陸通道。

兩條水陸通道在廣信匯合後,向西溯西江入北流江、南流江經合浦、徐聞出海,向東則直抵番禺,在南嶺諸隙間保障了兵力糧草供給,也完成了西漢征戰南海的夢想。

為鞏固統治,自公元前214年起秦『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隨大軍進發,每占領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移居於此,建設相對穩定的『根據地』。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遷移包括戍卒、罪民、百工和適齡婦女50萬人駐守五嶺以南地區,與南越土著居民混合居住,鞏固南越地區。

西漢、東漢時期繼續『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閑,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

大批商賈和中原漢人的進入,促進了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大融合,實現了中國南方疆域大一統。

《作者萬汝青 江華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