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原義為木,俗稱檀木。
在《新華詞典》中,檀指檀香,俗稱檀香木。
檀木和檀香木都木質堅硬,但兩者是不同的,《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說明:檀木是落葉喬木,葉互生,卵形,花單生,果實有圓形的翅,可用來制造家具、農具和樂器,也叫青檀;檀香木是常綠喬木,葉對生,橢圓形,圓錐花序,沒有花瓣,核果球形,木質很香,可制器物、熏東西,也可提取藥物或香料。
以檀為姓,也於堅硬中,還有馨香來。
《詩經名物圖解》
檀為善木
檀和檀香,很早就被古人區分得很明白。
最早記載檀的,是《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檀可造車之用,清晰明了。
檀香,令記載者更多,如宋代詞人張元幹《南歌子》『桂魄分馀暈,檀香破紫心』,展示的就是檀香意境,很有吸引力。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也將檀和檀香分別記錄。
『檀有黃、白二種,葉皆如槐,皮青而澤,肌細而膩,體重而堅,狀與梓榆、莢蒾相似……檀木宜杵、楤、錘器之用』,檀皮可以和榆樹皮為粉食,可斷谷救荒,檀根可治瘡疥、殺蟲。
檀香則『樹、葉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澤』,全身皆可作藥用,能夠消除風熱腫毒,止血止痛。
檀香也叫旃檀、真檀,種類多於檀。
現代人所稱的紫檀、白檀、黃檀皆為檀香。
『白檀辛溫,氣分之藥也。
故能理衛氣而調脾肺,利胸膈。
紫檀咸寒,血分之藥也。
故能和營氣而消腫毒,治金瘡』
模樣俊俏、木質強韌,還很有用,檀和檀香,就常常被人們連在一起贊頌。
李時珍在概括兩者時,用了同樣的句子:『檀,善木也,故字從亶。
亶,善也』都是好木呀。
以好草好木來命名城邑和姓名,一直是古人之喜好,因而,古代自然有以檀命名的城邑,為檀城。
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志》中,引用東漢末年學者應劭《風俗通》所載,談到過檀城:『齊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為氏』瑕丘檀城大約為現在的山東濟寧兗州區,春秋時期為魯國屬地。
他們猜測,『或齊公族奔以魯者』,應是齊國公族到魯國為官,被魯國封於檀城,故以封地為氏,稱檀氏。
在《左傳·成公十一年》的記載中,檀城和檀姓產生得更早:『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約商末帝辛三十年《約前1046》,周武王率諸侯聯盟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大勝商紂王,隨後建立周王朝。
周武王對有功大臣進行分封表彰,司寇《主管司法刑獄之事務》蘇忿生和大臣檀伯達受封於河內為侯。
檀伯達之後代,有的以祖名檀為姓,稱為檀氏,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河南、河內皆有檀氏。
有關檀伯達的記載到1976年得到證實。
這年,西安臨潼區出土了一隻『簋』,簋指古代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禮器,敞口、束頸、鼓腹、雙耳,在祭祀和宴饗時,簋和鼎配合使用。
這隻簋的腹內底部刻有銘文,大意是:周武王在擊敗商紂的第七天,賞賜了有功的右史官《一作『有司』》檀利,檀利用賞賜制作了用來祭祀祖先檀公的寶器。
故此簋主人是檀利,此簋也被稱為『利簋』『武王征商簋』。
利簋中的銘文也說明,早在商代時期的周國,檀利的祖先檀公就以檀為姓,其所居之處為檀城。
檀姓為商末周國檀公的後代,檀利又是何許人呢?
近現代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檀利就是檀伯達。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的,它告訴我們,檀姓就像檀和檀香一樣,出道很早,很早就被重用。
古代所稱的『河內』,泛指黃河中遊北面的地區,大約相當於今豫北地區,范圍較廣。
蘇忿生和檀伯達被分封在河內,就把關中、晉南進入華北平原的通道牢牢控制住了。
對於周人來說,這批分封的重要意義在於:靠這些親戚功臣,來廣泛控制新征服的東方要地。
當然,這世上第一位姓檀者是誰,還暫時隱在歷史的煙霧中。
檀有華章
檀姓者的名字,也如檀和檀香一樣,自然而然地透著硬氣和馨香。
如戰國時期的檀子、檀弓,南朝宋大將檀道濟,北宋的檀固,明朝抗倭將領檀武臣,清代詩人檀萃等。
《資治通鑒·周紀》裡有個故事:一天,魏惠王與齊威王一道打獵,聊到國寶之事,魏惠王問齊威王:『齊王有寶物嗎?
』齊威王回答:『沒有』魏惠王說:『我們魏國雖小,尚且有直徑一寸、能前後照耀十二輛車的大珠十顆。
怎麼齊國這樣的大國竟沒有寶物?
』齊威王說:『我衡量寶物的標準與大王的不一樣。
我有一名官吏叫檀子,讓他鎮守南城,楚國因此不敢來犯,泗河邊上的十二國諸侯都來朝見……這樣的臣子,能照耀千裡,何止十二輛馬車呢?
』魏惠王聽了羞愧不已。
這個記載,應為成語『視如珍寶』的最早的來源。
檀子,就是被君主視為珍寶的人之一。
檀道濟也是個有故事的強者。
南朝宋代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劉義隆下令出師征伐北魏,任命檀道濟為各路軍事總都督。
檀道濟率軍在二十多天裡,與北魏軍進行三十餘次戰鬥,多次獲勝。
抵達歷城《約為現山東濟南市郊》時,遭北魏騎兵部隊多面截擊和圍困,所帶糧秣被焚燒,不能再進攻,隻得撤返。
檀道濟軍中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將宋軍缺糧情況據實以告,北魏便立即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
在大批北魏軍圍上來時,檀道濟並不驚慌,隻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並於當天晚上,帶領一批管糧的士兵在一個營寨裡查點糧食。
這些士兵有的手裡拿著竹籌唱著計數,有的用鬥子不停地量米。
北魏軍探子發現一隻隻米袋都是滿滿的,馬上向主帥報告,說檀道濟軍糧綽綽有餘,顯然不能與之決戰。
得到情報的北魏軍認為投降宋兵是假投降,就把該宋兵殺了,且不敢再進逼。
檀道濟又命軍卒披甲執銳,自己卻乘輿便服,泰然自若,引軍徐徐而還。
北魏軍見狀,更是疑有埋伏,不敢近前聚殲。
檀道濟毫發未損率軍返回京城。
其實,檀道濟在營裡量的,是一鬥鬥沙土,隻在沙土表面覆蓋一層白米,迷惑北魏軍罷了。
成語『唱籌量沙』即源於此。
檀弓,則更加特別。
人即戰國的檀弓,又稱檀公,著有《檀弓篇》。
古人註:『名曰檀公者,以其記人善於禮,故著姓名以顯之。
姓檀名弓,今山陽有檀氏』
《檀弓》是先秦儒家典籍《禮記》中的一篇。
大家熟知的故事《苛政猛於虎》《不食嗟來之食》皆出自《檀弓》。
杜甫詩說『名豈文章著』,名字或許可以因文章而顯著,對於檀弓而言,名字確實因文章《檀弓》而流芳兩千多年,直到今天。
既如珍寶,又有智有勇,還馨香永存。
檀,造就出華章,在人們心中更美了。
檀郎謝女
還有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才貌雙全的夫婦或情侶,給『檀』帶來別樣的驚喜。
這就是『檀郎謝女』。
檀郎指晉代的潘嶽,也叫潘安。
潘嶽姿容好、豐儀美,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帥得不能再帥了,典型萬人迷。
年輕時,他挾著個彈弓乘著車從洛陽路上經過,女子們見到他,都喜歡得不得了,不但手拉手圍著他看個不停,還向他的車裡投擲果品,他常常滿載而歸。
好一個『擲果盈車』呀。
《晉書》記載過這場景:『《嶽》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
潘嶽有一個小名叫『檀奴』,故女子們私下都稱他『檀郎』。
後來,『檀郎』逐漸演變為女子對夫婿的昵稱或對所愛慕的男子的美稱。
南唐後主李煜在《一斛珠·曉妝初過》中描寫嬌妻娥皇時寫道:『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她》笑嚼著紅嫩花草,向心上人《我》吐過來。
『紅茸』有兩種解釋,一指類似檳榔的花草;一作『紅絨』,指刺繡用的紅色絲線。
『檀郎』之產生,也可見古人對質地堅硬、沁香撲鼻的檀的喜愛啊。
李煜那詞開頭即寫娥皇用檀:『曉妝初過,沈檀輕註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沈檀亦作『沉檀』,即沉香、檀香。
謝女是指晉代才華出眾的謝道韞,安西將軍謝奕之女,政治家謝安的侄女,王凝之的妻子,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
《晉書》記載了她小時候的一則故事:某次家庭聚會,適逢下雪,謝安興致大起,指著洋洋灑灑的雪問孩子們:『白雪紛紛,你們說它像什麼呢?
』有一個孩子立即答道:『像一把把鹽撒在空中』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贊。
讓人津津樂道的『詠絮之才』就此產生。
『詠絮之才』也成為稱許有文才之女性的常用詞語。
『謝女』即代指才女。
不過,『檀郎』與『謝女』在一起,也帶來一個問題:作為別人的太太,謝女為何會與檀郎扯到一起呢?
難道倆人有過情侶關系?
非也。
除非穿越,否則倆人不可能為情侶。
潘嶽生於公元247年、卒於300年,是西晉末年人。
謝道韞生卒年月不詳,但其父謝奕生於公元309年、卒於358年,是東晉人。
他的公公王羲之生於公元303年、卒於361年。
因此,謝道韞至少出生在潘嶽去世將近30年以後,而倆人能合成一個成語,全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功勞。
李賀曾作《牡丹種曲》嘲諷當時京城貴族賞玩牡丹成風、大肆揮霍金錢的現象,其中有兩句:『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意思是,那些帥哥美女們的歸宿又在哪裡呢?
當年喧囂一時的觀花樓臺中,隻有燕子在明月下對語。
李賀將檀郎和謝女寫在一起,本為表意,卻不曾想被後人剪切成了『檀郎謝女』,原詩的諷刺意味也被去除殆盡,留下的是好的含義。
這應該是深入人心的『檀』,讓古人把對美的喜愛表現得如此率真而直接吧。
『擲果盈車』又浮現在眼前。
當時,有個叫左思《字太沖,常被稱為左太沖》的人,也很想享受潘嶽之待遇,便學著潘嶽遊馬路。
可是他不明白愛美女子的心呀:不好看不要緊,不好看還總是愛出鏡就令人不爽了。
於是,後來有了『痛的領悟』、變得『不好交遊』、成為文學家的左思『悲慘地』遭到女子們的『群唾』。
《世說新語》這樣記載:『左太沖奇醜,亦復效嶽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哎,愛美的人,這麼任性。
《原標題:以檀為姓 香飄古今》
文/管弦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