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阜『孔林』,為什麼千年來『烏鴉不棲、蛇類遠避』?背後原因令人折服。《網路歷史》

去過山東曲阜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孔林』的存在。

孔林就是孔子以及後世子孫的墓葬群。

因孔子被封為『文宣王』後稱宣聖林,改封『至聖先師』後改稱至聖林,習慣的叫法稱為孔林。

孔林是中國目前保存年代最長、面積最大、歷史延續性最完整的氏族墓地。

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與『老子』齊名,民間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天下第二』的說法。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那時候正是天下大亂之際,周天子無法控制天下諸侯,所以導致了周王朝的法律、禮儀、文化習俗全面敗壞,史稱『禮崩樂壞』。

在如此背景下,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在想著如何用詭計幫助自己的諸侯對付其他諸侯的時候。

孔子的夢想卻是恢復『周禮』,以『仁』治天下。

以結束天下紛爭,得以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他的仁政,在那個征伐的年代,對各諸侯王來說無異於『對牛彈琴』。

無奈之下,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自己的儒學道義。

隻有宋國國君對他的思想略感興趣,但是當時的宋國大臣恒魋卻擔心孔子到來後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強烈反對孔子入宋。

直到晚年,他的政治抱負都沒有得以實現。

於是他開始廣收門徒,也流傳下了『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傳說。

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據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葬魯城北泗上』,也就是如今孔林的位置。

孔子死後,墓葬小而空寂。

直到幾百年之後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策略,孔子的學說才算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並影響至今。

孔子的林墓也開始受重視。

為顯示弘揚聖道,歷代王朝相繼修林植樹,不斷地擴大墓園,添加建築,設官守衛,使孔林成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

明代是孔林的大發展時期,面積由原來百餘畝擴大到一千八百畝,並且增加了很多建築。

明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曲阜人居文約等將林外土地五十六畝增擴為林地。

清朝康熙23年,在孔子世孫偉大戲曲學家孔尚任的請求下,康熙下詔將孔林地向東、西、北三面各擴一百五十五丈七尺,總擴地為『十一頃十四畝九分』,同時新修孔林圍墻十四點五華裡,墻高3.5米,厚約1.5米。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再次大修孔林,更是耗銀25300兩,重修了各門坊,並派專官守衛。

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建過13次,增植樹木5次,擴充林地3次,從而形成了現在孔林的規模,比今天曲阜城的面積還要大。

孔林占地面積三千餘畝《約二百餘萬平方米》,有孔子及其歷代子孫的墓葬十餘萬座,孔宙碑《已移入孔廟東廡》、趙孟頫、李東陽、黃養正、嚴嵩、翁方綱、何紹基、阮元、康有為等人題寫的碑文,漢、宋、明、清、民國墓碑4003通《現在新立碑未統計》。

石人、石馬、石獸、望柱等石儀85對。

歷代栽植的樹木42000餘株《民國晚期到現在栽植的未統計》。

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的需要,修建了門、坊、享殿、碑亭等二十餘座。

但是令人驚異的是:千百年來孔林一直有兩個比較怪異的現象,那便是人們常說的『上不落烏鴉,下不招蛇』。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正是工匠們的巧奪天工。

他們在建設改造孔林時,早就考慮到林子招蛇蟲鼠蟻的情況,於是,便在修建和擴建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硫磺和朱砂,這2種物質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是蛇蟲鼠蟻最怕東西。

其次,便是孔林種植的樹木檜柏,這種樹的味道是烏鴉最討厭的,自然也不會來這裡棲息。